調查採訪/
高山仰「止」?

台灣山岳觀光的障礙賽

台灣擁有百岳,但這張堪稱世界級的名片,長期卻在重重的限制下,顯得黯淡。
行政院近日將開放山林,解除管制;
觀光局也將明年訂為脊梁山脈旅遊年。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從南投縣東埔望鄉部落,沿著八通關古道攀登153公里路程,8天7夜行程是不少登山者趨之若鶩的行程。然而,在步行14.6公里後,多數人選擇落腳的「觀高山屋」,卻堪稱全台最高「危樓」。這裡早在10年前八八風災時,就因邊坡崩塌被封閉,每年卻仍有約1800人住宿,不僅成為黑數,也能從此窺見台灣登山環境的困境。

廢棄的觀高山屋因為有下滑的地質問題公告封閉,山友住在這裡都是違規借住。
廢棄的觀高山屋因為有下滑的地質問題公告封閉,山友住在這裡都是違規借住。

台灣山岳之美世界獨有,交通部觀光局將明年訂為「脊梁山脈旅遊年」,這月已邀請德、荷、日、韓等國旅行社與媒體來台踩線,盼能將這張世界級的名片推向世界,從大眾行程到挑戰型的專業登山規畫一系列遊程與路線。政委張景森今年更緊鑼密鼓號召各部會,預計六月將開放山林,並整合申請平台,盼能提供登山者更友善的攀登環境。

不過,開放山林容易,台灣山岳長期累積的沉痾卻橫亙眼前。

野樵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楊志明提出台灣登山四大難關,從政府機關山頭林立、山屋軟硬體不足、入山申請時間不足、民眾山林教育不足,成了台灣發展山岳觀光難以跨越的四大坎。

八通關古道的土葛崩壁一直是全線無法開放的一大障礙。

政府機關山頭林立 觀高山屋三不管

有如三不管地帶的觀高山屋,面臨的窘境就有如全台山岳的縮影。

八通關古道橫跨南投與花蓮,若從南投望鄉部落進入古道,依序會遇到樂樂、觀高、巴奈伊克三座山屋,但樂樂山屋位在5.8公里處,步行3小時就能抵達,登山者頂多在此休息,再走四小時能到的觀高山屋,剛好適合過夜。

廢棄的觀高山屋。
廢棄的觀高山屋。

然而,在內政部國家公園玉山管理處山屋申請系統中,卻看不到「觀高山屋」的選項。原來,觀高山屋早從八八風災後,就因建築下方邊坡崩塌嚴重,被關閉禁用。三棟山屋與露天桌椅,歪斜地擱置在山間,林務局南投林管處在山屋貼滿「禁止使用」的封條。

「我們申請樂樂、巴奈伊克山屋,但國家公園也知道我們住在觀高。」四月中,從向陽走南二段的五名登山者,歷經九天八夜、最後一站住在觀高,「再走下去體力會受不了。雖然知道觀高地基遭掏空,但總比搭天幕帳舒適,因此選擇在觀高『迫降』。」山友說。

山屋不僅僅是睡覺的地方,在天氣不佳時,可以讓登山者緊急避難。
山屋不僅僅是睡覺的地方,在天氣不佳時,可以讓登山者緊急避難。

據玉管處統計,去年有一八三五人申請住樂樂山屋。官民心中都有數,「申請住樂樂,就等於住觀高」,這隱形的默契長達十年,山友們在此炊煮、過夜。有山友認為山屋狀況良好,為何不能正大光明開放?也有山友認為不應漠視危險性,但確實又有住宿需求,讓他們住得也有點忐忑。

觀高山屋土地主管機關為林務局南投林管處、山屋租用管理者卻是玉管處。林務局早年租給玉管處,風災後列為危險建築,玉管處原要在附近建新山屋,卻因2013年中興航空直升機在玉山北峰失事,導致國內缺乏直升機搬運,聘請人工搬運建材經費又會暴增的情況,擱置至今。

百岳中的避難小屋年久失修,當各部會業務疊床架屋、權責不清,台灣脊梁觀光又能如何行銷全世界?

南湖圈谷山屋。

山屋軟硬體不足 年久失修臭氣沖天

進入「合法」的山屋,相較於國外山屋會提供熱食小點,甚至有乾燥室能讓登山客淋濕的衣物獲得乾爽,國內除了改建後的玉山排雲山莊、嘉明湖向陽山屋、能高天池山莊較為舒適,其餘山屋多半接近鐵皮屋搭建的工寮,求一個不會餐風露宿。

山友直言,若以國家級登山路線來看,南湖山屋充其量只是個能「窩一夜的工寮」。

例如南湖大山臭氣沖天的山屋廁所,許多山友難以忍受惡臭,選擇在山林間解放,卻因並未學會挖掘「貓洞」與將糞便埋入土中復舊,又不願將擦拭排泄物的衛生紙帶下山,導致糞便與衛生紙散落在山屋周圍。

看著散落滿地的一坨坨衛生紙花,資深山友無奈說,「還以為玉山杜鵑提前開了。」

三名高山協作員背著數十公斤的建材,攀上南湖大山修建圈谷山屋廁所。圖/全蔣清提供
三名高山協作員背著數十公斤的建材,攀上南湖大山修建圈谷山屋廁所。圖/全蔣清提供

山屋品質多年來各界見解不同,也有人質疑在人煙罕至的高山上何須「豪華山莊」?或是擔心興建改建山屋,恐破壞環境。

「不用興建豪華山屋,但至少給我們一個安全、便利的避難場所。」楊志明說,山屋在惡劣氣候時,提供登山者最佳保護,可讓高山症、受傷者,在第一時間有通訊與管理單位連絡,減少山難發生,也有益於推廣山岳國際觀光,台灣卻闕如。

推動觀光時,台灣山屋品質、數量皆不足。以馬來西亞神山為例,同樣以床位作為承載管制,登山者必須預定山屋、同時強制規定雇用嚮導,六間山屋可容納140人,2天1夜食宿、入園費、嚮導費、攻頂證明,台幣一萬元跑不掉。但玉山排雲山莊一晚住宿加餐費2千元有找,當山屋難申請時,許多外國旅客選擇自備食物單攻,台灣難以賺到觀光財。

武陵四秀的桃山山屋。
向陽山屋。
雪山369山莊排隊搭伙。
號稱六星級的天池山莊。
嘉明湖山區登山口管制站和二個山屋內都有管理員解說和服務。
嘉明湖山區管理員阿克(中)晚間就寢前向山友宣導注意事項。
雲稜山莊在下雨時,床邊掛滿了溼衣服是常見景觀。

想要改善山屋設施存在各種阻礙,擴建、增建在現有環評機制下難以取得建照。加上台灣沒有客運直升機,只能透過人力搬運,不僅擴建不易,高山運補也成為棘手難題,無法比照日本、紐西蘭等山屋補給或廢棄物清除,可依賴直升機。林務局經營的五棟山屋更牽涉土地管制。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郭瓊瑩直言,台灣長期以平地人都市計畫思維審視高山,「這是完全不對的」,國外早已採用直升機運補,採用更輕的材料組合、整修,高山小屋也不會填平,高山小屋不應是「建地」,甚至水保計畫反而破壞環境,讓老祖宗的方法結合智慧材料及工法,才能因地制宜。

觀光局定調明年為脊梁山脈旅遊年,但會外語、有高山嚮導證又有導遊執照的人非常難找。記者邱德祥/攝影

入山申請難 專業嚮導少 外客卻步

過去攀登大山申請繁雜,今年6月整合上路後將好轉,但若要迎接外國旅客仍將面臨兩大困境:入山申請時間太短,專業登山嚮導不足。

在尼泊爾,可當天當地購買入山證,並不一定要找嚮導隨行,但六千公尺以上高山一定要有攀登嚮導。神山國家公園則是規定需有嚮導才能進入,開放申請時間不限。日本則是登山口有筆與紙,登山者只須寫好計畫放入信箱,一切風險自負。

山友幫嘉明湖取名為天使的眼淚,每天都吸引許多人上山朝聖。
奇萊南峰上的登山朋友。
奇萊南峰上望向積雪奇萊主峰。
南湖大山途中。
雪山圈谷雪景。
雪山翠池。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副理事長郭育任指出,目前除了玉管處針對外國客開放四個月期間申請入山,以及林務局去年起對外國客開放四個月前訂房,其餘都是開放一個月前。但國外旅客通常半年前就要訂票,應打造友善申請環境,開放至少四到六個月前申請,否則一個月前才通知太晚了。

野樵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楊志明表示,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觀光局要求帶團須有導遊執照,但若要帶團登山,「會爬山的不一定會帶團、會帶團的不一定會爬山」,尤其遇上非英語系國家旅遊團需求,同時具備語言能力、有高山嚮導證又有導遊執照的人才,先不說解說能力,「連帶團的人都找不到」。

野樵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楊志明表示,台灣會爬山的不一定會帶團、會帶團的不一定會爬山。
野樵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楊志明表示,台灣會爬山的不一定會帶團、會帶團的不一定會爬山。

他直言,台灣山岳嚮導培訓落後太多年,應痛定思痛,從導遊中找體能好的人來登山、或從登山者中輔導考導遊證,但陣痛期至少需要三到五年。

原住民在發展山域觀光中的角色也應被擦亮。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郭瓊瑩說,國人登山聘請原住民當背工,但其實部落青年滿腹故事,他們講述在地的歷史、神話,觀察動物與生態環境能力往往比動物系教授更厲害;軟體培訓也應投入經費,培訓在地孩子們語言能力,並給予一定的酬勞,才能讓專長發揮。

登山國賠雖免責 山林教育仍不足

政委張景森要求全面開放山林,觀光局明年也要推廣山岳觀光,但開放後,當國內外登山者進入山林,還有接踵而至的難題要面對。

3月中旬,隨著登山客「雪羊」黃鈺翔,一步步在雪山西稜230林道9K大崩壁緩慢爬升,這段路開放兩年,公部門未大作整修,重返此路段,可驗證因危險而長年封山的理由到底充不充分,也讓人窺見數十年台灣面對山林的封閉心態。

雪羊黃鈺翔和大雪山230林道。
雪羊黃鈺翔和大雪山230林道。

雪霸國家公園內有8條登山步道,其中雪山西稜線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封山,中間曾一度短暫開放一年,2013年又因颱風造成步道毀損而封閉。經過多次地震、颱風,這裡路基早已崩塌,唯有高繞才得以攀登,兩旁繩索是這10年來登山客開拓架設,協助他人降低登山風險的痕跡。

山友長期指責管理單位消極處理,封山更形同讓山友爬「黑山」,萬一發生山難反而更不利救援。終於在2017年1月重新開放。「我在開放前、後各去一次,崩壁狀況一模一樣。」雪羊說,西稜封山十多年難度沒有改變,甚至如今碎石坡變得穩固,是因過去10年山友們「爬黑山」而踏平。

台灣百岳中一度高達40多座被列為黑山,在張景森要求6月全面開放後,「爬黑山」一詞可望走入歷史,過去以國安法管制區域將放寬,備受爭議是否安全的路線,不能再以「危險」作為管制理由。睽違多年的無名斷崖、南二段、八通關古道都將開放,林務局也預計在今年底開放丹大林道。

南二段大水窟山屋的清晨,朝陽灑在南大水窟山上,和山屋一起倒映在大水窟水池。
南二段大水窟山屋的清晨,朝陽灑在南大水窟山上,和山屋一起倒映在大水窟水池。

政委張景森昨天宣布鬆綁登山國賠免責,宣示「再見了!媽寶級政府」。拿掉這個長期套在公務員頭上,導致心態趨於保守的緊箍咒,無疑是值得鼓勵的方向。更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在台灣從事具有風險的戶外活動發生意外時,動輒出現聲請國賠事件?型塑媽寶政府的是否來自背後的媽寶人民?

在日本爬山也可見「從這裡開始請以自身責任通行」告示,登山者必須為自己的冒險犯難負責,在許多國家已成日常教育。

鬆綁國賠法的台灣脫離「媽寶政府」,卻因缺乏教育仍難以避免「媽寶人民」。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授吳冠璋認為,鬆綁國賠後,消防員、公務員可免於恐懼,但若未能進入教育體系,出了事政府恐怕仍難卸責。他認為,政府如今大方向正確,但台灣對山長期習慣「戒嚴的相處方式」,未來過渡期仍是很長一段路。

國人常擔憂「山是可怕的」,開放山林勢必要開展登山教育、盤點救援能量。
國人常擔憂「山是可怕的」,開放山林勢必要開展登山教育、盤點救援能量。

在配套措施跟上腳步之前,包括地方登山自治條例畫入諸多管制山域,民眾進入特殊管制山域,若遇山難被救援,救援單位、收費項目不同,「要不要罰、會不會罰」,都讓登山者處於不安定、不安全的狀態,也彷彿另一種「隱形封山」。也因各地標準不同,甚至有山友常開玩笑說,「若發生山難還要謹慎思考,到底要摔到哪個縣市。」

山界呼籲中央政府考慮救援與濫用的界線,否則中央、地方若不協調修改,開放意義形同失效,加上缺乏足夠登山教育,讓國人擔憂「山是可怕的」,勢必需要展開更長遠的對話,開展登山教育、盤點救援能量,才能繼續向前邁進。

司斯馬庫斯部落解說員正向遊客說明部落歷史,受限於法令,活動只能以導覽體驗等方式進行。

鬆綁小旅行 仍待政府解套

另一方面,脊梁山脈旅遊勢必會結合在地部落、古道與山脈安排行程,各縣市都很期待結合在地生態、文化及教育功能,帶來綠色觀光財,但國內旅遊行程只要牽涉吃、住、訂車,就必須由資本額300萬以上的甲種、乙種旅行社經營,近年各地推動的農村、部落旅遊,仍受到觀光法規限制難以合法。

近20年來政府大力推動農村、部落旅遊,吸引不少國內外旅客參加,但發展觀光條例規定「非旅行業者不得經營旅行業業務」規定,讓有志發展地方創生的民間組織,隨時會被檢舉開罰。觀光局去年一度擬開放可讓前述組織加入的「丙種旅行社」,卻引發旅行業者強烈反彈。

觀光局3月改採預告鬆綁「乙種旅行社」,資本額從300萬降為150萬元,對地方來說卻仍是窒礙難行。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副理事長郭育任指出,登山遊程結合部落、生態體驗,直接面對的就是「合法化」問題,各界培力多年的部落廚房、接待家庭,受觀光法規限制難以合法,各部會也應討論鬆綁法規,才能讓地方升級。

例如近年愈來愈多人愛登能高越嶺,若不了解日據時期霧社事件歷史故事,單純走馬看花很可惜。若能有機會在部落停留,透過部落導覽員解說,將能讓登山深入化、知識化,知道在地文化歷史故事,甚至加深對動植物等生態環境的了解。而這些套裝的遊程,也能創造更多的觀光收入。

據了解,觀光局近來擬將「登山旅行」交由體育署管理,由該署成立專章。不過,發展觀光條例屬優於一般法的特別法,即使成立專章還是可能會「碰壁」。未來如何讓協會或在地團體經營遊程,又能保障消費者權益與安全,仍有待政府解套。

採訪:侯俐安、游昌樺
攝影:邱德祥、曾吉松
編輯:葉名軒
網頁製作:葉名軒
影音製作:游昌樺
監製:蔡惠萍
2019.05.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