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谷龍二

三谷龍二

失敗的演員變身木藝大師
一刀一鑿雕琢「用之美」

採訪/錢欽青、袁世珮 撰文/袁世珮 攝影/林澔一

那是秋末的事。在華山的一處展覽,即將上檔的是台灣首見最大規模的日本生活器物展,布展當下仍顯忙亂。但穿過在展間喧鬧中等待靜謐登場的各式生活器物,來的是戴著草帽、圓鏡框的三谷龍二。

66歲的三谷,如帶進「和」風,展場裡原本的敲打聲頓時成為遠方。老先生的淺淺笑容,一如他的木藝作品,溫潤、細緻。他說:「真正好的東西,是要經過時間的,長期而不會膩的。」

半途出家的木器大師

三谷龍二被稱為日本的木工大師、「木器開拓者」,在生活工藝、尤其木藝這一塊,有神級的地位。不過,他最初是當演員的。

「開始是非常偶然的。我20多歲時演過舞台劇,在舞台劇世界受到挫折,自認沒有才華。」三谷龍二講著40多年前的事,那時因為演藝之路失敗,跑去旅行,「偶然間走進一間畫材行,買了一把雕刻刀,就覺得可以試試不同的路。」這就是接下來38年木工藝的契機。

當今的「神人」完全是半路出家。三谷龍二說,家庭環境並沒有對藝術這一方面的培養,他中學時開始喜歡畫畫、也喜歡生活,後來有了那把雕刻刀後,發現「木工是門檻很低的素材,只要有一把雕刻刀,在附近撿一些掉落的樹枝或斷木,就能雕出點樣子。」

「而且木器會帶來溫暖,不會冷冰冰的。」那是三谷龍二29歲時,他笑說「轉行有點晚」,還到松本的一個家具學校上課,從小物品著手,10年後才首次開展。

三谷龍二也喜歡陶藝、玻璃和金屬創作,但這些都需要窯、或更專業的知識,素人較難以進入,「素材是很深奧的事,在創作的過程中,想做的事就會持續下去。我已經有38年的創作經驗,愈來愈覺得木材最適合我,是很有深度的材料。」

日本器物生活家三谷龍二與他的作品。記者林澔一/攝影
日本器物生活家三谷龍二原本當演員。記者林澔一/攝影
三谷龍二被稱為日本的木工大師。記者林澔一/攝影

生活工藝得理所當然

三谷龍二說:「生活工藝是藝術跟工業之間的曖昧地帶,有很大的發展性。我當初想做雕刻,就是覺得雕刻接近藝術,這樣作品更能帶出魅力來。」

「消費者會想遇見可以日常長期使用的物品,這就是生活工藝的基本精神。」三谷龍二為「生活工藝」下了這樣的定義:「理所當然的工藝,用很久又不會膩的東西」。

也就是說,有些東西,乍看下很棒,但不見得不會膩。三谷龍二堅持要長期實際使用後,看不膩、用不膩,「這種不會覺得膩的東西,才是真工夫。不是用腦袋去思考,而是用自己的全身體會過的,才是確實的。」

三谷龍二舉例,類似的物件,從照片上看不出差別,但如果每天不斷地去觸摸、使用,就會發現細微差異,「所以創作者必須讓東西非常實用」,所以他做的作品,從小湯匙到盤子,都是生活上能用很久的東西。

類似的物件,每天不斷地去觸摸、使用,就會發現細微差異。記者林澔一/攝影
三谷龍二定義「生活工藝」,是用很久又不會膩的東西。記者林澔一/攝影
消費者會想遇見可以日常長期使用的物品。記者林澔一/攝影

生活要講究 也可隨意

身為木器工藝大師,三谷龍二說:「我很享受生活,會去留意身邊的事物,不只是自己用的東西,會從邊做邊用之中,構思出許多創作。」想當然耳,他家裡的東西都很講究。

難道是一個百元商品絕跡的家?三谷龍二笑著舉例,他曾經在法國突然想喝酒,就買了一個開瓶器,很便宜、也不好看,但非常實用;也在日本的一般超市買過平底鍋,也很好用。是的,不論價格,重點在好用。

三谷自己喜歡木器,慢慢地也創作出茶台、茶海等等器物,融入生活中。他有個工作坊,離家只有幾分鐘路程,早上9點去工坊,中午回家吃飯,下午再去工坊,夏天可能待晚一點,冬天天黑了就回家。

「冬天從工坊回到家,就想吃日式的洋式風格。」三谷龍二笑說,如漢堡排、或蛋包飯,或番茄口味的拿波里義大利麵,因為松本不靠海,平日多以蔬菜為主,下酒菜搭配葡萄酒。

相較於創作有明確的「使用」目的,三谷生活很隨和。例如他動手改造了一處舊菸草店,接手時沒想到要拿來做什麼,後來才變成「10公分」藝廊,松本市因此多了一間可以讓旅人休憩、欣賞三谷作品的小地方。

為什麼取名「10公分」?三谷龍二笑笑:「我喜歡沒有意義的句子。」起因只是買了一個寫了「10公分」字樣的金屬片,他就想著「那就用這個名字吧」,然後把那面金屬牌放在店裡面。

日本器物生活家三谷龍二很享受生活。記者林澔一/攝影
日本器物生活家三谷龍二很享受生活。記者林澔一/攝影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入手美學的漸進過程

三谷龍二推廣「生活工藝」的理念,接手辦了25年的松本工藝祭成為當地觀光盛事。但不可否認,雖然工藝品有溫度,但相較於冰冷的工業大量製造品,價格真的比較不親民。

「在日本也是這樣,喜歡這種東西的人,可能只占了百分之零點多。」三谷龍二說:「但這少數的人聚在一起,就很有意義,我們想為這些人去做這些東西。」

他建議從小物件開始接近生活工藝,例如他做的小湯匙是比一般鐵湯匙貴,但1000日圓就有,使用時,口唇就會感覺到與金屬湯匙的差別,接著可能會考慮買大一點的,例如碗、沙拉盆或麵包盤,如此而進一步去了解這種東西,不必一步就進到50萬日圓的木家具。

「我希望大自然的樹木以這樣的方式靠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價格至為重要,先讓消費者買得起一根湯匙。」三谷龍二說:「我做這些生活工藝也是想讓大家去使用它。」

所以,在工藝與工業、藝術品與生活用品之間,三谷龍二取中間值,做的是有點藝術的東西、但又是生活用品,「介於這個中心點,有可能性而且未來被市場的接受度也會愈來愈高,我看到這個未來。」

三谷龍二作品有手工的溫度感。記者林澔一/攝影
三谷龍二作品有手工的溫度感。記者林澔一/攝影
三谷龍二作品有手工的溫度感。記者林澔一/攝影

希望推廣手工藝之美

「再兩年,我做木工就40年了,我也一直在想,之後要做什麼。」三谷龍二摩娑著桌上的陶製茶具,這是他的新玩意,在木器、畫畫與雕塑之外,「我想把一個東西鑽研到最好,所以就會去學更多東西,來提高創作的價值與魅力。」

他拿了工坊附近的土,做出這一系列大小、形狀、厚薄不一的茶杯,還設計了一個茶台。雖是謙稱「還不太熟練」,但每一只杯,都保有手製工藝的溫潤感。

三谷龍二也聯合幾位他也很喜歡的作家,與「小慢」茶館合辦展覽,集日本「用之美」大成。他認為台灣社會也滿認同這些美的東西,「即使真心欣賞工藝品的人,如果日本有0.1%、台灣也有0.1%,聚在一起,我們為了這些人去做這些東西,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谷龍二交握起那化硬木為生活美學的雙手,彷彿傳道人一般:「我有很強烈的意念,希望大家去使用我的作品,不是遠遠地望著它、是實際去用到,基本上是這樣的心意。」

三谷龍二的作品是生活工藝愛好者的追求。記者林澔一/攝影
三谷龍二的作品是生活工藝愛好者的追求。記者林澔一/攝影
日本器物生活家三谷龍二。記者林澔一/攝影

文章

採訪/錢欽青、袁世珮 撰文/袁世珮 攝影/林澔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