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是什麼?症狀、傳染途徑 6大QA一次看懂
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猴痘病毒又緊接其後肆虐全球,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陳婉青指出,截至6月26日止,猴痘已遍佈全球54個國家,有近4千多例確診個案,疫情逐漸從歐、美擴散至亞洲,目前韓國與新加坡皆有境外移入病例,台灣也於24日確認首例境外移入個案,為2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面對極有可能到來的猴痘疫情,聯合新聞網統整出6大QA,帶您進一步認識何謂猴痘,提前做好迎戰準備。
Q1:猴痘是什麼?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於 1958 年在研究猴子群體時首次被發現,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猴痘是一種由病毒所引起的人畜共通疾病,世界首例人類病例於 1970 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此後非洲每年平均會出現數千個病例。
Q2:猴痘的傳染途徑?
陳婉青指出,猴痘的主要傳染方式為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是食用被感染的動物的肉品。此外,若接觸到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被污染物品亦可能感染,其中飛沫傳染的機會較小,得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才容易傳播。
Q3:猴痘有哪些症狀、如何確診?
陳婉青說明,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至21天,因此通常建議潛在感染者要觀察21天。常見前驅症狀包含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極度倦怠、淋巴腺腫大和皮疹。其中淋巴結腫大是皮疹出現前最顯著的特徵,通常發燒1至3天後就會出現皮膚病灶,從口腔內潰瘍,再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又以四肢比軀幹更常見。
當皮膚病灶出現後,約莫14至21天內,病症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且身體各部位的皮疹一般會同步發展。不過陳婉青補充,從歐美最近一波的疫情來看,皮膚症狀可能會比預期更快發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則表示,目前尚未有相關的快篩試劑,想要確認是否為猴痘,仍須取得病患發病期內的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再去送檢PCR檢驗方能鑑定。
Q4:猴痘怎麼預防、有疫苗可打嗎?
為了預防猴痘,陳婉青提醒民眾,前往猴痘病毒動物流行地區時,應避免接觸齧齒動物、靈長類動物及生病或死亡的動物,且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再食用。另外應避免與猴痘病患接觸,或再接觸時佩戴防護裝備,如有任何疑似症狀,要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至於疫苗方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核准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製成的新疫苗(JYNNEOS),可用於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包括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實驗室人員和與病患密切接觸者
其實台灣在1979年以前,幾乎所有民眾都施打過俗稱牛痘的天花疫苗,研究顯示其與猴痘的交叉保護力高達85%,但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疫苗施打時間距今久遠,是否仍具保護力無法確定。
蘇一峰分析,天花疫苗雖可預防猴痘,但台灣目前僅有副作用較大的第一代疫苗,缺乏全世界廣泛使用第三代疫苗。莊人祥對此則回應,目前已在與藥商討論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的事宜。
Q5:猴痘如何治療?
陳婉青提及,多數病患無需特殊治療即可自行痊癒,治療過程中僅須著重保持皮疹乾燥,需要時可用敷料覆蓋保護。另外於必要時,可提供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
而在治療重症病患或免疫力低下者時,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可使用,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但上述藥物主要用於試驗情境下,蘇一峰也提醒,目前猴痘還沒有 FDA 批准的治療方法。
Q6:猴痘的致死率?
過去的猴痘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於1%至10%,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同時也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致死率僅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的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
雖大多數個案會於幾週內自行康復,但孕婦、幼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較容易形成重症,可能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因此需特別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