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萬籟俱寂的深夜裡,一名高中生還無法入睡,他挑戰自己膽小的性格,獨自抱著筆電寫小論文、查找資料,但螢幕裡並非艱澀難懂的文獻,而是一筆筆記載冥婚者死亡的資料和冥婚照片……

在無需上課的日子裡,有學生捨棄玩樂,在轉運站裡來回奔波,訪問每一個客運司機,還不時承受被拒絕的心理重擊;有學生則正在攀登七星山,期待行程結束後可以拿到證書。

這些經歷皆源於學生為完善學習歷程檔案所做的付出,108課綱實施後,學生從高一就要準備日後申請入學所需的資料,並過關斬將,設法進入理想的校系。而首屆課綱生遇到的關卡有哪些,又如何一一突破?有哪些經驗是學弟妹們可以汲取的?《聯合新聞網》將帶你一同了解。

學習歷程四關卡

▎關卡一:認識學習歷程檔案

學習歷程檔案包含四部分,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其中,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由學生獨挑大樑,每學期、每學年都要上傳相關內容。

課程以外的表現會放進多元表現,學生每學年最多勾選10件到中央資料庫,並在高三下決定勾選哪些檔案給大學端,至多10件。修課時產出的作業或作品則會放在課程學習成果裡,再交由教師認證,學生每學年最多勾選6件到中央資料庫,同樣會在高三下勾選檔案,至多提交3件給大學端。

然而,檔案的製作沒有想像中容易,任課老師的教學和開出的學習單作業亦不一定適合作為檔案內容。除了被上傳截止日追著跑的壓力,內容該放什麼更是讓眾多學生想破頭。

▎關卡二:鎖定科系成難題

前身為備審資料的學習歷程檔案,作為申請入學參採資料的一部分,成績至少占綜合學習表現的10%-20%。為避免兩年多的努力到頭來一場空,檔案內容盡可能與欲就讀的科系相關,是許多高中生努力的方向。

這樣的理想卻不易達成,高一就要上傳檔案的情況下,學生需要盡早找到志向、認識科系,否則難以準備相關內容,更有可能白忙一場,資料全都用不上。雖然也有學生選擇擴大學習成果涵蓋的領域,以利未來校系的選擇,但此舉勢必會擠壓讀書時間。

而即使確立志向,學生也可能遇到學校資源不足的變數,為了建立有系統的學習歷程檔案,他們依然得額外花時間自行去摸索、尋找資源。

▎關卡三:檔案製作靠自己

不僅是學生,高中老師對新課綱也陌生,並非所有老師都清楚該如何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有些老師設計的學習單能提供學生有利的思考角度,讓最終成品得以達到放入學習歷程檔案的標準,有些老師僅是不斷叮嚀學生記得在期限內上傳。

多數時候,學生需自行上網查找資料,與同儕討論、分享資源;並逐漸從「上傳學習單就好」轉為加入美編、排版才會是「合格檔案」的想法。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因此耗費學生極大心力和時間。然而,當大學校系釋出申請入學第2階段甄試審查資料準備指引,一切恐又被打回原點,直至高三才知道大學教授想看到什麼,對學生來說又是一陣兵荒馬亂。

▎關卡四:素養意涵唯心論?

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的108課綱,學習歷程檔案是否也要將其融入?根據招聯會公布的「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三重二不」當中的一「重」,就是重視學生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而據調查,超過70%的大學教授希望能看到學生在作品中呈現素養能力。

但在多數學生眼中,素養的體現僅與考題有關,即用冗長的題幹包裝原本一句話便能結束的考題,設法與日常連結、活化考題。而素養究竟是什麼?每個老師給出的答案也不同,可以說是「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素養」,學生對素養的概念依舊模糊,最終還是得自行歸納反思。

面臨上述四大關卡,首屆108課綱生如何應對?下一單元開始,將透過6名學生的專訪和3百多份問卷的解析,回顧他們的闖關之旅。

108課綱大魔王

為了解身在前線的學生們一路走來遇到的大小磕絆,《聯合新聞網》專訪6名高中應屆畢業生:南投縣中興高中李瑞霖、彰化縣二林高中陳威良、台中女中廖宥甯、台中二中陳柏宇、台北市政大附中呂為蓁、新北市泰山高中Eileen,以四大主軸剖析高中生們在108課綱下的難題和收獲;同時也在社群平台發放問卷,蒐集350名首屆108課綱生的大小心聲,欲帶讀者一窺考招新制下,學生最真實的心路歷程。

▎選修學分占近三分之一 明星、社區高中多樣情


學生在習得基本學力後,可自行選擇相關加深加廣、多元選修課程作為課程知識的延伸,和大學下一階段進行銜接,而三年應修得共180學分中,選修課程占比便高達54至58學分。

108課綱上路以來,教團、學生家長質疑聲浪不斷,都市與社區、偏鄉高中資源相差甚遠,多元選修開設不夠多樣,學習資源、硬體設備不足,明星、社區高中兩者間的資源註定存在先天差異?近來,六都明星高中積極和大學端結盟,包括台北市五校聯盟、高雄市五校彈性學習聯盟、台南市四校聯盟、桃園市頂尖教育計畫,皆開設特定課程供學生跨校選修;社區高中學生在這方面則較遜色,校內若無主動提供的資源,就需自尋其他管道。

李瑞霖以自身選課經驗比擬,不同老師對探究實作課程的理解及準備,將決定學習歷程能否「端上檯面」。像是曾有一堂課老師要求學生扮演候選人探索家鄉優勢,提出改變策略模擬選戰,但老師卻未深入教學生制訂政策、了解政治背後意涵,儘管課堂娛樂性質高,但他坦言學習歷程對社區高中更像是殘酷的「師資抽抽樂」

然而非都市地區高中學校並非無解,發展屬於當地特色的課程,加上教師的投入及帶領同樣能讓學生有感。陳威良回憶,一堂地理選修令他相當印象深刻,課堂上同學們矇著眼、踩著學校的草地,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鄉鎮的每條路,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一開始以為就是讀書或是講講地理知識,選擇之後才發現,內容跟『體感大自然』比較有關係」陳威良認為,這樣的選修課程使讀書不再侷限於課本中,更讓他有了美感、欣賞藝術的能力,提升內在軟實力。

▎大學、科博館開課神助攻


選修課程的開設並非因明星高中就能無往不利,學生若遇到校內開設選修課程不足或與理想科系有距離,校方、學生又該如何尋覓資源?呂為蓁、陳柏宇分享自身經驗,學校藉由和大學端及教育場館的合作,讓同學有額外的資源可修習更為多元、符合自己興趣志向的課程,豐富學習歷程之餘,也更能確定是否真為心之所向。

呂為蓁所就讀的政大附中,和政大攜手提供預修通識課程讓學生選擇,對生物醫療方面感興趣的她選擇一堂「生物技術導論」,並雀躍分享大學校園驚奇。除了早他人一步嗅到不同於高中的自由風氣,聊到課堂探討的斑馬魚基因改造,英文簡報內容雖感艱深,卻讓呂為蓁受益良多,成為未來在申請生物相關科系時,佐證自己擁有先備知識的有力證明。

和多數同學相似,高一時期志願未定的陳柏宇坦言,即使學校開的課已經很多,但高中三年來身邊同學仍會抱怨校內社會人文、生醫等類群課程開課不均,因此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他轉向選擇跨校選修包括台中一中、科博館的課程。其中,在科博館空汙課程的帶領下,陳柏宇開始對相關領域好奇,著手展開自主學習的偉大藍圖,迎來意想不到的「巨大轉折」。

▎自主學習當自強


教育部規定,高中每學期每週須配置2至3節的「彈性學習時間」(每節課50分鐘),將自主學習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決定如何運用這段時間,並繳交自主學習計畫。

「學習歷程不只包含課程的東西,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在自主學習這塊」陳柏宇提及在自主學習時間找到志願的故事。陳柏宇在修習科博館的空汙課程後,便利用自主學習時間製作和空汙主題相關的計畫,他蒐集台中365天/24小時的空品資料,在層層分析製成圖表的過程中,對於自身想走的志願科系也漸漸鮮明,確立了想讀公共衛生系的想法,迎來升學下最大的轉折點。

另一方面,Eileen,同樣迎來志願科系的轉變,放棄了高一想讀設計系的念頭,高二開始對外文、社會心理領域萌生興趣,但因學校沒有開設相對應領域的多元選修課程,讓她不得不利用自主學習時間加強研究相關領域,像是花大把時間自學日文,並學習影片剪輯、網頁製作等技能。

不過兩人指出,自主學習時間一個禮拜頂多兩堂課、兩小時的時間,若要在計畫上做足功夫,勢必得花到額外的時間,去找資料、處理額外的事物。

▎素養淪考題限定?高中生這麼看


108課綱最核心的概念「素養」,強調學習不侷限於學科知識、技能,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然而「素養」兩字概念模糊,6名受訪者表示,不僅學校老師說不清,就連每位學生的解讀都不同,有人認為素養來自自身的底蘊、是批判性思考或思辨能力、是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及能力,亦是「斜槓人生」的養成。

面對全新的素養概念,廖宥甯和李瑞霖也提出不同的論點。就讀台中女中的廖宥甯談及法國高中畢業考中,開放性的「哲學考科」申論題,學生可以自由寫出自身想法,老師不會評論對錯,更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相對的,台灣手寫考題仍存有既定的標準解答,反而限縮了學生可以發揮素養能力的空間。李瑞霖則點出制度矛盾,若台灣仍然還是處在考試導向的升學氣氛,學習歷程檔案還是會被受限、無法讓學生好好展現出來。

至於如何在學習歷程中展現素養概念?除了多以圖示、表格、心智圖來解讀數據,用較為生動、跳脫純文字的敘述佐以照片呈現,重要的是內容需著重心得與反思。Eileen回憶和大學教授模擬面試時的經驗說道,「成果中最喜歡的地方、哪裡需要改進,會是教授想知道的」。

如何將素養融入學習歷程中也是陳威良當時最大的不安來源,不僅在文字上更著重於當下「領悟」,他以地理選修為例,照片挑選上會使用「一看就知道我們在幹嘛」的圖片,讓閱讀的人更了解學習歷程中的「歷程」究竟為何。

學習歷程難在哪

▎救命「大學審查指引」姍姍來遲


「我們真的覺得那非常的討厭!」陳柏宇無奈中又帶點憤怒的語氣,直指在首屆108課綱生高三時,大學端才公布個申將用到的那份學習歷程審查指引。呂為蓁指出,大學審查指引並非詳述教授欲看到學生身上具備的何種能力,而是規定須附上自傳、社團表現、檢定等,針對硬性內容上的規範。

陳柏宇舉例,大學端突然下放的審查指引,其實和學生前兩年做的東西有很大的不同,如分組可能需提供分工表格,或需有相關課程、自主學習的內容,但礙於過去已上傳的資料無法再作修改,學生勢必得重新上傳,「那可能有人沒做、就再見」且高三又得準備大考,實在無暇顧及學習歷程檔案。

▎提交給大學端「2要1NG」

至於作為首屆108課綱高中生,在過去無跡可循的窘境下,回顧高中三年上傳的多份學習歷程檔案,究竟提交給大學端的取捨原則為何?6名受訪者給出一致的答案——「科系」是最大關鍵

對中文系情有獨鍾的陳威良,除了上傳和中文系相關作品外,作品內容的「美編」也成為他擄獲教授的看點之一;陳柏宇並提醒,由於有些檔案歷史悠久,勾選前切記檢查一下內容恰不恰當、完整度如何,若不適合放上就要拿掉。對此,呂為蓁則是給出了取捨兩大原則,一、對未來的科系能有幫助,二、能跟教授說自己透過這些成果學習到什麼

為了嶄露頭角,學生不得不猜想教授想看到什麼樣的成果,然而過度的揣測、投其所好卻也可能落空。曾有頂大教授對廖宥甯表示,盼學生「做自己」,「並非履歷越漂亮、比賽成績亮眼,就會得高分」,高中生在面對學習歷程檔案這件事上,或許不自覺間就成軍備競賽,設下自我探索的框架。但當家長、老師甚至是社會都在告訴學生「應該要怎樣比較好」,做自己又何嘗不需勇氣和幸運?

「這時你就很需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很堅定去做」,廖宥甯說道。

▎各班群檔案製作難點

108課綱實施下,分班不再以傳統一、二、三類組作為標準,為了銜接大學的18學群,如今改採「班群」概念,在文法、財經、理工、生醫四大分類下,依照不同學校的班數、師資及發展特色等條件分班,也因此各校班群名稱皆不盡相同。而不同班群中的首屆108課綱生,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上分別遇上了什麼樣的難題?以下將從350份問卷回饋中,為各位讀者整理出「各班群難點」。

▎逢段考「蠟燭多頭燒」 高三停擺拚學測


日復一日的小考、報告,一學期三、四次的段考風暴對台灣學子而言早就習以為常。然而學習歷程的加入卻成365天的日常備戰,預見三年後的學測、分科升學戰場,首屆108課綱生顧不上「兼得」,取捨被迫成為他們直面升學巨獸的首要課題

受訪者們多認為學習歷程和段考的兼顧其實有難度,因此平日的積累、記錄相當重要,並妥善分配兩者的準備時間。像是陳威良會利用讀書的休息時間,留半個小時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或在預知段考時間的情況下,趕在之前先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廖宥甯和李瑞霖則是在考試與學習歷程間做出取捨。「我當然是段考,毫不猶豫選擇段考」廖宥甯指出最大原因,平時因為有記錄課程習慣,彙整檔案資料對她來說並非難事,但若遇上傳期限及段考時程衝突,仍會為考試付出更多時間;相反地,李瑞霖坦言自己沒有那麼喜歡讀書,但兩個都準備一定會「蠟燭兩頭燒,沒有一個好」,因此他大膽選擇為學習歷程投入更多時間並為個申做準備,「不要對不起自己就好」。

然而高三遇上升學終戰學測、分科測驗,有5名受訪者坦承學習歷程幾乎停擺「0進度」,全部轉而專心準備大考,通常老師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呂為蓁攤開高中三年來的階段性目標,直言過去兩年都相當投入學習歷程的製作——高一志向未明「以『量』取勝」;高二開始參加多活動,轉為上傳和志願科系相關成果「精準打入」;高三時期沒有更值得上傳的作品,便選擇直攻大考。

▎一句話形容完成學習歷程檔案的自己

3年來歷經學習歷程檔案的摸索,首屆108課綱生終於從新制中畢業。熬過每個徬徨、欣喜時刻,對於完成學習歷程檔案的自己,學生們又有什麼話想說呢?以下將擷自問卷中回覆,滾動式呈現學生給自己的「一句話」,有人大吐苦水嘆「終於解脫了」、「如釋重負」;也有不畏挑戰的畢業生大讚「自己開心比較重要」、「盡力完成的我是最厲害的人!」

學長姐親授
小撇步

▎學習歷程從何下手?

「不確定方向」、「還未知道自己的志向就要寫出學習歷程」、「如果高中是自然組,那之後要讀社會組的校系就會比較少實際做的內容,反之亦然」,許多學生在問卷裡都表明確定志向是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優先要務。

雖然盡早確認志願科系並非易事,但的確有其重要性,陳威良、呂為蓁皆道出決勝點就在「搶得先機」。陳威良表示,可先大致了解欲就讀的科系有哪些,就不會浪費時間在根本用不到的資料上,且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方向較確切,內容也會跟科系相關。

呂為蓁也建議參與的活動盡量符合自身類組或未來預計就讀的科系,她指出,有些學生會特地花錢參加各色活動,最終活動卻不一定與申請科系相關,「變成說當時走的都是冤枉路」。呂為蓁認為,雖然學生高一、二時多數懵懂,但還是要有想法,「不要跟自己的期望相差太大。不然做那麼多,到時候回頭看,其實是會有點浪費時間」。

有學生則提出另一種思考角度,廖宥甯回想與學妹的對話,那時她剛考完大學,回學校與高一、二的學妹們分享經驗,有人就問她「學姐,那個有用嗎?」、「讀資優班這件事大學面試會有用嗎?」。

種種問題讓廖宥甯感到困惑,同時也有些感慨「就覺得有點難過吧。做事情如果只強調有用或沒用,我會覺得這個人好像活得有點太累了」。她並拋出「反『有用無用』」的思考,表示太早預設立場會喪失許多探索的機會,因為有時「看起來」無用的事情,真正做了之後,反而能帶來許多收穫。

▎分科、繁星成最大贏家?

學測成績一公布,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尤其111年學測數A被視為史上最難,影響眾多考生的成績,許多人最後選擇分科考試,並走分發入學的管道,沒有用上學習歷程檔案。問卷中,學生們亦紛勸「專心衝分科」、「認真讀書,不要太過認真準備學習歷程」。

「對我來講真的是做白工」,最終因學測分數不理想,得走分科管道的李瑞霖坦言,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不會花三年做一個永遠不會上傳給別人看的履歷」。他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有助於育才,但其重要性無法反映在選才上,在教育部尚未做好配套的情況下,李瑞霖建議學弟妹不要花太多時間在學習歷程上;他承認這種想法恐被直指太功利,「但是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現實」。

如果真的不喜歡那些有的沒有的活動,你就專心拚繁星;繁星沒有,就去分科」。李瑞霖也提醒,即便是熱愛活動的人,也不要花太多時間做學習歷程檔案,因為最後仍可能面臨檔案不被看到的風險。

而同時走繁星、個人申請兩種升學管道的Eileen,便是兼顧成績跟學習歷程檔案的案例,她認為應避免只把賭注放在一種升學方式上。Eileen建議檔案無需做得太精緻,能夠看到省思和過程即足夠。

Eileen也分享自己的時間分配,她平時以學習歷程檔案為主,每天分數個細節或小地方製作,繳交期限不急迫的話,死線以每個禮拜為單位。段考期間則需雙管齊下,同時設定準備考試的進度,「有點辛苦,因為今天讀完一個地方,就要去弄學習歷程」。

即使過程令人疲憊,被問及若從頭來過,是否仍會選擇做學習歷程檔案,Eileen篤定地回答「會!」,她自認不擅長考試,所以新課綱的機制對她來說反而很適合。

▎跟著這樣做 你會更好過

學習歷程檔案之旅自高一展開,每學期、學年的製作和上傳成為學生放不下的心頭懸念,究竟該如何「打怪」,幾名學生分享了他們的妙方。

關於心態的建立,陳威良引述過去參與聽講時一名大學老師提供的建議,「學習歷程檔案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就把它當作是一個遊戲去破關就好」。他認為這種心態轉變的方法很有幫助,「那時候就不會把它想得壓力那麼大,做下去也會比較開心」。

廖宥甯則是採取自我洗腦的方法,「為自己的事情找出一個『高大上』的理由,才不會覺得很枯燥」。她表示過程中是抱持「提早社畜化」的心態,不斷說服自己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所獲得的能力和習得的事物,出社會後也會非常有用。

除了心態,行動也不能落下,李瑞霖指出,為了知道課程帶給自己什麼、自己在課程中做了什麼,並將成果呈現在學習歷程檔案中,第一點就是要認真上課,「很多東西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慢慢把它內化了」。如有餘力,也可提早規劃檔案內容,陳威良表示,因為已經得知會選修哪些課程,會先在腦中構思學習歷程檔案可以放哪些內容,「不會臨時抱佛腳,這樣既不豐富,質感也比較差」。

再來,則是平時就著手記錄,廖宥甯分享自身經驗,說明自己學期中就會記錄一系列的課程內容;待期末要繳交學習歷程檔案時,就能快速完成彙整,因此鮮少壓線,「不會很有壓力地去想說『啊!明天(要繳交),我還沒用完』」。而陳柏宇亦基於同學的慘案,建議學弟妹平常完成檔案就可以上傳,不要拖到最後一刻。他認為,其他人之所以痛罵系統難用,歸根究底在於時間不夠用。

除上述學生的分享,《聯合新聞網》亦統整問卷結果,歸納出檔案製作、抓準科系、課業考試、心態建立四方面的學長姐建議,幫助仍為學習歷程檔案所苦的高中生們。

》》更多問卷內容看這裡:大戰學習歷程檔案 首屆108課綱生心得大調查

▎對我來說,學習歷程檔案是...


缺乏完善配套,學習歷程檔案的新制招致罵聲;然而,即便學習歷程檔案被批評的一無是處,還是有學生看見它的好。陳柏宇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有兩個優點,一個是隨時都能上傳保存,不用擔心資料會不見。第二點則是系統強迫學生思考「這學期是不是該做些什麼東西了呢?」,成為把學生往前推的助力,讓學生去探索、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

Eileen同樣持相似論點,並表示學習歷程檔案能記錄自身的成長。高三回首為升學所做的努力時,透過製作的報告,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例如更懂得擷取重點、PPT做得更精緻。

李瑞霖則提供務實的建議,點出目前介紹100字的系統設定有限制。他表示,自己曾嘗試寫英文介紹,但再次回憶當時情形,還是令人傻眼,李瑞霖無奈笑道「它英文100字是英文100個『字母』,100個字母你可以打什麼東西?」

另一方面,學習歷程檔案缺乏彈性,李瑞霖指出,政府應新增近似於版本紀錄的功能,方便學生每年都上傳新版本,補足原本缺少完整構想的內容。針對大學端想看到「學生高一原來的樣子」的需求,李瑞霖也提出解方,即學生每上傳一個版本,就會作為一個版本紀錄留存,再由系統去限制上傳版本數量即可。

首屆課綱生的旅程結束了,然而上萬學子仍在學習歷程檔案的迷宮裡徘徊;但這次,他們並非無所適從,前輩的經驗如同希臘神話中的那捆線團,成為後輩的指引,幫助他們順利前往屬於自己的出口。

延伸閱讀

李瑞霖專訪看這裡
李瑞霖專訪看這裡
查看全文
陳威良專訪看這裡
陳威良專訪看這裡
查看全文
廖宥甯專訪看這裡
廖宥甯專訪看這裡
查看全文
陳柏宇專訪看這裡
陳柏宇專訪看這裡
查看全文
呂為蓁專訪看這裡
呂為蓁專訪看這裡
查看全文
Eileen專訪看這裡
Eileen專訪看這裡
查看全文
字體/兩名高中生自主學習計畫成果「辰宇落雁體
設計/朱怡姿
專題製作、採訪/聯合新聞網編輯謝亞庭、麻愷晅
專題監製/聯合新聞網編輯劉姎宜、陳蘭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