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上的精品咖啡夢 方政倫

阿里山上的精品咖啡夢 方政倫

收成頂級藝伎豆 帶鄒族人闖國際市場

採訪/錢欽青、陳昭妤 撰稿/陳昭妤 攝影/陳立凱

又是被宣布要重考的午後,手抵著從沒及格過的考卷,少年百無聊賴望向窗外。被水泥牆圍住的校園,稀疏綠意裡只剩沮喪。他想起阿里山上那個家,綠樹蔥鬱,鳥聲疊響。茶園、蝴蝶蘭,還有上百棵咖啡樹,熟悉的鄒族話在耳邊晃蕩著。該繼續在台北這戰場裡掙扎嗎?還是,該回家了?

車隨山轉,沒入1300公尺高海拔,雲霧後的20少年已成40壯年。「這邊是我的Geisha(藝伎豆)園區,這個綁白色布條的是短節間藝伎,灰色是長節間,特別的潛力品種我就綁藍色布條,讓個別風味更一致。」時而彎身檢查枝條,時而捧起果實端詳,膠鞋在泥上烙出深深印子,那是方政倫跌撞19年後換來的踏實。

他摘下果實遞來,紅潤潤的。「嘗嘗看,吃起來像荔枝喔!」見全場驚奇聲四起,盯著從果肉裡掉出的咖啡生豆,難以想像裹覆著苦澀咖啡豆的外殼,竟如此甘美。一如他從不被看好的門外漢走成屢戰屢勝的咖啡冠軍,苦甜總是並行。

飽滿紅潤的藝伎豆是方政倫的得意之作。記者 陳立凱/攝影
飽滿紅潤的藝伎豆是方政倫的得意之作。記者 陳立凱/攝影
飽滿紅潤的藝伎豆是方政倫的得意之作。記者 陳立凱/攝影
飽滿紅潤的藝伎豆是方政倫的得意之作。記者 陳立凱/攝影

從門外漢磨成專家

「剛回來時什麼都不懂,沒喝過罐裝咖啡,也沒看過咖啡樹,跟著爸爸在園子裡走,看上面有果實,就摘下來咬咬看,『哇好甜!怎麼跟想像的咖啡不一樣。』」意外體驗,讓他對咖啡產生了好奇。但從住了十年的都市回到山上,彼時血氣方剛的方政倫仍不適應。「台北畢竟比較現代嘛,山上光要看個電視,怎麼轉就只有3個節目,網路還是56K撥接,手機要拿到定點才收得到訊號。」

枯燥乏味的日常裡,還得面對其他族人的眼光。「剛回來時很多聲音啊!那時咖啡還不被重視,家裡靠高經濟價值的茶葉跟蝴蝶蘭就能過活。很多人就說這年輕人肯定是在台北混不下去,才回來接家業。」難耐的山上生活和耳語,讓他變得孤僻沈默,鎮日漫無目的跟著爸爸在茶園走進走出,「像一條牛,他鞭一下我走一下,混一天算一天。」

方政倫22歲時剛回山上,還是個咖啡門外漢。圖/方政倫提供
方政倫22歲時剛回山上,還是個咖啡門外漢。圖/方政倫提供


但那些跟進工廠做茶葉的日子,卻養成了他對咖啡製程的認識。半摸索半好玩下,方政倫透過惡搞咖啡豆的方式累積經驗。「一開始都自己手工剝殼,很花時間,所以試過用小貨車來回輾過去,把殼輾碎再用那個風力把殼吹掉。烘豆只知道要用火去烤,烤完肉就直接把生豆撒在架子上繼續烤,結果因為火力無法控制,烤完跟木炭一樣黑,沒人敢喝。」

初嘗冠軍點燃熱情

但阿里山得天獨厚的高度與氣候,仍讓他種的生豆擁有突出品質。2007年,他無心插柳報名了首屆咖啡農比賽,一舉以優質生豆拿下冠軍,生涯也就此風起雲湧。「得獎以後就很多農民跟業者要來拜訪你,為了不要漏氣,不要讓人家覺得你的園子很低階、咖啡加工廠很簡陋,開始思考要怎麼改變,就是那時候對咖啡有了很強的求知慾,還跑去屏東跟來台灣教課的夏威夷大師學烘豆。」

鞭了7年的兒子,因為得獎,眼神多了光芒,變得主動積極。看在眼裡的方爸爸,決定放下耕耘一輩子的茶葉和蝴蝶蘭,將地讓給兒子種咖啡、做實驗。為了讓來訪的人們有個地方好好品嚐兒子的咖啡,更投資如今被方政倫取名為「鄒築園」的咖啡店,即便曾因八八風災重挫生意,仍默默與兒子一塊撐持過來。在其身後,從不曾多言,也成了方政倫最強大的後盾。

「會這麼努力對待咖啡,除了成就感,還因為老爸為了全力支持我,放棄他起家的茶葉跟蝴蝶蘭,為了他,我更不能辜負這個產業。」採訪此時,甫幫兒子巡完園的方爸爸坐在店內一隅,低調品嚐兒子剛烘好的藝伎豆。「方爸爸,好喝嗎?」輕啜一口,僅是笑笑。對兒子的支持,一如往常,只放在心底。

方政倫相當感謝父母親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圖/方政倫提供
父親(左)一直是支撐方政倫(右)的強大後盾。圖/方政倫提供
「鄒築園」曾因八八風災被迫長期停業,當時方政倫親跑各地展售豆子。圖/方政倫提供
方政倫(右三)29那年首次拿下咖啡評鑑冠軍。圖/方政倫提供

親力親為呵護「藝伎」

藝伎豆以難種出名,又因獨特的柑橘、檸檬與花香口感,在市場上坐擁名貴身價,但在方政倫的園子裡,卻結實纍纍。「咖啡從播種到採收,最快要3年多。種咖啡最辛苦就是第一年,最怕寒流跟颱風,所以以前這邊的藝伎園每個都有包布防寒,那現在長這麼大就不用怕了。」

從種豆、挑豆到烘豆,方政倫慢慢摸索,打造出一條龍模式。除了採豆請部落裡的工人協助,每日的巡園、除草、灑水、記錄,他皆親力親為。「不放心給別人做啊!外人畢竟不會跟自己一樣小心,隨便打傷一棵都很難復原。」從零到有,像拉拔孩子一般,慈愛卻不曾鬆懈。

採完豆、脱好殼,方政倫坐定烘豆機前,見生豆於其內飛速旋轉,由白轉黃再入褐,香味也隨之散出。方政倫專注看著豆子,從火候到時間,改良每一次的失敗經驗,十多年間,終揉合出自己的一套烘豆技巧,成了比賽常勝軍。每回豆子烘好,儘管價格高昂,仍是快速售罄。

方政倫總是用心記下每一次的烘豆風味。記者 陳立凱/攝影
方政倫總是用心記下每一次的烘豆風味。記者 陳立凱/攝影
方政倫總是用心記下每一次的烘豆風味。記者 陳立凱/攝影

讓鄒族豆揚名世界

屢屢得獎,讓方政倫在國際咖啡圈累積出知名度,也影響不少阿里山原鄉青年投入種植咖啡。看著這批初生之犢,就像看著當初的自己。方政倫從不藏私,不時召集部落裡的咖啡志士,討論種豆、烘豆技巧,比較優缺點。效仿國外在產地建立莊園制度,是甫接下嘉義咖啡協會理事長的他,設定的第一個里程碑。

「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我們族人可以因為這產業茁壯起來,不要永遠被說我們原住民是個弱勢族群,就是靠補助。我們有這麼好的土地,應該要是個很強勢的族群,要讓人家知道我們鄒族的咖啡就是代表阿里山,等有一天連非洲也搶著種台灣品種,你想想那有多棒!」

曾有人說,一開始沒想著要去哪的人,總能走得更遠。40歲的方政倫,在19年間,從渾渾噩噩活成了自信堅定。當年教室裡找不著的方向,如今在咖啡園裡成形。那一張張不及格的考卷,也隨著少年的離開飄落地面,化作滿山滿林的種子。臨去前,方政倫又繞進園子巡視了好一陣。只因紅綠果實間,裝載的是他更遠大的夢。

紅綠果實間,裝載的是方政倫更遠大的夢。記者 陳立凱/攝影
紅綠果實間,裝載的是方政倫更遠大的夢。記者 陳立凱/攝影

方政倫

鄒族人,22歲回鄉投入種咖啡,7年後擊敗全國76組代表,奪下首屆台灣咖啡評鑑冠軍,得到「阿里山咖啡王子」稱號。在烘豆、生豆比賽皆為常勝軍,已是國際精品咖啡界長期關注的咖啡農。去年於雲南舉辦的亞洲盃評鑑再拿下冠軍,今年將以藝伎豆挑戰業界極具影響力的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評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