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文房具創辦人
Marco 蔡孟仰

用美感找回生活的溫度

採訪/錢欽青、陳昭妤 撰稿/陳昭妤 攝影/Jimmy Yang 圖/Marco、禮拜文房具 提供

彎進樂利路小巷,市中心少見的平房花窗,鳥聲和樹響,在此相映成趣。坐落其間的「禮拜文房具」,同樣內斂低調,卻吸引眾多文具迷入內巡禮。從安靜寫字的年代,走向高速喧鬧的社群時代,八年間,依舊保有自己的姿態。

「早期文具好像是個搬不上檯面的話題,現在卻可以是彰顯品味的配件了。」因注意到不少時髦男女,雖注意穿搭,手裡握的卻可能是路邊發送、沒什麼設計感的原子筆,Marco和太太Karen於是構思起開一間文具店的可能。「我們想做的,不只是改變桌上的風景,還要讓美感從細節擴散到整體。」

Marco對美感有自己一套想法。Jimmy Yang/攝影
Marco和太太Karen興趣相投,一塊創立許多品牌。圖/Marco提供
Marco與太太Karen對穿著和生活皆有獨特品味。圖/Marco提供
Marco期待透過禮拜文房具傳達更多美感和溫度給眾人。Jimmy Yang/攝影
剪刀是禮拜文房具相當知名的自製商品。Jimmy Yang/攝影

文具控太太的啟發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從Karen的興趣開始。」品味脫俗的夫妻倆,宛如設計界神鵰俠侶,從品牌視覺設計公司ADC STUDIO、禮拜文房具到琥泊茶苑和ROUND ROUND陶藝複合空間,二人聯手將個人品味化作台北的街頭風景。「Karen依興趣創造這些店,而我在這上面發揮擅長且熱愛的Branding,很剛好。」

戴著細框眼鏡,眼前的Marco語調輕緩,如他在業界聞名的穿搭風格,細緻卻不張揚。「做Branding就像當造型師,幫品牌穿上漂亮且適合的衣服,這是我喜歡做的。」禮拜文房具便是以此般思維出發的作品之一。「八年前的樂利路還很偏僻,一間店都沒有,不像現在這麼熱鬧。」

那同時還是個文具不被重視的年代,「當時一般人多是去金石堂、誠品買文具,還沒有我們這種類型的店。」但太太Karen自小就對老文具興致盎然,時常在國外網站上尋寶,「有天她就說想開間文具店,賣這些很有味道和質感的老文具,介紹給台灣的同好。」

他坦言初期對開一間文具店有不少問號,但隨著閱讀太太認真做的簡報,加以過往二人旅行歐洲、日本時,總會耽溺在小巷內的風格文具店,憑著記憶裡的熱情,兩人大膽定調「復古創新」的風格,在台北巷內開始了這一切。

Marco與太太Karen對穿著和生活皆有獨特品味。圖/Marco提供
Marco和太太Karen興趣相投,一塊創立許多品牌。圖/Marco提供
禮拜文房具已成台灣文具代表品牌之一。Jimmy Yang/攝影

爆紅回歸自創

「我們真的沒想過能走到現在這樣,當時想說只要賺得夠繳房租就好了。」不料一開店,就掀起討論熱潮,更讓質感文具成了彼時顯學。「當時從設定Logo、包裝到進的商品,都是扣著Vintage、Classic這樣的精神,看起來是個老包裝,但其實是個新樣子,讓新舊兩者融為一體。」

禮拜文房具的爆紅,不意外引起同業模仿,「大概開始一年多,就發現類似的文具店多了很多,到後來我們賣一枝筆九十塊,另一間店可能就賣八十五塊,甚至有人會在下面留言『禮拜文房具都賣得特別貴!』」在同業以價格戰激烈夾殺下,Marco坦言曾動念降價來迎合市場。

「但後來發現愈改愈錯,大家永遠不會滿意,後來就決定不再調價錢。」他認清自己做的細節就是比別人多,成本自然比別人高。「大家只看到價格,但其實我們一直很有系統在規畫系列商品,包括一整年要做的活動、展覽,甚至是店內的陳列布置。後來想清楚我們要經營的客層,不是那些搶便宜的人,而是真心認同我們想法和概念的人。」

認清現況並重新釐清初衷後,Marco和Karen不再被競品動向帶著走,而是投入開發自製商品,除了復刻喜歡的經典文具,也提升禮拜文房具的獨特性。這個轉念,成了他們在市場站穩腳步的關鍵。

禮拜文房具開發許多自製商品,外銷世界。圖/禮拜文房具提供
禮拜文房具已成台灣文具代表品牌之一。Jimmy Yang/攝影
禮拜文房具開發許多自製商品,外銷世界。圖/禮拜文房具提供
禮拜文房具開發許多自製商品,外銷世界。圖/禮拜文房具提供
禮拜文房具開發許多自製商品,外銷世界。圖/禮拜文房具提供
禮拜文房具開發許多自製商品,外銷世界。圖/禮拜文房具提供

愛漂亮的小男生

談起從零到有的過程,外表淡然的Marco,話裡行間嗅得到熱情。Marco卻笑說,自己對事業其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唯獨面對和美感有關的事物,就會無法抵抗。他憶起兒時住在永康公園旁,見到許多日本小孩冬天卻穿著白色短褲,「覺得好好看喔,就學他們買來穿。」

那是八〇年代,當同學乖乖穿著運動服,他又因嚮往電視裡那些網球員的穿搭,戴起手腕、頭巾,「我還記得小學三、四年級,我媽媽去學校參加母姊會,回來就跟我說『老師說你是個愛漂亮的小男生。』我覺得美感是這樣,很多都從模仿開始。」

擔任電台主持人同時也是配音員的媽媽,一個人養大Marco和哥哥,開明的教育方式和藝術天份,也成了他的啟蒙。「我媽光看五線譜就能直接唱出一首歌給我聽。她從以前就很尊重我們的興趣,算是滿放手讓我們去摸索。」當時四點多放學,Marco就在外面玩到天黑,餓了才回家吃飯,「我跟我哥哥從沒上過一天補習班,媽媽也沒逼過我們。」

求學期間,Marco只對畫畫、音樂跟體育有興趣,小學開始就常代表學校參加漫畫、寫生等比賽,「我沒去念大學,當時根本不曉得要讀大學這件事,身邊的人都跑去讀美工,我就想我也要讀這個,因為我只對畫畫和勞作有興趣,不知道還有其他出路。」也因資訊不發達,Marco更專注投入在喜歡的領域,進入高職美工科後,他選念平面設計與繪畫,就此開啟設計界大門。

Marco自小就是個愛打扮的男孩子。圖/Marco提供
Marco就讀高職美工科時期就展現繪畫天份。圖/Marco提供
媽媽(右)一手拉拔Marco和哥哥,也是他的藝術啟蒙。圖/Marco提供

領低薪從零學起

Marco在廣告公司上班時學到創意發想技能。圖/Marco提供
Marco在廣告公司上班時學到創意發想技能。圖/Marco提供

「其實我所有的技能都是出社會後才學的。」18歲剛畢業,那正是動畫在台灣起步的年代,Marco考上當時最熱門的宏廣,在動畫部門負責迪士尼的卡通繪製。「有點像大型代工廠,專門幫美國代工卡通和動畫,盛況時公司內有上百位員工,幾乎都是美工科畢業,每個人都超會畫圖。」

退伍後,他發現自己想做些更有創造性的工作,而非只是複製別人的成果,無奈投給知名廣告公司的履歷幾乎石沈大海,讓他決定重拾平面設計本業,到雜誌社從美術編輯助理做起。「那時沒有電腦,雜誌都是手工完稿,我什麼都不懂,就從零開始學。」

和現在的電腦排版不同,所謂手工完稿,指的是排版後送照相打字,打完字再一個個割下貼好,用描圖機描圖而成。雜誌內的插圖,也多由Marco一個個手繪畫出。「當時在做美術編輯的,手上功夫都很厲害,每個人都有很豐富的實戰經驗。」儘管月薪僅五、六千塊,他卻因每天都能累積新技能而甘之如飴。

熬了一陣子,他如願轉入廣告公司,再學起發想腳本、拍攝廣告的能力,「每天都在想idea拍片、做腳本,搞到半夜,隔天再進公司繼續腦力激盪。」那幾年的訓練,讓Marco如今不論接案做設計或開店,都會先發想出一個中心概念,「所有創意都一定要被轉換過,才能傳達給消費者。就算只是Logo或包裝,也不能只有純設計或純視覺,要有idea在裡面。」

Marco於宏廣當動畫師時期手繪的卡通作品。圖/Marco提供
Marco於宏廣當動畫師時期手繪的卡通作品。圖/Marco提供

台灣製造紅到國外

走進禮拜文房具,從剪刀到迴紋針,近九成商品上都寫著「Made in Taiwan」。「其實自有商品是Karen的想法,她自己就是使用者,發現很多喜歡的老文具已經不生產了,就想來復刻這些東西,做出新的樣子。」

如黃銅迴紋針便打破一貫的橢圓外型,復刻百年前歐美就有的各式造型迴紋針。「我們做文具很重要的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東西不只是文具,還要有可以被蒐集或玩賞的價值。」外型上,他參考歐洲老式包裝,只以簡單圖案和字體呈現,材質則改以黃銅打造,「黃銅彈性沒那麼大,製作打樣時很容易折斷,加上量少,一開始其實找不到工廠願意幫忙做。」

但Marco夫婦不氣餒,逐間探訪在地工廠說明理念,最終找到願意一塊嘗試的老闆。「台灣很多工廠很棒,以他們的規模,其實不用賺我們這個錢,但他們還是願意幫忙,我真的很感謝。」隨著被倫敦知名文具品牌Present & Correct注意並進貨,禮拜文房具在歐洲逐步打開知名度,「現在光是倫敦就有十幾家店在賣我們的自製商品。」

這一路上,Marco夫婦與台灣工廠並肩前行,也讓台灣技術被世界看見。他卻笑說一開始並沒有「推廣台灣製造」這麼宏大的理想。「當時沒那麼大自信說,外國人會對『台灣製造』買單,但我相信他們現在都知道了,台灣文具真的滿厲害的。」如今歐美、日本等國,已有將近四百多間店販售禮拜文房具的自製商品,「連北歐、丹麥這些設計強國,也買得到我們的東西。」

對Marco來說,不是非得印上台灣圖騰,才能傳遞台灣精神,「我們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受的教育、被薰陶的文化,讓我們做出這些東西來代表台灣,我覺得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禮拜文房具就是台灣的品牌。」

禮拜文房具在日本也有穩定的客群。圖/禮拜文房具提供
禮拜文房具的自製商品於葡萄牙當地書店販售。圖/禮拜文房具提供
禮拜文房具開發許多自製商品,外銷世界。圖/禮拜文房具提供
Marco與台灣許多老工廠合作多年,以高標技術做出精緻文具。圖/Marco提供

跨界推廣茶與陶藝

坐在和太太一同打造的「琥泊」茶苑,Marco趁空品了口茶,茶香氤氳,在日韓客人間已小有名氣。「我跟Karen本來就不太喝咖啡,有次去銀座的百年茶店,發現太有趣了,就想台北應該也有個這樣的空間。」在日本茶店裡,低調的茶Bar邊,聚集的皆是穿著得體、氣質高雅的長輩,大夥自在地輕聲聊天、喝茶,身後映著銀座街景,「那氛圍太讓人喜歡,就像長輩們的星巴克。」

於是Marco夫婦開始走訪台灣茶山,挑選高品質茶葉,做成小包裝,拉低價格門檻,再透過設計讓「琥泊」風格年輕化,也讓品茶變得親民而不失質感。「我希望大家到店裡,可以沒有壓力地坐下來,喝上茶師幫你泡的一壺茶,不用花太多錢,就能享受整個空間和氛圍。」

「ROUND ROUND」亦然,因太太Karen本身是陶藝愛好者,便與新生代陶藝家合作,善用ADC的品牌設計專業,針對年輕族群設計環境與課程,打造出陶藝複合空間,未來也將規畫展覽與選品零售。從自身興趣出發,讓品味延伸至更多領域。

Marco和太太Karen創立「琥泊茶苑」分享茶的美好。Jimmy Yang/攝影
「ROUND ROUND」陶藝複合空間是Marco和太太的另一心血結晶。Jimmy Yang/攝影
Marco受太太影響,對陶藝也很有興趣。Jimmy Yang/攝影
Marco對美感有自己一套想法。Jimmy Yang/攝影
Marco將茶葉分裝,降低單價門檻,期望讓更多人輕鬆進入茶的世界。Jimmy Yang/攝影

永遠做喜歡的事

Marco至今仍對畫畫有著濃厚興趣。圖/Marco提供
Marco至今仍對畫畫有著濃厚興趣。圖/Marco提供

外人看Marco,創業路上似乎相當順遂,和太太Karen始終在熱愛的領域裡耕耘,但對有些人將他歸於人生勝利組,他有些困惑。「我其實完全不是,我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也不是什麼富二代,媽媽一個人養大我跟哥哥。真要說,我只是一直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

他稱自己夠幸運,雖沒有亮眼學歷,卻因做的是設計,作品實力比表面履歷更為人看重。而他認為,資訊不發達的時代,也是成就他的關鍵。「現代人資訊太多,年輕一輩可能看到朋友在斜槓,就會想東想西,但我們當時不知道外界在幹嘛,選定一件事,就是專心朝著目標去達成。」

這樣的精神,也體現在禮拜文房具和後續創立的各品牌。「很多人好奇我們沒去參展或比賽,為什麼能在國際上做出知名度。但其實我們就是嚴謹地把商品做好,然後認真經營社群、店內視覺,這樣來維持品牌高度。」而他認為,支撐這一切的,還是興趣。「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才可能永久且專注地投入。」

拿出鋼筆,Marco隨意在紙上手繪起來,墨水在紙上染出隨性而優雅的線條。店外人車浮動,他卻沈浸其內,用筆觸,為自己也為每個拿起筆的人,留下安定的溫度。

Marco期待透過禮拜文房具傳遞更多生活美感。Jimmy Yang/攝影
「ROUND ROUND」陶藝複合空間是Marco和太太的另一心血結晶。Jimmy Yang/攝影
Marco希望透過ROUND ROUND傳遞陶藝之美。Jimmy Yang/攝影
Marco與太太Karen對穿著和生活皆有獨特品味。圖/Marco提供
Marco對美感有自己一套想法。Jimmy Yang/攝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