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董陽孜

揮毫行墨 跨界讀衣 傳遞中文線條之美

採訪、撰稿/袁世珮 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攝影/沈昱嘉

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在雲門舞集、在台北車站,在白先勇和黃春明的書封,在「看見台灣」和「一代宗師」,也在周杰倫「煙花易冷」的MV裡,當代藝術家董陽孜的字,走筆成韻,建構了一個文化與藝術的世界。

如今一頭銀絲的董陽孜,揮亳間,大器磅礡的線條挾墨色騰飛於紙上,如驚鴻如遊龍,大開大闔的作品對比於藝術家並不高大的身量,總是湧動著無限的力量。

但在影像時代,不是人人都懂都珍惜,近80歲的董陽孜努力復興文字的藝術,各種與空間、平面設計、爵士樂、舞蹈、甚至時尚的跨界,都在向新世代介紹這古老溫潤的文化根源。

「我再不把文字介紹出來,就對不起我自己。我愈做愈覺得文字的豐富和魅力。」董陽孜有點著急:「我在替它喊冤,這麼漂亮的文字,你們怎麼能不用啊?」

董陽孜邀請年輕設計師,以她的文字線條為創意。記者沈昱嘉/攝影
文字藝術家董陽孜跨界時尚,傳遞中文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詹朴以「湍流」回應「至大無外」,以董陽孜書寫線條為創意。記者沈昱嘉/攝影
台北車站大廳這四個字也是董陽孜作品。圖/本報資料照片

不忿中文字被輕忽

董陽孜生於上海,小學四年級來台,書法從童年臨摹顏真卿入手,師大藝術系畢業後,赴美取得麻州大學藝術碩士,學的是油畫,也因此她的書法融會西洋藝術的構圖概念,已超脫單純的書法,更接近以文字線條創作的當代藝術。

「感覺都沒有人告訴小朋友,文字是我們應該盡的義務。」董陽孜說:「假如你承認台灣是一個殖民地,那我一句話都不說,但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假如連文字都不要,我們拿什麼溝通?」

近年已不太受訪的董陽孜,對於文字之被輕忽,耿耿於懷。她記得自己上小學時還有書法課,很遺憾知道後來的國小教育已不重視這一塊,「連中文字都可以不要,不學中文字多輕鬆啊,英文就可以了。哎,你說我心痛不痛?」

董陽孜想扭轉乾坤。「我用我自己特別的美感,那是我從小的教育、再加上留學美國接觸到西方美感。」她說:「我回來沒有在賣西洋的東西,而是回歸到我的文字藝術,讓文字藝術走到當代藝術。」

對於將傳統的書法變成當代藝術,董陽孜說:「假如書法還停留在明、清,或者民國于右任時代,有當代嗎?我沒有說我做的對,藝術本來沒有對錯,可是一個時代在進步,我們要跟得上時代吧。」

文字藝術家董陽孜跨界時尚,傳遞中文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文字藝術家董陽孜跨界時尚,傳遞中文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跨界,宣揚文字之美

當字不只是字,董陽孜打開字的可能性,讓更多人看見。董陽孜說:「因為這是我們的文化特色,這是屬於我們的文字藝術,就要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我們的文字,自己一定要會用。」

2003年在兩廳院展「字在自在」,是以書法同時進入兩廳院的首例。接著董陽孜即挑戰空間,2004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有情世界-書法與空間的對談:董陽孜+陳瑞憲書法vs.空間藝術展」。

再來是平面設計師,因為董陽孜發現很多海報全是英文大字,她要挑戰這件事。2011年的台北世界設計大展「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董陽孜發起,由台灣平面設計師陳俊良和香港策展人劉小康策展,與兩岸三地、甚至82歲的日本設計師永井一正與松永真、原研哉等國內外共40位平面設計師,以「妙法自然」四字併二十四帖書法字為創意,在松菸登場。

展場由設計師陳瑞憲打造。同時間,也有演藝界、藝文界、學術界、設計界之百位名人以「妙法自然」創作潮T。這項書法與平面設計的跨界,在當時引起轟動,開創書法這門東方藝術的現代設計面貌。

但董陽孜的跨界努力還沒止息,接下來鎖定舞蹈、爵士樂、現代舞、多媒體影像等表演藝術,這些很西方的表演形式中,「只有我的線條是東方的。我就挑戰年輕人,我一百張的線條,你能不能做出來?」

於是有了「騷+」跨界劇場。全台巡迴完,上海來邀請,董陽孜沒去:「那邊山寨版很多,我沒必要去熱鬧,我只要台灣的小孩知道我在做什麼。」就像曾有朋友建議她到巴黎、美國轉一圈,這樣更有名,但董陽孜說:「他們有請過我,我不要去。我回來就是要跟我們台灣的小孩在一起,把我所想的都回饋給他們,我個人有名幹嘛?」

再來,就是董陽孜認為最難的時尚,自認不懂時尚的她,憑藉自己的美感,以及「我膽子大,還有一個熱心腸,我就想我要做衣服了,穿在身上,你們總看得到吧。」

文字藝術跨界時尚的「讀衣」系列於焉誕生。

董陽孜在北美館的個展。圖/本報資料照片
董陽孜的「妙法自然」展。圖/本報資料照片
董陽孜在北美館的「行墨」展。圖/本報資料照片
董陽孜與爵士樂和現代舞的跨界「騒+」。圖/本報資料照片
董陽孜與爵士樂和現代舞的跨界「騒+」。圖/本報資料照片

讀衣,讀時尚裡的文字魅力

「每一次跨界,都在試著用我的方式,把文字以各個面向呈現出來。」董陽孜的跨界最後做到時尚,「這個時代,誰不對時尚多看兩眼?這也是西方的東西啊,這最難。我憑什麼?我不穿名牌、又不是專業的,但是我有一個美感。」

董陽孜一開始就想做線條跟pattern(圖案)。「這是芬蘭的Marimekko刺激了我。」董陽孜留美時,就知道第五大道的百貨公司裡這個牌子,「簡單的圖樣,本來是做窗簾布的,變成時尚了,那我們文字線條的變化有多大呀,居然什麼也沒用到。」

董陽孜指出,即使日、韓也要學一些中文,否則歷史都讀不通,「那我們自己的小孩,這教育在哪裡?所以我只能用最時尚的衣服讓他接觸。」

2016年起,董陽孜以文字藝術鑄時尚的魂,邀請年輕服裝設計師以文字線條為靈感創作。一開始,她也是很實驗性的:「我寫字出來讓他們試試看。我董陽孜就需要你們每一個人的共識,假如你們認為不好,明年就不做吧。」

但到今年2021,已經是讀衣Ⅴ,5月8日至23日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紅磚區西一、西二館展出,也是讀衣系列活動的最終章。

第一屆,董陽孜用100張線條裡的20張、第二次也是20張,由年輕的設計師們以此為創意。等到她覺得設計師們對線條有概念了,讀衣Ⅲ開始有文字,單一個「無」字,寫了20幾個各種字體;第四屆,增加到兩個字「四季」。

讀衣Ⅴ因疫情推遲一年,董陽孜請教過前故宮院長及中研究院士石守謙、前台大中文系教授柯慶明,提出「至大無外」四字,比喻文字境界的無有窮盡。她以此反考5位設計師,邀請他們對中華文化探幽入微,用自己的文化,說自己的時尚。

董陽孜記得,最早找到詹朴和陳劭彥兩位設計師時,他們才從英國回來,她跟他們談了兩小時,「你在倫敦,永遠就是你所謂的『國際』,其實就是西方影響。你必須用自己的概念,我們的文字出來,沒有人可以抄襲。」

董陽孜到「讀衣」的最終回,以「至大無外」告訴年輕人,「我們自己的文化就是至大無外,好好去研究,你可以找出很多洋人沒有、聽都沒聽過的,而那個時候我們就突出來了。」

本屆讀衣最大主題為「至大無外」。記者沈昱嘉/攝影
讀衣系列活動是董陽孜以中文線條與時尚的跨界嘗試。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讀衣系列活動是董陽孜以中文線條與時尚的跨界嘗試。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使命尚未成功

那麼多次大膽的跨界、五屆「讀衣」下來,讓文字魅力擴散的目的達成了嗎?董陽孜反問:「你們覺得有進步嗎?假如問我,我大概還是失望,英文還是到處都是。」

但努力會留下足跡。董陽孜很高興「讀衣」有不少年輕觀眾,還有很多年輕人去看了她去年在北美館的個展。

董陽孜說:「我活了這麼久,一個從事藝術的,回到台灣做文字藝術40多年。這個年齡了,我假如再不把文字的魅力、文字的豐富性介紹給你們,怎麼可以?」

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凝聚在筆墨線條間,太深厚博大,董陽孜也說:「做不完。」還有太多文字與線條之美,等待新世代讀懂。

讀衣V是文字藝術與時尚結合,本屆最終章。記者沈昱嘉/攝影
讀衣V是文字藝術與時尚結合,本屆最終章。記者沈昱嘉/攝影

幫「讀衣」扎根的人 馮亞敏

時尚專家馮亞敏為讀衣共同策展人。
時尚專家馮亞敏為讀衣共同策展人。

喜事國際創辦人馮亞敏從讀衣三開始,以共同策展人及創意總監身分加入。董陽孜說:「她在時尚界這麼久了,她是真正該進來做的人。我只是做藝術,虧得她來幫我。」

馮亞敏笑說,自己前兩次都是觀展者,「我很喜歡、也收藏董老師的作品,完全理解董老師的氣勢跟文字的力道,只是沒想到有一天能跟她共同策展。我可以把我的國際經驗帶來在地,幫老師實踐她想做的事。」

馮亞敏說,自己在時尚產業做了30幾年,代理了許多國際品牌,所以看到讀衣時非常高興,「讀衣有它的輪廓,那就是董陽孜老師以文字藝術形塑人和文化。」

馮亞敏加入後,帶進經營企業的概念,梳理組織架構、成本觀念、執行流程,最關鍵的是帶進國際時尚的觀點。

讀衣Ⅲ很成功,觀展人數超乎預期,時尚圈與年輕人的參與度高,但馮亞敏不滿足於此,又跟實踐大學合作,先引導學生來觀展,第四次展覽時,就請學生做了東方文字藝術印花布的計畫。這也終於圓了董陽孜一直希望將文字線條變成印花的願望。

馮亞敏說,從讀衣Ⅳ開始與實踐展開五年計畫,即使讀衣五屆圓滿落幕,扎根的芽還繼續茁壯,「尤其今年看到學生的作品,比前三屆又進步了許多,這是值得開心的事。」馮亞敏還將為讀衣留下紀錄,出版專書。

董陽孜(右)與讀衣共同策展人馮亞敏。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董陽孜(中)和馮亞敏(右)及年輕設計師討論中。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董陽孜(中)和馮亞敏(右)及年輕設計師討論中。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年輕設計師的讀衣經驗

詹朴/主題「湍流」

詹朴以「湍流」來回答「至大無外」的命題,落實到微型的服裝系列裡,是以針織、緹花、印花等多種織法,將董陽孜的水墨線條加上不同的設計。

設計師詹朴。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詹朴。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董陽孜的「湍流」是詹朴的創意來源。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董陽孜的「湍流」是詹朴的創意來源。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詹朴是第三次跟董陽孜合作,「董老師是充滿熱情、充滿活力的人。」詹朴回憶,當初是董陽孜在服裝店看到他的服裝,很喜歡、就是東方元素不夠多,所以透過學校找到他,不同世代的兩人去喝咖啡。

詹朴說:「董老師講述了她想把水墨線條拓展到不同面向的各種傳承方式、希望有更多的詮釋,我很敬佩她的熱情,可以感覺到她以推廣水墨線條、推廣字樣為已任。」

詹朴作品。圖/團團創新社提供,攝影王愷云,模特李晨華
詹朴作品。圖/團團創新社提供,攝影王愷云,模特李晨華

齊振涵/主題「無」

設計師齊振涵。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齊振涵。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董陽孜的「無」字是齊振涵的創意來源。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董陽孜的「無」字是齊振涵的創意來源。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首次參與的齊振涵過去當觀眾時,就想過自己會如何「玩」,這次還去看了董陽孜在北美館的展覽,其中一幅「無」字給了他極大衝擊。

本身品牌比較未來感、機能感,所以齊振涵解「無」是「無窮盡探索」,將董陽孜的筆觸變成布花,創造「星海棋盤」的感覺,變成當代的、如迷彩般的方式堆疊,「把老師的藝術轉成視覺上能跟當代更銜接住,是我最想呈現的目標。不過這有點挑戰老師的想像,所以花了些功夫溝通。」

齊振涵作品。記者沈昱嘉/攝影
齊振涵作品。記者沈昱嘉/攝影

蔡宜芬/主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設計師蔡宜芬。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蔡宜芬。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蔡宜芬選擇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蔡宜芬選擇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從第二次參與至今,蔡宜芬在接到本屆命題後,從「至大無外的相反就是小到極限的小粒子」反向思考,提出自己的創作理念,再以手工方式呈現。

蔡宜芬在遇到董陽孜前,從沒想過時尚和書法可以搭在一起,「老師就是一位藝術家,她的作品非常壯闊,像很大的世界跟風景,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去創作,可能性都很大。但她本人是很親切的長輩,沒想到老師可以創作這麼大能量的東西。」

蔡宜芬作品。記者沈昱嘉/攝影
蔡宜芬作品。記者沈昱嘉/攝影

周裕穎/主題「逍遙」

設計師周裕穎。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周裕穎。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董陽孜的「逍遙」是周裕穎的創意來源。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董陽孜的「逍遙」是周裕穎的創意來源。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周裕穎六度跟董陽孜合作,除了讀衣全勤外,還於2018年紐約時裝周時合作「無聲的樂章」,「我比較有緣分跟老師一路一起玩。」

「玩」即是「逍遙」。周裕穎記得第一次跟董陽孜開會時,自己戒慎惶恐,沒想到藝術家丟了一句話:「欸周裕穎,怎麼樣,一起來玩吧?」這是一個衝擊,他之後每次讀衣的展覽,都以「玩」的心態去打開束縛,而在這終章,另添上莊子的夢境感。

「老師是非常龐克的藝術家,很有活力,如果是服裝設計師,就像Vivienne Westwood一樣。」周裕穎從小習書法,連履歷都以毛筆字寫,「老師是另一層次的藝術家,她的眼界一定會帶我們看到更多東西,我們也會給她一些不同的刺激,不敢說很合默契,但至少幾年下來,我比較敢跟老師開玩笑。」

周裕穎作品。圖/團團創新社提供,模特蔡欣妤、 洪衣彤;NXSTYLE(IG)
周裕穎作品。圖/團團創新社提供,模特蔡欣妤、 洪衣彤;NXSTYLE(IG)

陳劭彥/主題「山」

設計師陳劭彥。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陳劭彥。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陳劭彥選擇「山」為靈感。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設計師陳劭彥選擇「山」為靈感。圖/團團創新社提供

也是讀衣全勤生,這次提出「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陳劭彥從董陽孜給他的字裡,彷彿看到「山」字的律動,因此以布料去層次堆疊,塑造立體感。

一路跟著董陽孜做讀衣,陳劭彥說:「我覺得她對推廣文字,有很大的使命,目標很明確,就是希望可以年輕一代可以更認識自己的文化和文字。」

陳劭彥作品。圖/團團創新社提供,攝影蔡宙旻,模特王雯
陳劭彥作品。圖/團團創新社提供,攝影蔡宙旻,模特王雯

《讀衣V》藝術時尚跨界展資訊
展覽日期|2021/5/8 (六)-2021/5/23 (日)
展覽時間|11:00-19:00
展覽地點|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區西一、二館
參觀方式|免費入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