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軒

專注音樂、流行與IP
觸動觀眾共鳴的策展人

採訪/錢欽青、袁世珮 撰文/袁世珮 攝影/沈昱嘉 圖/啟藝提供

位於南港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正在開館前的最後妝點,展覽館倒是萬事皆備,訪客們走進「唱我們的歌」展,撞進眼中、耳中的,是一首首一定在生命中出現過的旋律。你記不全歌詞,但會想起聽這首歌當時的自己。

這是策展人梁浩軒希望在展覽中創造的效果,讓人五感體驗,產生共鳴和感動,是他十年來率「啟藝」團隊在做的事:「觀眾的共鳴度跟我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我就覺得我想的事情,他看得懂。我就非常開心。」

梁浩軒認為最好的展覽,是出自個人的故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梁浩軒從小喜歡音樂,也辦了許多音樂相關展覽。記者沈昱嘉/攝影
梁浩軒從小喜歡音樂,也辦了許多音樂相關展覽。記者沈昱嘉/攝影

有好奇心的小孩

策展人梁浩軒於2012年創啟藝INCEPTION,10年來策畫多檔音樂、流行、潮流相關的展覽,這一切源於童年就有的好奇心。

「我小時候就很愛看明星。」1982年出生的梁浩軒自小是追星族,難得有明星到彰化演出,他總想去看,長大後才想通,「我不是喜歡看明星,而是喜歡看別人在做什麼」。

大學時,「鐵獅玉玲瓏」正當紅,到全台大專院校巡迴,梁浩軒也在學校的禮堂外排隊等入場,然後看到一群學生會人員在指揮現場,「我好羨慕他們的工作,這不就是我從小到大嚮往的事嗎?可以近距離接觸到藝人、接觸到活動。」

一個星期後,梁浩軒帶著一台Fm2相機去學生會自薦,就此進入「工作人員」之列,開始參與辦活動,「這是啟蒙我做策展的第一顆種子。我意識到我期待當一個幕後人員,為大家服務、或是去籌辦一個活動,這件事非常有成就感。」

梁浩軒就此在園藝系噴藥、鋤田、除草、開曳引機的日常之外,開始了自己的策展人培訓之路。

為創業做準備

在學校學生會、進燈光音響公司工作,學習如何辦活動,但這還是在執行面,所以退伍後的梁浩軒決定進公關公司學企畫,辛苦地日夜拚企畫、提案、辦大大小小的記者會和活動,3年下來,他思考:「我以後應該會創業,那就要懂得如何創業、管理人。」

於是梁浩軒進了聯合報的策展部門聯合數位文創,正式學習策展這件事。

待得練功完成,眼看即將三十而立,梁浩軒觀察到台灣文創界、文創園區開始萌動,似乎邁入新的策展紀元,民眾開始把看展變成生活習慣,年輕人會把看展覽當成假日和同學去娛樂的選項。時機正對,他說:「我好像準備得差不多了,可以試看看自己創業了。」

梁浩軒以29歲的眼光,思考著:「我可不可以做我這個年紀能做的策展?而不只是把西洋美術、或各博物館的展覽移植到台灣,策展是不是有更多不同的門路可以走?」一開始只想接案,沒想到日後做得風生水起。

於是,沒有國外燙金學歷的梁浩軒就這麼土法煉鋼起來,從一檔檔活動中去摸索出台灣的策展該有的樣貌。

梁浩軒青年展業,做自己喜歡的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梁浩軒認為最好的展覽,是出自個人的故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音樂與IP並行

如今回頭看,梁浩軒在創業第一年就鞏固了啟藝的路線:「第一是設計、第二是音樂、第三是IP,這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事,但我們是第一年就奠定這十年來要做的所有事情。」

啟藝做了很多與音樂相關的展覽,除了是梁浩軒從小愛明星愛音樂、大學玩團彈吉他外,也和他創業第一年就做到蕭青陽跟李明道的唱片封面設計展有關。

兩位和梁浩軒不同世代的設計師,在台灣7、80年代做了眾多精彩設計,又都跟流行文化有關,這檔展覽就像是為兩人做一生成果展,梁浩軒也從中收獲良多,「原來創意跟靈感來源就是來自生活,生活的養分要夠,就不該侷限在電腦前,而是不斷的接觸新事物。」這與他原本的好奇個性不謀而合。

創業第一年,梁浩軒還做了五月天的展覽,更因此奠定了啟藝做流行音樂展覽的路線。後來,他決定自辦一檔展覽,在全世界的範疇內去思考,選定披頭四主題,親赴英國取經,最後讓這全球傳奇樂團以展覽形式出現在台北,票房也許不是最亮眼,但自辦披頭四展的意義重大。

梁浩軒自辦Beatles展。圖/啟藝提供
梁浩軒自辦Beatles展。圖/啟藝提供
梁浩軒自辦Beatles展。圖/啟藝提供
梁浩軒自辦Beatles展。圖/啟藝提供

啟藝之後又做了民歌四十,以及林俊傑、孫燕姿、SHE等展覽,到今年在北流的「唱我們的歌」,都和流行音樂有關。

啟藝也開發出IP的路線。「IP」是近年火紅的用語,即「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指的是取得文學、動漫、音樂、影視、遊戲等原創內容的智財權,再延伸多種商品。啟藝創立後第三個展覽做的是哆啦A夢,正屬於此類,即使只是協助布展,也見證全台176萬人次觀展的盛況。

梁浩軒因此看到一個可以深耕的市場,當時授權跟IP的意識開始受到重視,哆啦A夢、迪士尼等等,很多被運用在展覽上,展覽開始有另外一種樣貌。

為了拿到IP,企畫的用心自然不能少,梁浩軒指出,最重要是對新的IP有「新的想像」,例如2019年做玩具解剖展,紐約的設計師Jason Freeny就被他提出的「新想像」打動,相信透過啟藝的策展,能把展覽推到另外的層級、轉化成另外一種語言。

啟藝創業將滿十年,迄今突破百次展覽,其中有客戶服務案,目的是幫客戶做品牌規畫或建立形象;另一種是自辦性展覽,即自己找適合的題材,變成自己的IP;第三種就是將展覽移植到其他城市。

針對不同的類型,梁浩軒也有不同的態度。若是客戶服務案,那票房就不是重點,企業既然想以展覽來跟消費者溝通,他就要想辦法讓「消費者感覺這個品牌已經有所突破、打破既有刻板印象」。

梁浩軒從展場空間、論述與展品呈現等策展手法去達成,更能天馬行空去策畫,甚至不急於讓觀眾看到品牌名稱,而是在看完藝術裝置之後,帶著心理衝擊去重新看待品牌。

而自辦性展覽則有財務的考量。「票房壓力是一個門檻,所以我們相對保守,每件事情都要考慮到回收;但我們也相對冒險,要做出更不一樣的事情,讓消費者願意掏錢進來。」梁浩軒說:「我一定讓這個展覽成功,我一定要你來看。」

玩具解剖展好看好玩,也來自梁浩軒的個人經驗。圖/啟藝提供
玩具解剖展好看好玩,也來自梁浩軒的個人經驗。圖/啟藝提供
玩具解剖展好看好玩,也來自梁浩軒的個人經驗。圖/啟藝提供
玩具解剖展好看好玩,也來自梁浩軒的個人經驗。圖/啟藝提供

恐龍與阿嬤

「我選擇的策展內容,都跟我從小到大接收到的養分有很大關係。」梁浩軒喜歡音樂所以做音樂展、小時沒錢買公仔所以長大辦玩具展,都是很個人經驗的。

恐龍展,是因為他小時候有段時間,父親會帶著他去科學博物館,由阿嬤陪著在那裡待一個下午,這段往事成了童年的一個片段,於是2017年,他在自己有能力時,辦了恐龍展。

梁浩軒請父親陪同阿嬤專程北上。他推著阿嬤坐輪椅繞了一圈:「我在謝謝她、回饋她在我小時候做的事。現在我長大了,我來帶妳來看我做的恐龍展。」

阿嬤看出孫子花了心思做這一切,說了一句台語:「一切攏是苦心。」梁浩軒說:「她好像懂我做這行在做的事、我的誠意、以及展現出來的價值。」阿嬤半年後過世,這次祖孫看恐龍展也成了珍貴的回憶。

梁浩軒辦恐龍展時,推著阿嬤輪椅看展覽。圖/啟藝提供
梁浩軒辦恐龍展時,推著阿嬤輪椅看展覽。圖/啟藝提供

梁浩軒常告訴年輕人,世上科技或任何東西都不斷地演變,你擁有新技術或器材,別人很快也會跟上,要讓別人跟不上你,只有一件事情:「用自己的故事去做策展,這才是最獨一無二、最不會被超越的。」恐龍展至今還在海外巡迴。

所以梁浩軒能說:「以策展工作者來說,我覺得我應該不斷地把生命的養分或我體驗到的東西,轉化成策展的形式帶給大家。」

他一直在觀察展覽到底帶給人們何種啟發,因為這是要觀眾從家裡出門、經交通動線,再到一個空間去觀賞,所以梁浩軒認為,「好看的展覽一定是要親身體驗的,我們不是在『看』覽展,是全身上下在感受,所以在我設計時,都會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梁浩軒辦恐龍展,有來自個人童年的經驗。圖/啟藝提供
梁浩軒辦恐龍展,有來自個人童年的經驗。圖/啟藝提供

梁浩軒認為,只要用心,所有的燈光、音響、投影設備有沒有做到位,消費者會發現的,「所謂的騙錢展覽,是指消費者的期待落空,所以我們的展覽即使商業,我也會盡量在那個規範裡面,讓觀眾覺得那是一個不委屈的展覽。」

梁浩軒形容,就像是帶著觀眾進入一段旅程中,從買票進來、到結束離開,甚至回到家還在思考看展的收獲,「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展覽的體驗。」

唱我們的歌

9月18日開展的「唱我們的歌」,就是梁浩軒集十年功的表現,「我希望,每個人來都說,嘿,這首歌我有聽過。這就是我們做策展、做這個北流展覽的初衷,我要讓每個人帶走一首歌。」

這個展覽的時間跨度是1930年代到2021年所有流行音樂的故事,梁浩軒邀請馬世芳、李明道、瑪莎擔任共同策展人,發想出以音樂發生的「場景」取代編年史來說故事,「以場景還原的方式來表現每一個空間,而年代是每一個場域的重要底蘊。」

於是展區中合計有12個場景,共1600多件展品、逾百首歌,還有線上音樂會,同時邀請音樂人擔任語音導讀。於是觀眾戴上耳機,走到電影區會聽到劉若英的聲音、在火車上會聽到羅大佑,還有李宗盛、伍佰、阿信、陶曉清、張艾嘉等人,說著每個場景裡的音樂故事。

為了「唱我們的歌」展覽,梁浩軒花費許多心思去蒐集90年來的台灣音樂故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梁浩軒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相信,策展是一個值得嚮往的職業。記者沈昱嘉/攝影
為了「唱我們的歌」展覽,梁浩軒花費許多心思去蒐集90年來的台灣音樂故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梁浩軒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相信,策展是一個值得嚮往的職業。記者沈昱嘉/攝影
「唱我們的歌」,就是梁浩軒集十年功的表現。記者沈昱嘉/攝影
「唱我們的歌」,就是梁浩軒集十年功的表現。記者沈昱嘉/攝影
梁浩軒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相信,策展是一個值得嚮往的職業。記者沈昱嘉/攝影

策展的未來

經歷了近兩年的疫情,策展這件事的未來也改變了,線上策展變成一個趨勢。梁浩軒研究後發現,成功的線上策展有三個條件:可體驗、可社交、可消費。

他說明,線上策展要跟實體展覽一樣可以體驗,而不能只是一個人在看網站,沒有實體展覽裡的交流討論,也失去展覽的目的,同時要解決當前全世界都在想辦法突破的消費問題,除了售票機制外,也要想辦法連結到電商等。

梁浩軒建議採行訂閱制,在一個平台進行訂閱制的線上策展,一年繳一定金額,可以在網站裡看到全世界幾百個展覽,再把所有的社交平台功能加進來,例如看到一個作品,可以留言、按讚、互動,「要把線上遊戲的邏輯跟世界觀搬過來,再結合體驗跟消費模式、訂閱制,應該具備成功的條件。」

梁浩軒認為,線上策展要跟實體展覽一樣可以體驗。記者沈昱嘉/攝影
梁浩軒認為最好的展覽,是出自個人的故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讓策展成為年輕人嚮往的事

梁浩軒信心十足,是有著29歲創業至今的成績為底氣,而他有一個理想:「我要讓更年輕的人認為策展是一個值得嚮往的職業,這樣他可以跟家人親友交代,策展不僅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也可以養活自己,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優秀人才願意投入到這個行業裡。」

而當觀眾駐足場內,情緒跟著策展人設計的每一點觸動,這是梁浩軒想看到的。就像他小時候看過恐龍展,懷抱著那個印象,長大後以另外一個方式再次連結那個共鳴。

梁浩軒想像,也許以後有某對夫妻會聊起來,年輕時看過什麼什麼展,「我覺得這是這個行業、我現在做這個事,帶給我最大的成就感。」

梁浩軒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相信,策展是一個值得嚮往的職業。記者沈昱嘉/攝影

● 展覽資訊
【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 Pop Music in Taiwan】

展覽日期:2021/9/18 (六)-2026,為期5年
展覽地點: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台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八段99號)
如有臨時更動或誤植,均以官網實際公告為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