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未來 接軌國際
「普林思頓」開拓教育新可能

採訪、撰稿/優質系團隊 攝影/沈昱嘉 照片提供/普林思頓、密涅瓦大學

行至「普林思頓」校區,這裡位居台北市精華地帶,周邊卻綠樹成蔭,「學思達大樓」與即將落成的高中部新大樓比鄰,還沒靠近教室,孩子們熱烈的討論聲已漫出課堂外。「普林思頓」營運副校長亓甯笑說,這就是「學思達專校」最有意思的地方。

「我們整個教學流程跟課程設計,都在強調引導學生的自學,透過十二年一貫的推行,培養出孩子們獨立、縝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隨著高中部新學期將要導入的MBacc(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老師們透過跨學科、跨思維的教學方式,整合統一教材及課前提問,讓學生在進到課堂前就因大量閱讀,建立起完整的思想架構,因而在課堂上更有創新發揮的空間。

兩相結合學思達和MBacc ,「『普林思頓』希望給予台灣的孩子和家長,一個更具未來性的教育選擇。」

「普林思頓」營運副校長亓甯(左)認為,教育本該與時俱進,才有助讓孩子與未來就業市場接軌。攝影/沈昱嘉
在「學思達」的課堂裡,孩子在老師引導下,可以自由移動、發問、討論。攝影/沈昱嘉
「普林思頓」在全新的學年度裡與密涅瓦大學合作,將「MBacc」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引入高中部。圖/普林思頓提供
「普林思頓」以「學思達」教學方式爲十二年教育注入新活力。攝影/沈昱嘉
普林思頓以十二年一貫的形式,讓學生從小一開始就能開始以「學思達」方式學習。攝影/沈昱嘉

全台首創 導入「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

在以考試成績掛帥的升學環境裡,台灣總慣以最快速的填鴨方式訓練學生,但隨著大考從「考記憶」的背誦題,演變為「考能力」的素養題,舊有的教學方式逐漸使不上力。「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亞洲發展專員宋筠德,就以自身在密涅瓦大學就讀的經驗,精準指出:「全球教育現在有個趨勢,就是從知識型教育轉成素養型教育,比起分數高低,它更強調教授學生未來所需要的思考方式跟行為模式。」

她以導入「普林思頓」高中部的MBacc「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為例,其以密涅瓦大學的教學系統作為設計基礎,向下延伸發展出一套高中課程,「有別於傳統高中以碎片化的方式進行教學,MBacc採用整合性的系統化教學,培育學生跨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有更多獨立判斷的勇氣面對將來未知的情境。」

宋筠德說,MBacc的首要特點就是著重於跨域性和系統性思維的教學,將各種關鍵能力置入在高中三年的課程中,通過學生不同領域和情境的反覆應用來深化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其次,是運用數位科技輔助學生學習,讓學習更加證據本位化,也透過數位科技解決許多實際操作上的盲點。

第三大特點則是推行主動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前就要先行準備,課堂中老師作為引導者,去帶領學生進行討論以及練習應用跨域性的關鍵能力。」相較傳統單向講述的教學法,她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討論及練習關鍵能力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更能讓學生深入了解知識以及如何應用。

宋筠德說,「MBacc」(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結合數位媒材,將讓學習更有效率。攝影/沈昱嘉
「普林思頓」營運副校長亓甯(左)相信與密涅瓦合作的MBacc大學先修課程,會讓高中部孩子有更佳的學習成效。攝影/沈昱嘉
「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亞洲發展專員宋筠德認為,即將導入普林思頓高中部的MBacc將更因應未來教育潮流。攝影/沈昱嘉
密涅瓦大學和傳統大學不同,會讓學生旅居不同國家,實際了解當地的文化政治等議題。圖/宋筠德提供
密涅瓦大學和傳統大學不同,會讓學生旅居不同國家,實際了解當地的文化政治等議題。圖/宋筠德提供

十二年一貫 體制內深化「學思達」

當然,能承接起「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概念的基底,仍是「普林思頓」擘畫多年的「學思達」教學模式。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就能在「普林思頓」裡以「學思達」模式學習課本內的知識,一路到十二年級,面對高中部的國際化多元教學,自然能無縫接軌。

「普林思頓」教育總監張輝誠,同時也是「學思達」創辦人,十五年前就開始在體制內的學校推動這項獨創教學法,為的就是打破眾人「唯有遵循填鴨方式才能考高分」的迷思。「『普林思頓』很有趣,它既是體制內的學校,卻又有體制外的活潑和多元,學生的成績還能和填鴨教育裡的明星老師競爭,甚至贏過他們。」

張輝誠直言,傳統的教學方式多由老師單向講述,學生處於被迫聽課和學習的狀態,「學思達」反其道而行,培訓老師,將既有的體制內課本消化、改編為更靈活的講義與教材,透過發問和引導,在課堂內帶著學生自學、思考跟表達,讓學生逐步獲得分析應用,甚至創造的能力,老師也從傳統講台上的男女主角,變身為輔助學生的角色。

「以前大考都是考記憶,你一直給他反覆的填鴨訓練還有用,但現在考的是素養和能力,教學方式自然也該與時俱進。」他比喻「學思達」就像是慢跑,而填鴨是快跑,「快跑會出現一個問題,他到某個時間點就會彈性疲乏,而後停止成長。然而學思達是等速的慢跑,我一開始可能落後你,但在某一個時間點我就會開始超越你,這個距離會愈拉愈遠,而且他會一輩子都在跑。」

張輝誠早年為推廣「學思達」教學方式,和各地老師一起舉辦過不少講座與工作坊。圖/張輝誠提供
張輝誠早年為推廣「學思達」教學方式,和各地老師一起舉辦過不少講座與工作坊。圖/張輝誠提供
「普林思頓」教育總監張輝誠同時也是「學思達」教學方式的創始者。攝影/沈昱嘉
「普林思頓」教育總監張輝誠(左)期待「學思達」能讓孩子在體制內擁有更靈活的思考。攝影/沈昱嘉
在「學思達」的課堂裡,孩子在老師引導下,可以自由移動、發問、討論。攝影/沈昱嘉

結合學思達與MBacc 培養終身學習

看著課堂裡僅七、八歲的孩子們,隨著老師們製作的講義、教具和獨特引導,在小組討論裡分享著彼此對主題的想法。投入教育領域多年的「普林思頓」營運副校長亓甯,忍不住有感而發:「面對台灣教育出來的孩子,我們常會有一個省思是:為什麼這些畢業生跟企業需要的人才和能力有這麼大的脫節?多年看下來,台灣教育市場確實存在許多需要顛覆跟改進的地方。」

亓甯說,早在兩年前,「普林思頓」就看見不一樣的學習未來,決定以「學思達」為孩子建立自學思考跟表達能力的起點,從小學一年級往上培植,今年再正式引進MBacc,將密涅瓦大學的創新思維灌注到高中,往下延伸。在學思達專校的基礎上,連結MBacc的大學先修課程,「以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的目標來前進。」

透過引導帶出的好奇心,「普林思頓」想做的不只是讓孩子在新型態的教育體制裡取得亮眼成績,還能對各種議題進行獨立思考與批判,同時加強與他人合作,協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學思達還是MBacc,它們最大的共同性就是非常重視自學能力,其實也就是讓孩子養成一個主動學習的思維跟習慣。」

鐘聲響起,課堂裡依然如昔,孩子們繼續解著老師丟出的問題,和彼此激盪可能的解法,一雙雙澄澈眼神專注地望著彼此,或傾聽或分享,那全然浸淫於學習的氛圍,是過往傳統教室裡難以見到的光景。於此,「普林思頓」終成就了每個老師心底,透過教學激發孩子深層求知慾,所謂終身學習的樣貌。

「普林思頓」在全新的學年度裡與密涅瓦大學合作,將「MBacc」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引入高中部。圖/普林思頓提供
「普林思頓」營運副校長亓甯認為,教育本該與時俱進,才有助讓孩子與未來就業市場接軌。圖/普林思頓提供
宋筠德(左)說,「MBacc」(密涅瓦大學先修課程)結合數位媒材,將讓學習更有效率。攝影/沈昱嘉
外語能力亦是「普林思頓」著重的領域之一。攝影/沈昱嘉
「普林思頓」也相當重視孩子科技運用的能力。攝影/沈昱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