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空間製作所

翻轉「詹記」顛覆刻板
為建築嵌入時代感

採訪/錢欽青、陳昭妤 撰文/陳昭妤 攝影/沈昱嘉 照片提供/本事空間製作所

電梯門開,麻辣鍋底香飄入,瞄了一眼梯面警示標誌:「負重999」,似有那麼回事,只是回頭望,怎麼還是同一層?一座偽裝成電梯的玄關,成了「詹記麻辣火鍋」的標誌,也為老式火鍋店注入輕盈的惡趣味。

轉向台中,另一台穩穩停進老舊民宅裡的「末日方舟」,像從電影《瘋狂麥斯》裡開出的戰車般,寄生在老宅裡卻也為空間輸送電力和養分,若非招牌「OUTDOOR MAN」,大概不會知道它是間戶外用品店。

「趣味很重要啊!」洪和培、謝欣曄,並肩坐著的兩人有志一同。隱身在聯手經營的「本事空間製作所」品牌背後,他們痛苦卻享受地為每一個空間從零到有,繪出超越想像的可能性。每張設計圖涵蓋的除了建築本身的歷史脈絡、與店主彼此激盪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切中生活的幽默感。

就如被整還能會心一笑,透過空間細節,用第一眼的驚喜成就回味無窮的體驗,且僅此一次不再重複。「我們不想被說是什麼台式美學專門設計,像『詹記』也只是重現那個年代的美感。有些東西特別就在於它只有一間、只出現過一次,這種創新也是『本事』最重要的價值。」

洪和培(左)駐守台中、謝欣曄駐點台南,兩人各自獨立卻又緊密合作。攝影/沈昱嘉
在OUTDOOR MAN一店裡,洪和培與謝欣曄一塊突破了許多戶外用品店的設計可能。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詹記麻辣火鍋」是「本事」打進主流媒體的設計案,謝欣曄在老派環境裡做了不少趣味細節。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詹記麻辣火鍋」是「本事」打進主流媒體的設計案,謝欣曄在老派環境裡做了不少趣味細節。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互補的學長學弟

一個平靜說著天馬行空的創意,偶爾迸出冷幽默;一個自然率性不時談到滿腔熱血,洪和培和謝欣曄相識於東海建築系教授曾瑋的事務所,兩人個性互補、惺惺相惜,謝欣曄總稱大自己四歲的洪和培為「學長」,「我常覺得我很多地方追不上學長啊!他在工地現場的經驗比我豐富,我每次工地遇到問題或溝通不順就是直接把電話轉給他。」

穩重內斂的洪和培則對謝欣曄善於結交朋友、跳脫框架思考空間的能力相當欣羨。「小又(謝欣曄)就像箭頭,常會帶進新的想法,『本事』很多方向都是跟他的脈動在走,我能做的就是用策略跟經驗在後面支撐。」就如訪問當下正熱的世足賽,擔綱前鋒的謝欣曄在場上衝鋒陷陣、找機會射門,洪和培則守住中後場,適時助攻回防。

兩人一個駐點台中、一個長居台南,保留各自的接案自由,偶爾再聯手出擊。創業多年來,不曾有過巨大爭吵,個性雖相差甚遠,目標卻相近:「我們都不喜歡用個人名義出頭,而希望大家是用空間作品來認識『本事』。」

從在台南打出名號後又在台中展店的戶外用品店「OUTDOOR MAN」、濾掛咖啡店「Remedy by SiP」、酒吧「Moonrock」到在台北形成某種現象的「詹記麻辣火鍋」等,皆成打卡熱點,遍及全台的幾個商業空間各有特色,「創新」是二人一致的共識,但想法再新,仍會延著歷史脈絡去創。他們操刀的空間,多能在新意裡窺見建築本身的脈絡和紋理,這或許和兩人雖都念建築,卻非傳統科班訓練路線有關。

謝欣曄(左)總稱洪和培為「學長」,兩人雖感情好,話語間仍能看出他對學長的尊敬。 攝影/沈昱嘉
洪和培(左)和謝欣曄兩人個性互補,也時常被對方突出的能力激勵。 攝影/沈昱嘉

兜兜轉轉進建築

念逢甲建築系出身,洪和培畢業後沒先進事務所,而是先從營造業做起。他笑說自己聯考填志願時是用刪去法,「其實我當時根本不知道建築在幹嘛,單純對數學物理化學都沒興趣,就都先刪掉,結果刪到最後剩土木跟建築,想想土木好像太大了,建築跟生活比較有關係,就一連十個志願都填建築系。」

退伍後因想了解製作第一線,他先到了工地當監工,從零到有實際蓋出住宅大樓,了解各工種的工作方式,也學會和工班師傅的溝通眉角,這三年經驗讓他在設計前有了更多底氣和基礎,能在不悖離施作極限裡創新,同時兼顧施工預算。

謝欣曄則相反,他自嘲自己高中時什麼都沒在想,單純因理工成績好,大學科系就全數填化學物理數學,最終上了輔大化學系,但大二那年參觀未來工作場所時卻被嚇到,「小時候想說以後可能會是發明家嘛,結果去參觀那些洗髮精工廠、SGS檢驗廠,才發現跟我想像的不一樣,那時候就覺得哇!好像該認真想一下未來了。」

正巧大學時交了個應用美術系的女朋友,還是學生時沒太多閒錢,約會時多去誠品翻書看,「我從小就喜歡畫畫,那時就不自覺翻了很多建築相關的書。」女友見他對建築有點興趣,建議他去申請應用美術系的室內設計組,也就在那裡,他開始學習畫透視圖、認識色彩學、上室內設計課。

但讓他堅定到改考東海學士後建築研究所的更大原因卻是「投入就有回報」的感受,他回憶還在念化學系時,「考前念再久,只要一個算錯,就算前面算式對也是零分。但在應用美術系畫畫時,只要有畫,畫不好也有七十分,你高不高分是看你專注投入多少,我就覺得這比較是我想學的東西。」

洪和培穩重內斂,喜歡推理每個設計案的細節,進而發想策略和概念。 攝影/沈昱嘉
謝欣曄個性熱情直率,面對設計圖卻細心龜毛。 攝影/沈昱嘉
洪和培(左)和謝欣曄共同經營「本事空間製作所」多年,完成不少討論度極高的空間設計。 攝影/沈昱嘉

各展長才做出經典

兩條平行線,因東海建築系教授曾瑋接起,「他是很有魅力的老師,我受他影響很深,我以前不懂設計,是他開啟那扇門,讓我知道原來設計可以這樣做。」洪和培回憶念書時多只念理論,或是一些抽象虛幻的概念,「但曾瑋老師很會敘述,他會帶你具體想像出那個空間能怎麼做。」

在營造業待了兩三年,順利蓋出大樓,洪和培最想做的還是設計,便到了曾瑋的事務所工作,遇見當時剛要做畢業設計的謝欣曄,兩人沒馬上合作,直到台南的「St.1 Cafe'」輾轉找上洪和培才開啟了契機,「我剛離開事務所時沒什麼案源,大部分做親友的修繕案,為了活下去,基本上有案子就接,『St.1 Cafe'』本來也是找老師做,他沒空接才轉手到我這裡。」

「St.1 Cafe'」是洪和培設計的首間小型咖啡店,已經畢業的謝欣曄當時受僱於建築事務所,鎮日熬夜競圖、畫圖,因在台南,就抽空幫忙洪和培做測量工作,熬了三年半從事務所離職後,才正式和洪和培一塊做「OUTDOOR MAN」一店,也是兩人生涯第一間大型商業空間案。謝欣曄笑說那時的自己開始比較會交朋友了,「正好有人問我要不要設計看看戶外用品店,我雖然愛爬山,但完全沒做過,建築和設計其實跨距滿遠,我就跟學長說我不會,要不要一起做?那次開始算正式合作。」

擅長從概念、策略發想設計的洪和培於是擔負起和業主溝通的工作,「在這之前我做住宅修繕比較多,算是第一次接觸做生意的人,而不是要住這個空間的人。商空的切入點很多,我可以跟你從行業的本質去討論延伸,不只空間概念,包括營運方針跟品牌定位都可以參與。」

那是六、七年前,戶外生活風潮方興未艾,正好「OUTDOOR MAN」業主想在台南做旗艦店,但當時的戶外用品店品項多且雜,常常整間店塞滿商品,連走道都難以通過,洪和培就想:「有沒有可能改做選品,把十萬件商品精選到三、四萬件,拉大每排間距,讓人在遠處就能看清楚商品,犧牲商品數量去取得空間,也去改變戶外用品店的消費型態。」

但商品減量多少會影響收益,他認為業主想法至關重要,所幸業主全力支持,兩人放膽做,把收銀台從門邊移到最後頭,讓消費者在逛的同時不會有被監視的感受,也多了更多空間可運用。面對緊鄰外環道路的大片玻璃櫥窗,洪和培想著要在其中做出「舞台效果」,讓人遠遠就能見到層疊山巒的景深,包括展架也都做成山型。喧囂裡見群山,質感出來了,品牌的宣言也變得清晰。

在台南引發話題的老宅餐廳「十平」中,謝欣曄以建築本身的年代歷史做出細節。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在台南引發話題的老宅餐廳「十平」中,謝欣曄以建築本身的年代歷史做出細節。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在OUTDOOR MAN一店裡,洪和培與謝欣曄一塊突破了許多戶外用品店的設計可能。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洪和培(左)和謝欣曄各自擅長的風格不同,時常互相討論想法。 攝影/沈昱嘉

詹記與酒吧

談起「OUTDOOR MAN」,兩人坐直身子、滔滔不絕,只因這個首度合作的案子從起點到終點都讓他們滿足。「從營運端到空間本身的突破、材料的選擇跟結構性,是個很完整的設計概念。」天馬行空的同時,不忘顧及預算,謝欣曄回憶當時因要經濟實惠,山的形狀被材料限制,卻因此做出特色,「每座山的高矮胖瘦都是被材料決定,自然也產生出比較理性的設計。」

完成「OUTDOOR MAN」一店後,駐點台南的謝欣曄再設計出了「Paripari apt.」,大受歡迎,他開始與洪和培共同經營「本事空間製作所」,「其實學長一開始有問我為什麼不自己做,藉這個機會創立自己的品牌,我就回他:『不要啊一個人做很累,兩人不會那麼累啊,而且天塌下來還有你擋在上面。』」洪和培於他就像根柱子,永遠為自己撐著天,讓他能安心衝刺。

相比洪和培喜歡從概念源頭發想,謝欣曄偏好四處拍照、採集城市痕跡建立資料庫,他歸功這是設計「詹記」時養成的習慣,因支撐「詹記」的是某個年代的台灣美學,但當時的他對這塊不熟,就跟著「詹記二代」詹巽智到西門町四處閒晃拍照,「看看東一排骨、獅子林大樓啊,也去看松江自助火鍋城,認識那個年代的餐廳風格跟背後的文化歷史脈絡,因為詹巽智自己懂,我就順著他給的東西去想辦法畫出設計圖。」

謝欣曄回憶早年念書時,每做一個題目,老師都會提醒自己多去拍照、觀察都市紋理跟裡面的人,「那時候沒有聽進去,只想畫很炫的造型、想很酷的概念,是工作後才學會去採集這些線索,應該說是『詹記』讓我學會了這件事情。」但他也直言自己不太會處理寬鬆的大型空間,「所以我特別喜歡做酒吧或小店,可以把圖畫得密密麻麻或把座位都塞滿,一張圖我常常要畫到80%才覺得完成了。」

他以同樣在台南開幕後引發熱潮、同時獲選2022亞洲50大酒吧的「Moonrock」為例,「我當時畫的圖也是偏繁複,很多形式操作語彙,但阿廖(廖乙哲)很清楚他要的設計密度到哪就好,他想慢慢放,不要一次到位,我整個設計圖畫到90%,最後被他砍到剩60%。」投入設計前,他不忘研究老宅本身的歷史和建築師背景,在空間裡放入該年代的語言,透過一次次溝通,結合店主喜好,終做出雙方都滿意的作品。

Paripari apt.是謝欣曄獨立畫出完整設計圖的第一間店,後也以此開啟和洪和培共同經營「本事」的契機。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在OUTDOOR MAN一店裡,洪和培與謝欣曄一塊突破了許多戶外用品店的設計可能。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詹記麻辣火鍋」是「本事」打進主流媒體的設計案,謝欣曄在老派環境裡做了不少趣味細節。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詹記麻辣火鍋」是「本事」打進主流媒體的設計案,謝欣曄在老派環境裡做了不少趣味細節。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詹記麻辣火鍋」是「本事」打進主流媒體的設計案,謝欣曄在老派環境裡做了不少趣味細節。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詹記麻辣火鍋」是「本事」打進主流媒體的設計案,謝欣曄在老派環境裡做了不少趣味細節。圖/本事空間製作所提供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不願被定義

對於「本事」設計的空間總能得到鎂光燈青睞,成為某種當代新的建築代表,兩人搔搔頭對望一眼,最終歸功於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可能我們商業空間做比較多吧,大家吃飯或逛街時看到,覺得好看或有趣就拍照打卡,我們就賺到這連結啦!」相比用個人名義被認識,兩人還是喜歡像這樣隱身在「本事」的品牌之後,以作品說話。

「如果真的要定義『本事』,我會希望是『創新』吧。」這個創新不一定得前所未見,也可能是在現有脈絡下找到新的說故事方法,「希望我們可以一直丟出新的空間型態,甚至是引發大家對某個行業的新定義。」至於外人安上的「台式美學」或「復古懷舊」等符號,兩人一致認為那只是剛好符合這年代的潮流,或兩人因經驗而生的能力也好、喜好也罷,「一切都是很自然地表現,也不希望那就變成我們的標誌。」

比起被定義,他們更在意怎麼讓品牌延續下去。「我有時候睡覺想一想,都很怕明天醒來我就不會做設計了。」謝欣曄悠悠地說:「哪天聊天聊不出有趣的哏,這都是有可能的。」他認為,建築設計牽涉到很多人,有負責畫施工圖的、一起討論設計的、負責看工地的。「『本事』絕對不是光靠我們兩個就能成立,我希望它可以存續很久,如果有下一代的人出來,做出不同的風格,那也很好。」

很多東西,定義了就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創作出的那個當下,那難以被複製也無法再複製,對兩人來說,這或許正是他們想透過「本事」在這萬變時代裡寫下的意義:不需要多偉大,但一定得與眾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