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將12月3日訂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呼籲各國關切身障人權,並檢視《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落實情形。台灣早在2014年通過《身心障礙權利公約施行法》,宣示要支持身障者自立,但是既有法條與社會互動中,歧視與排除身心障礙者的事件依然層出不窮。

以「關心」為名的歧視

「有沒有交男朋友?有沒有發生性行為或計畫懷孕?」

李昀上個月接到台北市衛生局來電,問了性行為隱私,她感到錯愕與冒犯。通話尾聲,電訪人員說:「身心障礙者裝避孕器能得到政府補助喔。」

李昀有身心障礙手冊及重大傷病卡,但她不明白隱私資料何以被用來「宣導節育」,「一度氣到想說,以後衛生局的電話我一律不接。」

這樣問及性行為細節的電話,讓人以為是惡作劇的「性騷擾」電話。經向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查證,這是依法執行的「生育衛教指導」,由護理人員打電話宣導。

「這絕對是很嚴重的生育歧視。」

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指出,這樣的「衛教」措辭涉及兩大爭議:第一,不確定身心障礙者有無生育計畫,就提出避孕優惠,暗示身心障礙者不適合有後代,必須優先避孕;第二是明顯觸犯個人隱私,「不管有沒有身心障礙,突然被問性伴侶、性行為、生育計畫都是冒犯。」

李昀將電訪內容寫上臉書後,引發議論。有人形容,這樣的作法好像把身心障礙者當成流浪動物,必須TNR(捕捉、絕育、回放),以控制數量。

對此,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科長林夢蕙回應,未來推廣福利措施、衛教資訊時,訪員的「用詞、說法會再做調整」。經查證,衛福部國健署所提供的「身心障礙懷孕婦女生育健康衛教諮詢服務工作手冊」,列出實際電訪措辭案例,不論哪套劇本都未曾要訪員直接問出「有沒有性行為」。

除了訪員訓練不足的問題以外,針對精神疾患、身心障礙者的節育補助政策,隱藏著更嚴重的歧視。

節育補助的歧視在哪裡?

根據「優生保健措施減免或補助費用辦法」,本人或配偶、子女患有精神疾病、有礙「優生疾病」、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等證明,或列案低收入戶,施行結紮手術可得政府補助。

「發錢」看似是一項專屬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何以被批評為歧視性的政策?「願景工程」訪談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周月清,釐清問題焦點:

Q:提供社會弱勢者節育補助,是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政策?

周月清:這是變相鼓勵節育、變相剝奪弱勢者的生育權,已經談不上公平正義。不管有沒有身心損傷,每個人身體的完整性都應該得到尊重,生育是人的基本權利。真正的公平正義,是支持障礙者生活、生養下一代。

Q:但對於喪失心神、無法自主的人來說,遭姦成孕的風險大,更需要節育?

周月清:這是在檢討受害者,而不是在保護心智不全者。當人們相信節育是解方,就是在姑息不好的治安,對於不到位的社會福利政策兩手一攤。確實,在家庭暴力防治的統計數據中,身障者被施暴的人數比例大過於非身心障礙者,但政府並沒有針對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暴力、性侵案,發展特殊服務方案。我已經談這問題二十年了,可惜沒見到改善。

Q:有遺傳性疾病的人,節育需求更大?節育補助是一種社會福利?

周月清:「有遺傳性疾病的人,節育需求更大」是太過理所當然的假設。當國家提出這假設,是在引導國人朝此方向思考,結紮就不再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國人也因此無法深度思考疾病與障礙的意義。

唐氏症、智商較低就不該被生下來嗎?這是身心障礙研究中,長久辯論的倫理議題。誰不該有生命權(Birthright)?這件事可以由政府決定嗎?希特勒也曾認為猶太人、同志、身心障礙者不值得被生下來。

智商多少屬於智能障礙?行為表現具備哪些特徵屬於精神障礙?這些都是「被社會認定」的,不代表這樣的群體是「絕對異常」的。因此更不該由政府來決定,這群人該不該存在、該不該生養下一代。

「但是,國內仍然有許多人認為,智能障礙者、精神障礙者不該生育。」

人們擔心障礙遺傳,出現更多身障者,造成國家與社會的負擔。事實上這些焦慮也隱藏迷思,周月清反證,借助國家教育資源的高學歷者、倚賴社會資源競選的政客,不也是在利用公共資源嗎?他們對於國家的貢獻又有多少?一切端看國家用什麼樣的觀念進行社會投資。

消除障礙者?或者消除障礙者生活中的障礙?

2017年,台灣初次進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權利報告與審查,國際審查委員當時就對《優生保健法》提出質疑,因相關法令允許對身障者強制施行流產、結紮,剝奪身心障礙者人身的完整性。

「針對身心障礙者的節育補助,的確不符合國際人權公約。」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表示,「節育補助」的內容、對象,是由《優生保健法》衍生而來,衛福部兩年前曾提出修正草案,不再表列精神疾病、身心障礙者為節育費用減免的對象,並刪去法案中「優生」兩字,不對生命做出優劣之分。

陳麗娟說,補助辦法的修正草案遲遲未落實,是因為母法《優生保健法》修法卡關。不過,卡關原因在於「人工流產是否需要配偶同意」,與身心障礙者的節育補助並不相干,修法計畫卻因此延宕兩年,不僅對台灣的人權形象扣了許多分,也導致身障族群遭近日這通電話的「騷擾」。

「障礙者不是國家的負擔,」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強調,「問題在於社會環境中,太多不利於障礙者生存的歧視與阻礙。」她說,政府與其提供身心障礙者「節育補助款」,不如將經費用來支持障礙者的生活,例如提供個人助理、輔具及「無障礙產檢環境」等多元協助方案,「政府的義務是消除阻礙,創造選擇與機會,而不是一味否定身心障礙者的生育需求。」

各種狀態都可能減低一個人的能力。《背離親緣》作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論述,「五官不端正會影響個人和職業生涯,卻沒有人以法律保障加以彌補。」即使醫療的進步可以避免生出障礙兒,或者矯正障礙,世界上卻不存在「完美」的基因、絕對的「正常」。

二戰期間,希特勒殺害了超過27萬名身障者,因他認為身心障礙者是「人類形體和靈魂的劣質仿冒品」。節育補助背後,「優生學」的概念與希特勒的看法相去不遠。接到「關切電話」的李昀說,「這是系統化地滅絕障礙者」。

對李昀來說,「障礙」反而是關係建立的起點:人因為有障礙、有侷限,才需要他人的支持與協助,「障礙者的生命有許多可能性,不是有身心障礙就不值得出生與存在」。

首圖/歧視與壓迫往往環環相扣,連鎖產生的負面效應,隨時會反撲到每個人身上。授權自IG:lin_yihsun_art

延伸閱讀:
*聯合國宣告12月3日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

採訪/周妤靜
統籌製作/周妤靜
製圖與授權/林佾勳
製作單位/願景工程基金會
監製/羅國俊、何振忠、梁玉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