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化學

席捲全球的飲食新革命Clean Label

重新認識食物,以對抗現代食品工業帶來的健康威脅,是近年全世界掀起「飲食革命」的反思根源。 其中「Clean Label(潔淨標示)」運動,是回歸天然、減少化學添加的呼求,讓食物更貼近原本的樣貌。



「真食物」成潮流 加工食品也要Clean

食安風暴橫行下,追求「真食物(real food)」蔚為風潮,各式手作、天然、無添加食物讓消費者趨之若鶩。近年國際出現「Clean Label(潔淨標示)」運動,從跨國食品廠到國內食品龍頭,紛紛導入科技、少添加,想讓食品愈「天然」愈好,這股飲食革命的新趨勢已席捲全球。

超商飯團和涼麵是上班族好朋友,但你吃下肚的不只是米飯,翻開背面密密麻麻的成分表,胺基乙酸、無水醋酸鈉等,一長串的化學名詞,陌生卻都吃下肚。

打開手機或電視,加工肉品含亞硝酸吃多恐致癌、零卡可樂的甜味劑阿斯巴甜恐危害大腦、飲料含塑化劑、肉圓摻有順丁烯二酸等各種負面新聞讓人恐懼,不禁困惑,究竟該相信什麼?

「三餐老是在外,人人叫我老外。」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道出不少外食者心聲。
「三餐老是在外,人人叫我老外。」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道出不少外食者心聲。

根據法規,台灣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有800多種。據統計,每人每年平均吃掉的食品添加物重達3.6公斤,在現代生活中想要完全避開,幾乎不可能。

曾任衛福部食藥署技正25年的文長安指出,食品添加物是用來抑制細菌生長、減緩食品腐壞的速度;但也是雙面刃,例如吃太多消泡劑脂肪酸甘油酯,會抑制腸胃道的益生菌生長,長年累月可能誘發慢性疾病及癌症。

天然、無添加 比有機更能打動人心

近10年來,從三聚氰胺奶粉、飲料含有塑化劑、肉圓摻有順丁烯二酸等,台灣幾乎每年都爆出食安事件,一再衝擊消費者對食品的信任,標榜「手做」、「真食」等食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當食物品牌標示「天然」、「無人工添加劑」時,有高達7成民眾會選擇購買,打動人心的可能性比「低糖」、「有機」等字眼還高。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16年調查

呼應消費趨勢,食品業者紛紛朝少添加研發。國際市調公司Euromonitor分析,2020年全球Clean Label市場規模可達1800億美元(約新台幣5兆6000億元),其中以北美為主,占比近4成。

跨國食品廠早已對這股趨勢出招。麥當勞去年宣布,明星產品大麥克、雞塊、四盎司牛肉堡和快樂兒童餐等,將不再使用人工色素、香料、防腐劑;食品龍頭雀巢宣布調整冰淇淋配方,要去除人工色素、香精、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成分。

台灣食品業也沒落後這股浪潮,包含醬油大廠金蘭推出無添加原味醬油、乳品業者福樂祭出自然零優酪乳;屢受頂新油品事件衝擊的味全,為翻轉形象也推出不含人工添加物的豆漿、優酪乳等產品;去年,全家超商串聯上百家供應商,引進驗證制度,籌組「Clean Label產業聯盟」,推出無添加果乾、冰品等,今年則打算挑戰涼麵、飯糰等鮮食商品。

從事有機驗證的慈心基金會也跨足Clean Label認證,成立慈悅國際,總經理鍾淳淵說,有機價格貴、原料成本高,每年成長幅度僅5%到6%,反之Clean Label市場每年成長率都高達30%。

Clean Label趨勢席捲全球,國內醬油廠也加入行列。
Clean Label趨勢席捲全球,國內醬油廠也加入行列。

Clean Label已是必須 未來市場可達30%

目前國際間對Clean Label並無明確規範。食品所所長廖啟成指出,Clean Label運動從業者做法來看可分成五大原則:盡量減少化學添加物、成分來源單純天然、最少的加工製程、食品資訊公開透明,及包裝標示簡單。

廖啟成說,這些年來食安議題不斷爆發,食品業宛如深陷泥沼,整體產業提升須有兩股力量,一個是導入食品防護計畫,提升食品安全、詐欺防護等能力,另一個是透過技術引進將產品升級,而Clean Label正是其中一項升級方案。

他估計,目前台灣Clean Label食品占比約6%到10%,未來將大幅提升至15%、甚至30%,「這不是趨勢,是一條必走的路。」

只不過回顧過去,號稱不用人工香精的胖達人、手炒黑糖的老虎堂,一一被揭穿謊言後,未來如何避免有心商人打著「Clean Label」之名、行欺騙之實?他坦言,這須從建構食安文化著手,因為食安無法全部仰賴檢驗,檢驗只是最後的手段。

國際上談食安要做好,分別是:政府建制度、企業做好自主管理系統、消費者的食安知識水平提升,當這三根柱子建構地更好,食品造假問題將有所改善。

新科技+新配方 讓食品「素還真」

全球飲食革命方興未艾的Clean Label運動,要讓食品更能「素還真」,必須仰賴新科技;找出新的保鮮方法,減少吃下肚的化學品。最近很夯的鮮萃茶、冷壓果汁,都是拜新技術之賜。

此外,台大食科所兼任副教授許庭禎說,消費者追求「天然的尚好」也要理解:食品添加物並不全然都是化學品,像調味用的味精、調整食品酸度的乳酸,都是食品添加物,分別是用澱粉、糖蜜、牛乳等原料發酵而成,「怎麼會不天然」?

少添加要兼顧口感和價格

為了減少食品添加物,加工科技導入是關鍵。例如果汁原料商佳美食品使用冷高壓滅菌技術(HPP)製作果汁,有別傳統高溫殺菌模式,HPP是用宛如深入海底1萬公尺般、相當6000個大氣壓力,殺死茶、蔬果裡的病原菌,不需添加抗氧化劑、香料來防腐或調味,消費者能品嘗食材原味。

冷高壓滅菌技術需批次生產。圖/佳美食品提供
冷高壓滅菌技術需批次生產。圖/佳美食品提供

另一個方法是從天然食材尋找替代品。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與新竹華品摃丸花了近2年時間,從數百種動植物蛋白找出合適配方,以取代摃丸中原本添加的磷酸鹽,讓摃丸仍保有Q彈口感。

磷酸鹽的黏著和乳化特性可增加食物口感,近年來營養專家頻呼籲,國人飲食中磷吃過多,長期攝取過量恐導致骨質疏鬆或引發心血管、腎臟疾病。

食品所研究員黃書政笑說,尋找的過程好似在「基因比對」,需修改無數次配方,同時思考如何兼顧天然、口感能被消費者接受。華品為此前後倒掉100多萬元的摃丸實驗品,才找到最佳組合,讓磷酸鹽退位。

食品所研發用乳清蛋白和雞蛋白(左)取代磷酸鹽(右),兩者添加比例相差6000倍。
食品所研發用乳清蛋白和雞蛋白(左)取代磷酸鹽(右),兩者添加比例相差6000倍。

「要拿掉食品裡的添加物並不容易,業者須在維護食安前提下,在口感、賣相、價格等問題中拔河。」全家公共事務際品牌溝通室部長林翠娟

林翠娟說,業者用添加物除了抑菌,有些是「慣性」,像為了讓義大利麵打開有撲鼻而來的迷迭香風味,或是讓消費者品嘗麵包時能保有濕潤口感,很多慣性需要一一拿掉,同時也得考慮消費者的接受度,挑戰很大。

去年全家推出多款少添加麵包,接下挑戰的世界冠軍麵包師傅陳耀訓說,超商麵包採全自動化生產,不如手作可依麵糰狀況隨時調整,通常得加品質穩定劑來改善,另外因物流運送,超商麵包第2天才能上架,得添加食品添加物拉長保存期限,為了克服,他差點睡在工廠。

陳耀訓說,因為這些先天上的限制,他在麵糰調配上花不少功夫,並使用天然奶油、蛋黃等天然的乳化劑來替代,雖然成本增加,「但麵包的美味不因少添加而失去,同時兼顧了健康,對消費者來說是最重要的。」

從味精、香腸、蔓越莓反思 天然ㄟ尚好?

其實,不少食品添加物的化學成分,在天然食物中也有。許庭禎說,常見的味精主要成份是麩胺酸鈉,在天然食物如番茄、起司、蘑菇、肉類中都有麩胺酸,如果同時有鹽存在,就會生成麩胺酸鈉;很多人討論吃味精會造成過敏,其實很少發生。番茄變紅後天然麩胺酸的含量會變高,起司的蛋白質水解成胺基酸,也含大量麩胺酸,「大家會覺得這些食物好吃,其實是麩胺酸帶來的鮮味」。

「很多人堅持不加味精,改拿柴魚、肉類、醬油等因蛋白質分解而含有麩胺酸的食物去水煮,道理是相通的,其實味精還是存在,你只是換個方式製造而已。」他說。

全世界食品添加物有上千種,其中台灣正式審核許可通過約800種。許庭禎說,食品添加物須經過許過審核,做急毒性、慢毒性、生殖毒性、畸胎性、代謝等9種毒性試驗,才可能通過許可、成為正面表列的食品添加物。「很多天然物不須經過這些毒性試驗就可供人類食用,結果大家反而覺得食品添加物比較危險,這邏輯實在沒道理。」

近年來,全球颳起Clean Label旋風,許庭禎提醒,有些食品不見得改用天然物比較好,決定於取代食品添加物的原料是什麼?

看好Clean Label趨勢,許多食品廠都標榜少添加。
看好Clean Label趨勢,許多食品廠都標榜少添加。

他舉例,香腸製造過程須在室溫下風乾才會熟成產生風味,過程容易孳生肉毒桿菌,若未完全加熱足夠時間,不慎食用會有致命可能,所以業者通常會添加亞硝酸鹽來抑制它,目前台灣法規規定殘留量須在70ppm以下。

因應Clean Label風潮,有業者考慮用芹菜粉替代,但芹菜粉的亞硝酸鹽含量高達6000至9000ppm,穩定度不高,未來若研發成功是否該納管?芹菜粉屬於天然物,依目前規定不須檢驗亞硝酸鹽含量,這樣研發出來的香腸真的會比較健康嗎?

「天然真的比較好嗎?」許庭禎再舉例,乾貨、過節的醃漬蔬菜常添加苯甲酸來防腐,許多人擔心食用過多恐傷身,但其實天然的莓果如蔓越莓也有苯甲酸,泌尿系統發炎可以多喝蔓越莓汁就是因為它含有苯甲酸,所以只要正常攝取,民眾不須對防腐劑過度恐慌。

毒物醫師姜至剛:減糖比避免食品添加物重要

在追求天然有機、無添加的浪潮下,有些消費者對食品添加物避之唯恐不及。但台大醫學院毒物所副教授姜至剛反問:「你有沒有想過,沒有食品添加物的世界會長什麼樣子?」

也是台大血液淨化科主治醫師的姜至剛舉例,香腸如果沒有添加亞硝酸鹽,顏色就不再是討喜的紅色,更可能產生致命的肉毒桿菌。

「我們吃東西總希望色、香、味俱全,吃了才會開心,而有些食品添加物具有調味、調色等功能,已經和人類的食物文化、情感連結在一起了。」姜至剛

面對琳琅滿目的食品,台大醫師姜至剛呼籲多吃原形食物。
面對琳琅滿目的食品,台大醫師姜至剛呼籲多吃原形食物。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指出,比起食品添加物的風險,民眾更該擔心的是高糖、高鹽、高油飲食,這才是飲食中的健康殺手。

姜至剛說,大眾需注意的是違法使用未核准的食品添加物,例如潤餅皮加工業用吊白塊來增白防腐、鹼粽或摃丸用硼砂來增加口感彈性,這類添加物本不該用在食品上,這才是該擔心的。

若真的擔心吃進食品添加物,姜至剛說,就謹守「吃原形」原則,吃牛肉就選牛排而非漢堡、吃水果而非喝果汁、吃素就吃青菜,如此一來接觸的食品添加物會少很多。

姜志剛也說,法規規定,每種食品添加物使用的量有其限制,這個限量是參考國人膳食習慣制定出來,只要不極端攝取某特定食物,均衡飲食之下,食品添加物是沒有問題的。

相較食品添加物,姜至剛更在乎糖份的攝取。「大家要多注意自由糖(free sugar,或稱游離糖)」,是食品和飲料業者在加工時加入的醣類。人體吸收自由糖很快,直接進入細胞,快速產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反過來攻擊細胞的組織、使細胞受損。長期攝取過多對胰島素分泌、腎臟等器官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體每天攝取的糖不可超過25克。超市常見一罐小小優酪乳含糖量就可能多達10幾克,更遑論手搖杯的全糖飲料,姜至剛說,現在若想喝飲料幾乎都選擇無糖,家裡做菜也盡量不加糖,讓每天攝取的糖份降到最低。

延伸閱讀

你吃下肚的食物 是天然的嗎? 新科技+改配方 讓食品「素還真」 高糖高鹽 更傷健康
製作&文字:郭琇真、章凱閎
攝影:蘇健忠、許正宏、郭琇真
監製:梁玉芳、何振忠、羅國俊
2019.05.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