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就是現在。我們該怎麼教小孩?

AI時代,就是現在。我們該怎麼教小孩?

AI在生活中的4個應用實例

AI廚師 到你家

走進廚房,站在爐火前切菜、炒菜、擺盤的,不是熟悉的家人或餐廳主廚、助手,而是烹調機器人。只要選好菜色、設定程式、放進食材,AI廚師便能用機械手臂炒出各式中西菜色,煮完菜還能用高壓水槍沖洗鍋子。


無人小巴 開進台大

學生在在廣大的大學校園裡跑教室上課,不需要氣喘吁吁趕時間,只要事先預約好上下車停靠站,無人小巴就能載著你穿梭校園。


雲端導覽員 看展免預約

假日想逛博物館,只要在進場看展前先在手機下載「聊天機器人」,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名專屬AI導覽員,不必人擠人聽導覽,甚至還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展品內部構造,都仔細的呈現在眼前。


萬芳醫院 首創醫療機器人「萬小芳」

當身體不舒服需要到醫院看診,透過線上聊天機器人,不必費心詢問或上網查找資料,只要輸入症狀,線上醫療聊天機器人就能根據症狀,建議看哪個科別,還可以線上掛號。看完診後,甚至會追蹤詢問症狀是否減輕。


這不是想像或電影情節,而是正在發生中的實景。隨著AI人工智慧快速發展,未來在人們的生活中,類似的應用實例將會愈來愈普遍,各種不同功能的AI機器人將加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甚至取代許多人工作。

享受便利後 小心這五類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去年底發布的報告,預估2030年將有4億至8億個工作(約全球工作15%至30%)會被自動化取代、0.75億至3.75億勞工(約全球勞動力3%至14%)被迫面臨工作轉換及技能提升。

自動化帶來便利,但也讓人擔心,工作是不是會被取代?根據104人力銀行今年發布的調查,包括生產製造、操作維修、客服門市、資材物流和行政總務等五大類工作,是未來十年最容易被智慧機器人取代的工作;研發、醫療保健、經營、教育和傳播等最不易被取代。

★未來10年哪些行業很可能被智慧機器人取代:

1.「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53.6%)

2.「操作/技術/維修類」(52.9%)

3.「客服/門市/業務/貿易類」(39.5%)

4.「資材/物流/運輸類」(39.1%)

5.「行政/總務/法務類」(24.3%)


★未來十年,哪些工作依然是智慧機器人無法取代:

1. 研發相關(43.6%)

2. 醫療保健服務類(42%)

3. 經營人資(32.2%)

4. 學術教育輔導類(28.5%)

5. 傳播藝術設計類(27.8%)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

數位時代出生的孩子 主修AI的家長也不會教

StraaS & LIVEhouse共同創辦人、iKala執行長程世嘉
StraaS & LIVEhouse共同創辦人、iKala執行長程世嘉

AI快速發展,不少家長困惑不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更擔心學校教育跟不上科技發展。史丹佛電腦碩士專攻人工智慧的StraaS & LIVEhouse共同創辦人、iKala執行長程世嘉,就曾在臉書透露,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他自己三歲的女兒。

在程世嘉看來,下一代的孩子,應該以數位學習為主;而且不只是下一代要學AI,大人也要適應。因為成人的職涯也會受到影響,中高齡就業,低技術會被取代。

AI時代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台大教授:我沒辦法回答

因應這股AI浪潮,大學校園紛紛開設相關課程。台大電機工程系助理教授李宏毅一堂教機器「深度學習」的AI課程,曾有400名學生同時修課。

但問他,AI時代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他的答案竟是:「我幾乎沒辦法回答」。因為AI技術進展太快,即使今天有一個答案,下個月可能會覺得這個答案很荒謬。

AI進步太快 三年前教的新技術 今天已落伍

李宏毅2015年起,在台大開授深度學習相關課程(AI的關鍵技術),但才短短三年,他今年的授課內容,已經和三年前第一次開課時,沒有任何重疊。他說,剛開課時教的是教當時最前瞻的技術,但現在回過頭看,卻已經非常落伍。「未來教育最重要的,是不斷學習最前瞻的技術。」

唐鳳看AI:小學生、銀髮族都要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說,為了學會和AI共處,不僅小學應該有AI課程,銀髮族也有權利進大學進修AI,要學習「把AI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對很多人擔心,未來工作會被AI取代,唐鳳倒是不擔心。她說,AI的角色,「是把人類工作中『不假思索』的部分,交給AI做 」;AI時代,傳統職業名稱還在,但工作內容已改變,「可以交給工具人做的部分就交給AI做」,但人類不會因此被淘汰。

面對AI新趨勢,學界、業界怎麼說?

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
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

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培養孩子願意學習掌握新事物、新技術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葛如鈞:重複性高、不需創意和熱情的工作會被取代,要把人訓練得更像人。

台灣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李郁靜:相對過去的白領、藍領,現在更需要有跨域能力的「新領」人才,這是學校教育要加強的地方。

PTT創辦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PTT創辦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PTT創辦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創客(Maker)精神是教育制度最該增加的元素,學習場域不再侷限學校,學生可以多參加Kaggle平台競賽、hackathon等,學校把相關成果列入學生綜合評鑑。

Google中國研究院前院長、HTC健康醫療事業部總經理張智威:台灣最缺整合硬體、演算架構的系統人才,大學若要訓練AI人才,可能要從國外尋找真正的名師。

延伸閱讀

影片/杜奕瑾:人工智慧時代的世界觀 影片/程世嘉:從人工智慧看未來的工作、教育、及公共政策
文字、採訪:張錦弘、陳宛茜、馮靖惠、鄒秀明、張加、蔡佩芳、謝蕙蓮
攝影、影音:楊萬雲、侯永全、許正宏、徐兆玄、林俊良、鄭清元
網頁製作:謝蕙蓮、章凱閎
監製:何振忠、謝蕙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