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

第29屆醫療奉獻獎

光亮的所在

第29屆醫療奉獻獎 光亮的所在
_______________

他們通常看不見自己,因為光照在別人的身上。他們習慣網黑暗去,因為那兒需要燃燒的柴火。因著愛,讓光燃起;因著信念,讓薪火延續。有他們的地方,就是光亮的所在。

獎項介紹

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社會中仍有許多懷抱理想的人,不求聞達於世,而在各基層角落裡默默地服務奉獻。為肯定並獎勵獻身醫療界、不辭勞苦的醫事人員、護理人員及衛生行政人員,表揚其濟世救人的崇高精神與胸懷,特舉辦此一選拔活動,期能拋磚引玉,喚起杏林的善意與良知,勉勵悲天憫人的人性關懷。我們衷心期盼此獎項的頒發,能為現今混沌不清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流,煥發更多愛生的喜悅。摘自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第廿九屆醫療奉獻獎10月26日頒獎,厚生基金會董事長詹火生(右起)、聯合報社長游美月、TVBS總監詹怡宜、評委會主委黃榮村(右八)、監察院長張博雅(左七)、厚生會創會會長黃明和(左五)與醫療奉獻獎得主合影。 記者林澔一/攝影

第廿九屆醫療奉獻獎於10月26日頒獎,今年最特別的是許多得主都是「孩子的守護神」,除改善偏鄉接生環境,也為罕病兒、受虐孩童甚至無聲胎兒發聲。

副總統陳建仁致詞時說,台灣今年在近九十個國家「健康照護指標」評比中獲得世界第一。這項佳績歸功於第一線的醫療、公衛人員,就像幽暗中綻放光芒的燈塔。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說,未來會出現受這些醫奉獎得主影響的年輕人,將奉獻精神傳承下去...(詳全文

延伸閱讀

第29屆醫奉獎/「謝謝你們,孩子的守護神」|聯合新聞網

得獎名單
_______________

得獎人姓名獎項服務單位
連文彬個人醫療奉獻獎臺大醫院/臺大醫學院
陳宏基 個人醫療奉獻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杜元坤個人醫療奉獻獎義大醫院
郭成興 個人醫療奉獻獎臺東基督教醫院
陳持平個人醫療奉獻獎馬偕紀念醫院
尹莘玲個人醫療奉獻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林炫沛個人醫療奉獻獎馬偕兒童醫院
簡志成個人醫療奉獻獎大有牙醫診所
余幸司特殊貢獻獎高雄醫學大學
屏基原鄉工作團隊團體醫療奉獻獎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原鄉工作團隊

精彩圖輯
_______________

第29屆醫療奉獻獎昨天頒獎。生命小鬥士林易(中)公益演出。記者林澔一/攝影
部長陳時中(中)昨天頒發團體醫療奉獻獎,給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左)與專案管理師盧淑芳(右)。記者林澔一/攝影
立法院厚生會會長蔣萬安,頒獎給陳持平醫師(右) 。 記者林澔一/攝影
林炫沛醫師(右)與妻子開心相擁。 記者林澔一/攝影
杜元坤醫師獲得醫療奉獻獎。 記者林澔一/攝影
余幸司教授(右)獲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 記者林澔一/攝影
厚生基金會董事長詹火生頒醫療奉獻獎給簡志成醫師(左)。 記者林澔一/攝影
郭成興醫師(右)讓親友戴上象徵榮耀的原住民傳統裝飾。 記者林澔一/攝影
監察院長張博雅(左),昨天頒發個人醫療奉獻獎給陳宏基醫師。記者林澔一/攝影
九十二歲的心臟權威醫師連文彬(右)特別提到,擔任李登輝「御醫」期間是「我最榮幸的一段時期」。 記者林澔一/攝影
TVBS總監詹怡宜頒獎給尹莘玲醫師(右)。 記者林澔一/攝影
左起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丶郭成興醫師、陳宏基醫師、余幸司教授、尹莘玲醫師、林炫沛醫師、陳持平醫師。圖/高雄醫學大學提供
副總統陳建仁昨天出席第29屆醫療奉獻獎致詞時表示,國際商業雜誌(CEOWORLD)日前評估全國89國家醫療照護體系,台灣在嚴謹評比當中榮獲全球第一名。記者林澔一/攝影
衛福部昨舉行第廿九屆醫療奉獻獎選拔暨表揚活動記者會,得獎者與出席人士一起合影。記者徐兆玄/攝影

第29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8位,均是醫師,分別為連文彬、陳宏基、杜元坤、郭成興、陳持平、尹莘玲、林炫沛、簡志成;特殊醫療貢獻獎得主為高醫大教授余幸司;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屏東基督教醫院原鄉工作團隊。

本屆醫奉獎報名,共收件個人醫療奉獻獎33件、特殊醫療貢獻獎3件及團體醫療奉獻獎18件,獲獎三類獎項分別為,個人醫療奉獻獎8名、特殊醫療貢獻獎1名、團體醫療奉獻獎1名,

連文彬於台大醫院內科服務,87年退休後仍持續服務,迄今65年,曾外派薩爾瓦多協助發展心臟病的診療,並赴沙烏地阿拉伯協助規畫吉達醫院心導管檢查室。陳宏基研究多重畸形的重建手術,率領團隊至印度進行國際人道救援,並培訓國外醫師。

杜元坤投入骨科顯微重建手術,到先進國家示範;也到落後國家治療當地人,義診足跡遍及五大洲27個國家。郭成興長年在缺乏婦產科醫師的台東縣,接生超過30%嬰兒,最高紀錄單月接生78人。

陳持平長期獻身於醫學遺傳檢驗及遺傳諮詢特殊醫療領域,救回已被判定異常需引產之胎兒逾千餘小生命。尹莘玲投入兒少保護,輔導全國各級醫院建構兒少保護醫療服務模式。林炫沛共同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推動罕病防治及藥物法,與國內外罕病特殊治療研發和臨床試驗團隊接軌,建構國內罕病治療模式。簡志成自大學時期即投入學校口腔衛生推廣服務隊,在南投信義鄉山區推廣口腔衛生教育。

獲頒特殊貢獻獎的余幸司,運用防疫新科技成功防治登革熱,於國衛院內成立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開發病媒蚊監測技術及防疫平台、防治規畫等,以東南亞蚊媒傳染病防疫網絡,開啟國際交流合作平台,奉獻一生深耕醫學教育。

屏東基督教醫院原鄉工作團隊榮獲團體獎,自46年屏基成立山地醫療服務隊至山區部落義診,67年起成立公共衛生室,定期前往山區及偏遠地區實施醫療保健措施,87年成立原住民長期照顧研究室,隨後開闢原住民特別門診,近年也投入原鄉失智篩檢、失智友善社區營造、高齡服務。

延伸閱讀

第29屆醫療奉獻獎/陳建仁副總統出席 讚獲獎者如幽暗中燈塔|元氣網 第29屆醫療奉獻獎/校友囊括6獎項 高雄醫大大贏家|元氣網

個人醫療奉獻獎
_______________

個人醫療奉獻獎-連文彬<br>台灣心臟醫療權威 93歲未褪白袍

個人醫療奉獻獎-連文彬
台灣心臟醫療權威 93歲未褪白袍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陳宏基<br>重建手術 揚名國際族

個人醫療奉獻獎-陳宏基
重建手術 揚名國際族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杜元坤<br>骨科先驅!杜氏刀法獨步全球

個人醫療奉獻獎-杜元坤
骨科先驅!杜氏刀法獨步全球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郭成興<br>東基一待逾10年!接生台東三成新生兒

個人醫療奉獻獎-郭成興
東基一待逾10年!接生台東三成新生兒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陳持平<br>賭上生命!為胎兒打開保護傘</p><!--10--><p>

個人醫療奉獻獎-陳持平
賭上生命!為胎兒打開保護傘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尹莘玲<br>國內首位女法醫!投入驗傷終結兒虐

個人醫療奉獻獎-尹莘玲
國內首位女法醫!投入驗傷終結兒虐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林炫沛<br>點燃罕病醫療生機!滋潤每個罕病家庭

個人醫療奉獻獎-林炫沛
點燃罕病醫療生機!滋潤每個罕病家庭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簡志成<br>偏鄉看牙 累也不怕

個人醫療奉獻獎-簡志成
偏鄉看牙 累也不怕

查看全文

第29屆醫療奉獻獎

光亮的所在

回到專題首頁

個人醫療奉獻獎-連文彬

個人醫療奉獻獎-連文彬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陳宏基

個人醫療奉獻獎-陳宏基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杜元坤

個人醫療奉獻獎-杜元坤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郭成興

個人醫療奉獻獎-郭成興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陳持平

個人醫療奉獻獎-陳持平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尹莘玲

個人醫療奉獻獎-尹莘玲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林炫沛

個人醫療奉獻獎-林炫沛

查看全文

 個人醫療奉獻獎-簡志成

個人醫療奉獻獎-簡志成

查看全文

特殊貢獻獎 余幸司
_______________

第29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余幸司。記者蔡容喬/攝影
第29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余幸司。記者蔡容喬/攝影

記者蔡容喬/專訪

「做事情不能後知後覺、要先知先覺,做新的事情才能贏人家!」

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余幸司在醫界服務近半世紀,臨床診療及醫學研究享譽國際,2014年獲國際皮膚科學會聯盟頒發終身成就獎。余幸司將科技應用在皮膚科診療上,2015年登革熱疫情嚴重,他接任國衛院代理院長,導入「科技防疫」,成功扭轉全台四萬多例本土個案的慘況,成東南亞各國取經對象。

早在台灣皮膚科醫師用肉眼看診的1980年代,余幸司從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學成歸國,在診間直接用顯微鏡觀察病灶,並成立「皮膚生理功能暨影像檢查室」,透過皮膚生理功能檢測、動態微循環偵測及影像分析等,對皮膚疾病進行診斷與追蹤。

余幸司更發現,皮膚病可能反映身體其他問題,包括當時流行的烏腳病及砷癌,以及動脈硬化、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硬皮症、分節型白斑及小兒肥胖等,皮膚微循環的異常變化,都是診斷及病情追蹤的重要依據。

赴日讀書 開啟新視野

余幸司坦言,選擇走皮膚科,因當年台灣皮膚科醫師少、競爭也少,「想要多一點自己的時間」,直到1975年赴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讀博士,意外開啟新視野。

余幸司回憶,東大醫學部皮膚科除了臨床和研究兩部門,研究部門還細分為顯微、生化、病理、細胞培養等科,連百年前的病歷都有,至少超前台灣20、30年。

余幸司在日本花一年半取得專科醫師執照,邊看診、邊進修研究,是該科唯一台灣醫師,雖然教授和同事都對他不錯,但在人才濟濟的競爭環境下,余幸司體認「要超越這些人,才能被承認」,在日本幾乎每月都發表特殊案例。

他回憶,有次某大公司連續7、8位包裝部門員工來看診,手上不明原因長白斑,其他醫師只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理變化,他為了找病因,用雞胚胎培養病理切片,發現原來是包裝材料中的酚類與皮膚組織的蛋白酵素結合,破壞黑色素生成,形成白斑,提醒員工工作時要戴上手套。

1979年余幸司(右)在東京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期間。 圖/余幸司提供
1979年余幸司(右)在東京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期間。 圖/余幸司提供

書是死的 病人才是活醫學

余幸司也發現許多皮膚疾病,與系統性疾病關連大,有次一名全身長滿黃色扁平瘤的60歲婦人,各項檢查數值都正常,但他注意到補體CH50數值偏低,找免疫科醫師研究後,確定是免疫疾病引發全身性扁平瘤。「教科書上沒有的,病人身體會告訴你;書是死的,病人才是活的醫學!」

余幸司博士論文題目是白斑治療,他投入低能量雷射治療白斑研究超過20年,更是光生物調控療法的先驅研究者。

首創低能量雷射治白斑

1989年余幸司得知中醫用低能量雷射止痛,他也引進皮膚科,想協助帶狀疱疹患者止痛,治療時意外發現,疱疹變白部位在光照下出現黑點,代表皮膚毛囊細胞中有黑色素再生,他花20多年找出機轉,證實近紅外光可促進幹細胞增生。

2003年,余幸司首創以低能量紅色雷射光(後改用LED紅光)治療白斑,打破國際長期用中波長紫外光照射治療方式,不僅安全、價格低廉,病灶周圍皮膚也不會因照射而變黑,成為健保白斑治療給付項目;還成功與LED產業結合,建立轉譯平台。光生物調控療法除了皮膚病,還應用在神經精神科、眼科、免疫風濕科、骨科及牙科等。

余幸司謙虛說,獲獎「是站在別人走過的路上前行」,他常告訴學生「愈高處者要愈謙虛」,「醫者看的是病人,而不只是疾病」。

余幸司(左)1982年赴日本大阪演講,恩師久木田淳致贈感謝狀。 圖/余幸司提供
余幸司(左)1982年赴日本大阪演講,恩師久木田淳致贈感謝狀。 圖/余幸司提供

出動GIS對抗登革熱

余幸司卸任高醫大校長後,2014年轉往國衛院,當時登革熱疫情嚴重,他提出「科技防疫」,任內包括補蚊網及無人載具監測、地理資訊系統(GIS)顯示及預測疫情分布、即時病媒蚊警告系統、手機防疫APP等陸續上線,讓登革熱防疫人員的科技配備大幅升級,更能掌握疫情動態做出因應策略。

「要用創新贏過別人,不是copy來、copy去,那只是組裝車」,余幸司再度將科技應用落實在防疫上,並在台南成立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中心,整合台南、高雄、屏東等地資源,展開疫情聯防與控制。此外,國衛院也與位於越南的巴斯德研究所合作,連結東南亞蚊媒傳染病防疫網路;隔年登革熱案例從全台4萬多例降至7百多例,今年截至8月底止,全台4百多例。

關注PM2.5 「應建預警系統」

關注環境醫學的余幸司思索,南部除了登革熱,還有空氣汙染,他說,這幾年常看到PM2.5調查與研究發表,不知「為何調查有錢、解決問題沒錢?」「登革熱有預警系統,PM2.5也該建立預警系統」,余幸司認為,如有國家級戰略介入,全國專家投入,一定能大幅降低空汙對南部民眾健康造成的危害。

近幾年,余幸司也開始關注高齡醫學,他觀察,兒童有小兒專科醫師,與成人醫療區隔明確,但老人家生理狀況一直衰退,飲食、睡眠都與相對穩定的成年人不同。

多家醫學中心雖設有老年或高齡醫學科,但醫學研究沒有將老人和成人做太多區隔。日前余幸司建立「皮膚生理性老化與陽光下老化之診斷標準」,做為高齡者皮膚照顧與治療依據。

余幸司感嘆,台灣醫療產業發達,但病人也愈來愈多,日新月異的科技如AI,不能善加利用就只是工具,無法解決與生命相關的問題。「年輕人忙開會、重視數字績效評比;老人有許多時間想,可以做年輕人無法做到的事情。」善於創意運用科技的余幸司又在思考,要在高齡議題上開發什麼好點子。

延伸閱讀

第29屆醫療奉獻獎/余幸司 用創新決勝負

團體醫療奉獻獎 屏東基督教醫院
_______________

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原鄉工作團隊」。圖/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原鄉工作團隊」。圖/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記者翁禎霞/專訪

上午九點不到,一群原住民長輩已抵達屏東基督教醫院,說著原住民語的護理師逐一詢問長輩狀況及想掛科別,還有志工在旁協助,這是屏基的日常,每周三天,山區巡迴醫療專車會到各部落免費接送病人到醫院看診,服務已維持廿多年,對原住民來說「屏基就是我們的醫院」。

巡迴山區醫療 62年不間斷

1953年,挪威傳教士來台宣教,當年只因為「有一個百廢待興的地方需要醫師」,挪威的醫師就到屏東服務,「沒有人,我們就來,沒有醫院,我們就設」,於是有了屏東基督教醫院。

不過屏基不只是屏基,1957年,醫院看見屏東山區部落需要,進一步成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隊」,開始前往霧台、好茶、牡丹等山地部落義診,從此點燃了山地醫療的薪火。

老屏基人回憶,當時連馬路都還沒開到山上,政府資源也還沒送進山裡,但屏基的醫護人員早已揹著醫療用品走8、9個小時,到山裡義診。

直到現在,屏基的專科醫師仍每周上山,交通工具雖從早期走路進步到開車,山區路況大幅改善,但是醫師上山的身影從未缺席。院長余廣亮記得,2009年莫拉克颱風,一位上山支援的屏基醫師被困山區,三天後才得以搭怪手渡河下山,但這些歷險不足以讓他們打退堂鼓,因為山裡還有需要他們的人。

八八風災後山路險峻,但屏基醫療專車照樣上山去。 圖/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八八風災後山路險峻,但屏基醫療專車照樣上山去。 圖/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服務進化 擴及送餐、長照

這樣的精神延續至今,進入廿一世紀,這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隊」已蛻變成「原鄉工作團隊」,整個團隊多達70多人,服務範圍從醫療到獨居送餐、接送、復建、長照,再到預防保健,甚至連房屋修繕屏基都協助,余廣亮說,所有服務一開始以醫療為出發點,但逐漸超越醫療,甚至與社會企業合作,一步步做政府無法做的事。

說到這裡,余廣亮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他舉屏基在三地門鄉新設的地磨兒生活機能中心為例,這裡並非復健中心,也不是為治療而來,而是提供活動筋骨、聊天的場所,就像是山區的運動中心,社區民眾可免費使用,過去很多人不痛不看病,但是透過機能中心,鼓勵他們走出家門運動,多活動就能延緩疾病、老化。

原住民搭醫療專車到屏基後,還有原住民護理人員協助掛號看診。圖/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原住民搭醫療專車到屏基後,還有原住民護理人員協助掛號看診。圖/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部落家庭托顧 延緩失能

「這是從一甲子前的巡迴醫療,一步步進化的服務」,屏基依舊是屏基,但是醫院服務愈來愈多元,他說,在原住民文化中,更重視的是連結,所有服務都應該從這裡思考,包括日照、家庭托顧等,都在部落發展,也逐步受到部落肯定。

例如醫院在部落推動的家庭托顧服務,目前在原鄉有八個據點、80個長輩參與,65歲以上長輩在家托服介入一年後,每人平均花費從一萬五千多元降至三千多元,甚至有老人因此改善症狀,達到延緩失能目標,屏基因此榮獲2018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銅獎。

看到個案改變,「很欣慰自己一直在這裡服務」,在山區服務的護理師莊玉美說,記得有位原住民VUVU(排灣族對老人家的稱呼),因為酗酒,家人不管他,有一天訪視時,發現他裸身在家、家裡全是酒瓶、電鍋還有黴菌,家人根本放棄他了。

後來把VUVU送到日照中心,生活慢慢改變,不但精神變好,還戒酒,連家人都驚訝,讓莊玉美深感日照中心對部落的重要。

另外還有一位行動不便的身障者,長達17年沒出門,到了機能中心一開始還說「我才不要來」,後來在旁人鼓勵下,終於走出家門,狀況大為進步。

原民門診 免費專車來回

家住霧台的盧淑芳是屏基個案管理師,對醫院在山區提供的整合性服務感觸最深,她記得小時候曾被毒蛇咬傷,在山上簡單處理後,父親載著她下山往屏基衝,對原住民而言,屏基就是最親近的醫院,沒想到自己也成了屏基人。

她說,距離是山上人看病最大的難題,以前念書時,從平地要回到山上的家,至少要轉四趟車,就算是現在包車下山,車資也要一千多元,但醫院的免費巡迴醫療專車在山區部落跑了廿多年,讓人感動。

目前醫院設有原住民特別門診,可透過原住民護理師的協助及翻譯,找到最適切的醫師,有時VUVU還會看好車次時間,看完病,先繞到醫院附近買菜,再搭車回部落,可見醫院服務早已融入他們生活。

經費沒在算 純為服務山地

推動山地巡迴醫療數十年,醫院每年大約投入多少經費?余廣亮笑得尷尬,他說真沒仔細問過,因為做這些並非算計成本多少?或賺錢與否?「只是想延續當年宣教士的精神」,「哪裡需要、哪裡去」,因此屏基始終致力於國際醫療及山地醫療,回應他們的需要。

他以人的身體形容,人體有些地方是硬骨頭,有些地方是軟肋,這樣才協調,就像一生,有時候要努力賺錢,有些時候要做不為賺錢的事,才不至於太畸形,醫院也是如此。

這是屏基的第13座醫療奉獻獎,今年醫院打算包一輛遊覽車北上,把所有的榮耀分享給所有穿梭山區部落的屏基人。

延伸閱讀

第29屆醫療奉獻獎/屏基原鄉團隊 服務山區 超越醫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