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雞」成癡楊環靜 她讓長者看見母雞的力量

文字、攝影/郭琇真 圖片提供/楊環靜

夕陽西下,奔波了一天,楊環靜將蛋雞們從雞舍裡解放出來,漫步至公園。嬌小的蛋雞們邁開步伐,亦步亦趨。其中兩隻紅羽蛋雞「蛋蛋」和「口水」,特愛撒嬌,啄啄公園裡鬆軟的土壤,沒幾口,就跑到她的肩頭和腋下磨蹭,不肯離開。

「明明抱了一整天,還是要我抱著。」撇著嘴,語氣略顯無奈,楊環靜仍繼續攬牢牢,本能得順毛安撫。她說,蛋雞吃得好,身體會是香的。深吸一口蛋雞身體的味道,她笑說,這有療癒身心的功效。

楊環靜鼓勵父親每天帶雞散步、透透氣,如今已成習慣。(圖片提供/楊環靜)
楊環靜鼓勵父親每天帶雞散步、透透氣,如今已成習慣。(圖片提供/楊環靜)

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有套「育雞學」,自成體系。她幫每隻蛋雞取名,還會幫牠們洗澡。她說,每隻雞的個性不太一樣,像黑羽蛋雞「小烏」比較野,喜歡追著蝴蝶跑;白羽蛋雞「阿糧」容易緊張,因為育種要求牠要耐熱、生產更多的蛋,造就牠「耐操、好用、拚第一」的性格。

楊環靜愛上雞,是緣自十年前到澳洲農場打工所見的驚奇景象。當時寄宿的房東,家裡就養了六隻母雞,這群母雞每天會下蛋,還能幫忙吃廚餘,除掉草皮上的雜草。

有一回,房東奶奶要求把雞舍的門打開,讓她很擔心雞會跑光。沒想到,房東老神在在拿著麵包、拉了張板凳,就坐在戶外,六隻雞出舍後,立刻跑到奶奶腳邊撒嬌。她才發現原來雞會認主人、聽得懂人話。跨物種的友誼,撫慰老奶奶的心。

這樣的情景在台灣難以看見,楊環靜才驚覺,小時候家中後院養雞的景象,隨著農業工業化後,已不復見,連帶地也把人與雞的關係切得一乾二淨。在澳洲,她發現母雞不只會產蛋,還能除草、翻土、做環保,和陪伴他人。她心想:「我應該把母雞找回家,讓更多人知道,母雞是這麼強大的動物。」

高齡者養雞 陪伴不憂鬱

先從家裡展開實驗, 2015 年趁父親退休之際,楊環靜在陽台蓋了雞舍。「我爸在我開始養母雞後說:『我瘋了。』」楊父說:「拜託,你莫飼,足臭,足阿雜,足麻煩。」

但開始養之後,不一樣了。楊環靜叮囑爸媽:「請你們每天帶牠去散步。」有一回父親尿急跑回家上廁所,再回現場,雞不見了。兩老焦急地到處找,差點上里長辦公室廣播。最後在和鄰居打聽時,聽到母雞「咕咕」叫聲,從隔壁工廠空地傳來。看見失而復得的雞,「我媽說她也瘋了,竟然不捨得地抱起來疼惜。」

後來楊環靜創辦「食二糧」,開始在高雄和台南兩地,推廣長者養雞。目前食二糧位於高雄市鳥松區的「松埔樂齡友雞生產基地」,背後的飼養者是由 14 位長者和 1 位青壯年組成,這些長者平均年齡六、七十歲,加總起來趨近千歲,但說到養雞,他們的活力有如年輕人,提水、補飼料、撿雞蛋,樣樣都行。

高雄的「松埔樂齡友雞生產基地」是由一群活潑的中高齡長者飼養。(攝影/郭琇真)
高雄的「松埔樂齡友雞生產基地」是由一群活潑的中高齡長者飼養。(攝影/郭琇真)

松埔的雞舍早期是鹿寮,是用紅磚和鐵皮屋頂建成,夏天室內氣溫很涼爽。一分地的空間裡,養了四百多隻的紅羽蛋雞,在室內,蛋雞可吃飼料、喝水、在巢箱裡下蛋,走出紅磚牆邊設置的矮門,就像走入後院,有草坪可以奔跑、抓蟲、砂浴。

楊環靜表示,歐美發展在家養雞已有十多年。近年美國矽谷科技新貴也吹起養雞風,舊金山灣區還推出「母雞出租」服務,因為養雞不僅療癒身心,人們意識到透過親手飼養與照顧,更能體會母雞是一隻活生生的生命,讓人懂得珍惜手中得來不易的雞蛋。這已是一場生命教育。

在松埔樂齡基地參與養雞工作的郭素琴,兩年前慫恿母親在家養雞。她說,父親離開4年了,總希望媽媽平常生活裡有個伴,母雞可下蛋,還會撒嬌,三餐需有人餵養,這能讓媽媽有些掛心事可做。

在女兒鼓勵下, 91 歲的郭陳麗昭在家養了三隻雞。有時她會跑去巷口的菜市場,買有機大陸妹給雞吃;有一回,家裡的肉燥飯還有剩,她便拿青菜拌一拌,直接餵給雞吃,「我想說雞吃那些飼料,偶爾也要配一下其他菜」,母親一付擔心雞營養不均衡的樣子,惹來女兒們大笑。

對郭陳麗昭來說,最快樂的莫過於蛋雞每天都會生雞蛋,「我很驕傲,因為我給牠們吃很好」,有時蛋太多,她會分享給左右鄰居和親戚,炫耀一下。

91歲的郭陳麗昭(中)在家養了3隻雞,從此吃飯有了牽掛。(攝影/郭琇真)
91歲的郭陳麗昭(中)在家養了3隻雞,從此吃飯有了牽掛。(攝影/郭琇真)

楊環靜說,她讀過一項英國研究報告,讓長者養雞可降低 65% 的憂鬱症,因為雞產下的蛋可以拿來和鄰居、朋友分享,促進人與人間的交流,讓長者和社會保持緊密的互動,更珍貴的是,長者陪雞外出到公園等綠地散步,無形中也會親近大自然。

食二糧下一步:農村蓋雞舍

楊環靜的理念與推廣,讓蛋雞在台灣不僅是傳統雞舍裡的生產者,還可以是寵物,陪伴長者,療癒長者。她認為,農村高齡化問題嚴重,未來若在農村裡蓋雞舍,將會是一個另類的長者關懷據點,而且這據點還有機會促成青年返鄉。

楊環靜解釋,花了三年,松埔樂齡基地目前每天可穩定賣出 240 顆雞蛋( 1 顆雞蛋平均 20 元),這些雞蛋可讓參與雞舍工作的長者,每個月約有兩千元的零用錢。她計算,協助基地運作的年輕人,若再蓋一棟同樣規模的雞舍,一邊自己維護營運,一邊協助長者養雞,兩邊收入相加,有機會一個月收入三萬五千元。

雞能產蛋,還會幫忙拔雜草、吃蟲子,就像幫土壤做馬殺雞。(攝影/郭琇真)
雞能產蛋,還會幫忙拔雜草、吃蟲子,就像幫土壤做馬殺雞。(攝影/郭琇真)

她相信,這種兼具高齡關懷和友善飼養的模式,是有機會在市場生存的。「我希望最終能改變傳統格子籠蛋雞的飼養模式,拯救更多的雞,免於痛苦的環境中生活。」

還未創辦食二糧前,楊環靜曾是美食旅遊作家,撰寫過傳統市場的飲食文化,卻發現越寫越心虛。

「當時的我只在乎雞蛋的口感、蛋黃的顏色,卻不知道一顆雞蛋的背後有隻雞,牠活在一個被剝奪健康的世界裡。」

如今,楊環靜因為看見了母雞的力量,走入與雞共存的世界裡。她卸下那曾經迷戀名牌包、只注重食物口感和美味的自己,她反思、重塑,她說:「我要把真實找回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