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家暴持續 打算離婚
阿忠回想,前年疫情爆發之前,妻子會和朋友出去聚餐,但疫情發生後不敢出門,越看新聞越害怕,「疫情加重她的焦慮,我去外面剪頭髮回來,她說我是病毒,強迫我在家裡戴口罩」。
兩人因防疫觀念而爭吵,妻子出現更嚴重精神與肢體暴力,阿忠去年忍無可忍,求助律師並去醫院驗傷,才進入家暴通報系統,由社福機構提供協助。目前他打算觀察幾個月,希望與妻子和平共處,但若持續發生家暴,打算明年協議離婚。
對於婚姻可能破滅,阿忠感嘆:「經過這20年肢體和言語暴力,我對她的愛心都磨滅掉了,只剩下做為丈夫的責任心。」
訪問尾聲,阿忠喃喃念出《新約聖經》腓立比書的經文:「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他說自己長期求助教會牧師,透過禱告及抄寫經文來勸慰自己。
「男生受到這種事情,包括吐痰在你臉上、逼你下跪認罪懺悔,有時候我不能釋懷,只能想這是上帝給我的任務。你看,耶穌釘在十字架都那麼苦了,你這個算什麼……」,他無奈地說。
男性受害通報增五成 社區仍有「黑數」
今年初,形象陽光開朗的YouTuber「台南Josh」拍片分享遭到妻子家暴經歷,包括言語攻擊與精神控制,引發網友熱議。事實上,去年全國逾11萬的家暴受害者中,超過三分之一為男性,佔比持續增加,顯示更多受害男性進入通報系統獲得幫助。
然而,「台南Josh」是極少數願公開發聲的男性,熟悉家暴議題的NGO組織與律師指出,仍有許多受害男性怕丟臉而不願通報,長期隱忍成為「家暴黑數」,呼籲政府加強宣導,讓更多男性勇於出面求助。
高齡男性受害 失智引發
衛福部統計,2021年全國家暴事件男性被害人數達42274人,佔比達到35.7%,相比2017年男性被害人數僅27995人,佔比僅29.3%,顯示被害人數在5年間增加51%,佔比也增加6.4個百分點。
聚焦最常見的「親密關係暴力」(含婚姻、離婚及同居),2021年男性受害人數為11592人,在該類型佔比為21.7%,相較2017年的16%,大幅上升5.7個百分點。
根據截稿前取得的官方數據,今年上半年家暴男性受害人數達23457人,較2021年同期增加8%,顯示通報持續增加。
男性通報為何增加?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儀玲指出,以北市為例,民眾樂於接受新觀念、男性更願意通報,因此在「親密關係家暴」通報中,去年男性被害人比例達28%高於全國,「這是一個好事」。社會局也委託NGO開設「城男舊事心驛站」讓男性參與活動,訴說不為人知心事。
王儀玲說,近年處理不少老夫老妻之間的「高齡親密關係暴力」,其中一名70歲老翁被妻子毆打與抓傷,嚇到不敢回家,晚上寧願花200元睡在三溫暖。後來社工介入得知,施暴的老太太一直無端懷疑丈夫外遇,協助她做精神鑑定,才發現已有失智症狀。
她分析:「對另一半控制慾非常強,可能是失智前兆,類似精神疾病如妄想,對一個現象深信不疑。如果沒有治療,只用勸導無法緩解。」
她強調,對於高齡家暴案件,北市要求社工為長者做簡易的失智評估,讓其子女了解父母的精神問題,及早治療避免家暴惡化。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高級社工師許潓鵑則說,2019年該市男性家暴被害人比例22.8%,去年增至27.1%。她分析女性加害人多屬「權控型」或「恐怖情人型」,要求掌控生活大小事,「太太精神暴力越來越嚴重或合併肢體暴力,以前打巴掌,現在拿東西砸,男性受害人知道自己必須求助」。
近年常見「互為相對人」
在親密關係家暴中,近年常見「互為相對人」案件,即伴侶雙方皆有施暴行為,既是受害人也是「相對人」(加害人)。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社工督導陳玥君指出,「互為相對人」在夫妻間較常見,例如妻子有被害妄想症,精神失控時瘋狂砸東西,丈夫長期忍受,最後克制不住情緒毆打妻子,雙方都深受家暴之苦。
「女性容易求助,但男性有較多社會價值包袱,所以選擇隱忍。」 陳玥君舉例,有一名對妻子施暴的男性,起初因遭到通報而接受社工輔導,社工在談話中,發現他受到妻子長期精神虐待,因此鼓勵申請保護令;社工苦心勸導整整2年,這名男性才以被害人身分申請保護令。
彰化縣社會處保護服務科代理科長陳淑芬表示,過往男性被伴侶毆打,覺得向外求助「沒有面子」,近年縣府提供家暴相對人服務,透過社工與男性會談並告知家暴法規,男性更願意通報或申請保護令,因此「互為相對人」案件確實增加。
男警隱忍 精神暴力受創深
台中「盛惠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楊惠雯分析經手案件,發現男性家暴受害人高達8成遭受精神暴力與情緒勒索,但許多人從未通報,直到與妻子離婚打官司時才吐露心聲,屬於家暴「黑數」,呼籲政府加強宣導。
楊惠雯舉例說,一名男性被害者本身是警察,瞭解如何申請保護令,但他害怕讓外人得知家暴,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因此10幾年來從未申請,直到最後忍無可忍才找上律師,向法院訴請離婚。
她強調,男性遭受精神暴力的創傷難以癒合,「妻子罵他沒路用、長得醜很丟臉,每一句話都傷害男性自尊,這個傷害比打人更深。言語攻擊是一把利刃,傷害不會好,一輩子陰影都在」。
責任通報、專線助男性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科長陳怡如分析,精神暴力有一類是「騷擾」,包括言語嘲弄或不讓伴侶好好睡覺等令人不堪其擾的行為,統計顯示有增加趨勢,2019年佔比約12%,2021年增至20%,「這可能是男性受暴會遇到的狀況」。
如何幫助男性求助?陳怡如表示,精神家暴的被害男性常是「溫水煮青蛙」,沒有意識自己遭到家暴,因此家暴觀念的宣導非常重要,要讓民眾了解何謂家暴,才不會受暴而不自覺,「暴力不再只是肢體,還有精神、騷擾、經濟控制都是暴力型態」。
除了加強宣導,她強調台灣有完善「責任通報」機制,包括警察、醫院或社工,若發現男性受害應立刻通報,且衛福部也設立「男性關懷專線」,提供男性訴苦管道,提供法律諮詢,協助解決家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