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病毒

疫情加劇的親密家暴、男性與虐老傷痕

今年9月,立委高嘉瑜遭前男友施暴案一審宣判,將林秉樞判處2年10月有期徒刑,高將提上訴,案件再掀波瀾。

其實,這僅是家暴蔓延的黑暗一角:2021年全國家暴通報14.9萬件,較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16%;今年家暴續增,據截稿前衛福部提供數據,上半年通報7.7萬件,較2021年同期增6.8%;被害人6.5萬,較2021年同期增5.7%。

疫情下的家暴,除了婦女受害,男性與虐老通報也增加,68歲男性「阿忠」便控訴:「老婆打我,我不還手,跪地求主拯救。」

台灣每日仍有逾5萬確診,疫情與伴隨而來的「家風暴」彷彿沒有盡頭。記者走遍北中南東7縣市,調查疫情的「隱形病毒」如何悄悄滲透脆弱家庭、引爆精神與肢體暴力並增添救援難度,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帶來比新冠肺炎更深的傷痛。

男性控訴

疫情加劇妻子家暴 他隱忍多年終求助

頂著夏季32度高溫,68歲的阿忠穿著長褲,兩隻手臂戴著深褐色的袖套,來到北部一間社福機構受訪。他在鏡頭前,拉下平時很少脫掉的袖套,露出兩處紅腫的新傷,「這是老婆失控時,拿水管打的。」他的腳上,也有數年前被妻子用腳重踢的舊傷。

幾天前,他才到附近一家醫院驗傷。近兩年新冠疫情蔓延,妻子長期待在家加劇精神疾病,家暴更嚴重,曾將熱水往他臉上潑,或拿擀麵棍從後敲打頸部;篤信基督教的他從不還手,跪地祈禱:「耶穌救我。」

近5年來,全國家暴受害男性通報人數增加51%,疫情更導致家庭出現更多衝突,2021年有超過4.2萬名男性受害,平均一天116人。

隨著防暴意識抬頭,更多男性願意向外求援,阿忠是其中之一;然而,經過20年精神與肢體家暴,他舊傷雖已結痂但新傷未癒,仍在家暴陰影中找尋出口。

妻子情緒不穩 咒罵動手

20多年前,阿忠的妻子開始出現精神症狀,包括憂鬱與焦慮,他先找親友勸導無效,又請妻子就醫,但妻子未積極與醫生諮商治療,狀況日趨嚴重。

近年3名子女結婚離家後,原本控制慾就強的妻子生活頓失重心,情緒更不穩定,晚上用各種方式折磨阿忠,不讓他睡覺,包括踹門、潑水或咒罵「你是討客兄生的雜種」、「這輩子最衰就是嫁給你」。

他白天工作時,妻子若情緒失控,會拿起吹風機,甩動電線插頭攻擊他。阿忠無奈說:「她會把貨架的物品弄得亂七八糟,把我衣服丟掉或剪壞,可能已剪壞30件衣服。她最近威脅,你如果不乖,我刀子拿起來,我們同歸於盡。」

為何不將妻子強制送醫?阿忠坦言「因為我心軟」,現在妻子服藥控制但時好時壞,他原本想申請保護令,在女兒勸說下打消念頭,「女兒希望給媽媽一個機會」。

若家暴持續 打算離婚

阿忠回想,前年疫情爆發之前,妻子會和朋友出去聚餐,但疫情發生後不敢出門,越看新聞越害怕,「疫情加重她的焦慮,我去外面剪頭髮回來,她說我是病毒,強迫我在家裡戴口罩」。

兩人因防疫觀念而爭吵,妻子出現更嚴重精神與肢體暴力,阿忠去年忍無可忍,求助律師並去醫院驗傷,才進入家暴通報系統,由社福機構提供協助。目前他打算觀察幾個月,希望與妻子和平共處,但若持續發生家暴,打算明年協議離婚。

對於婚姻可能破滅,阿忠感嘆:「經過這20年肢體和言語暴力,我對她的愛心都磨滅掉了,只剩下做為丈夫的責任心。」

訪問尾聲,阿忠喃喃念出《新約聖經》腓立比書的經文:「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他說自己長期求助教會牧師,透過禱告及抄寫經文來勸慰自己。

「男生受到這種事情,包括吐痰在你臉上、逼你下跪認罪懺悔,有時候我不能釋懷,只能想這是上帝給我的任務。你看,耶穌釘在十字架都那麼苦了,你這個算什麼……」,他無奈地說。

男性受害通報增五成 社區仍有「黑數」

今年初,形象陽光開朗的YouTuber「台南Josh」拍片分享遭到妻子家暴經歷,包括言語攻擊與精神控制,引發網友熱議。事實上,去年全國逾11萬的家暴受害者中,超過三分之一為男性,佔比持續增加,顯示更多受害男性進入通報系統獲得幫助。

然而,「台南Josh」是極少數願公開發聲的男性,熟悉家暴議題的NGO組織與律師指出,仍有許多受害男性怕丟臉而不願通報,長期隱忍成為「家暴黑數」,呼籲政府加強宣導,讓更多男性勇於出面求助。

高齡男性受害 失智引發

衛福部統計,2021年全國家暴事件男性被害人數達42274人,佔比達到35.7%,相比2017年男性被害人數僅27995人,佔比僅29.3%,顯示被害人數在5年間增加51%,佔比也增加6.4個百分點。

聚焦最常見的「親密關係暴力」(含婚姻、離婚及同居),2021年男性受害人數為11592人,在該類型佔比為21.7%,相較2017年的16%,大幅上升5.7個百分點。

根據截稿前取得的官方數據,今年上半年家暴男性受害人數達23457人,較2021年同期增加8%,顯示通報持續增加。

男性通報為何增加?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儀玲指出,以北市為例,民眾樂於接受新觀念、男性更願意通報,因此在「親密關係家暴」通報中,去年男性被害人比例達28%高於全國,「這是一個好事」。社會局也委託NGO開設「城男舊事心驛站」讓男性參與活動,訴說不為人知心事。

王儀玲說,近年處理不少老夫老妻之間的「高齡親密關係暴力」,其中一名70歲老翁被妻子毆打與抓傷,嚇到不敢回家,晚上寧願花200元睡在三溫暖。後來社工介入得知,施暴的老太太一直無端懷疑丈夫外遇,協助她做精神鑑定,才發現已有失智症狀。

她分析:「對另一半控制慾非常強,可能是失智前兆,類似精神疾病如妄想,對一個現象深信不疑。如果沒有治療,只用勸導無法緩解。」

她強調,對於高齡家暴案件,北市要求社工為長者做簡易的失智評估,讓其子女了解父母的精神問題,及早治療避免家暴惡化。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高級社工師許潓鵑則說,2019年該市男性家暴被害人比例22.8%,去年增至27.1%。她分析女性加害人多屬「權控型」或「恐怖情人型」,要求掌控生活大小事,「太太精神暴力越來越嚴重或合併肢體暴力,以前打巴掌,現在拿東西砸,男性受害人知道自己必須求助」。

近年常見「互為相對人」

在親密關係家暴中,近年常見「互為相對人」案件,即伴侶雙方皆有施暴行為,既是受害人也是「相對人」(加害人)。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社工督導陳玥君指出,「互為相對人」在夫妻間較常見,例如妻子有被害妄想症,精神失控時瘋狂砸東西,丈夫長期忍受,最後克制不住情緒毆打妻子,雙方都深受家暴之苦。

「女性容易求助,但男性有較多社會價值包袱,所以選擇隱忍。」 陳玥君舉例,有一名對妻子施暴的男性,起初因遭到通報而接受社工輔導,社工在談話中,發現他受到妻子長期精神虐待,因此鼓勵申請保護令;社工苦心勸導整整2年,這名男性才以被害人身分申請保護令。

彰化縣社會處保護服務科代理科長陳淑芬表示,過往男性被伴侶毆打,覺得向外求助「沒有面子」,近年縣府提供家暴相對人服務,透過社工與男性會談並告知家暴法規,男性更願意通報或申請保護令,因此「互為相對人」案件確實增加。

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儀玲說,越來越多受害男性願意通報求助。
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儀玲說,越來越多受害男性願意通報求助。

男警隱忍 精神暴力受創深

台中「盛惠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楊惠雯分析經手案件,發現男性家暴受害人高達8成遭受精神暴力與情緒勒索,但許多人從未通報,直到與妻子離婚打官司時才吐露心聲,屬於家暴「黑數」,呼籲政府加強宣導。

楊惠雯舉例說,一名男性被害者本身是警察,瞭解如何申請保護令,但他害怕讓外人得知家暴,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因此10幾年來從未申請,直到最後忍無可忍才找上律師,向法院訴請離婚。

她強調,男性遭受精神暴力的創傷難以癒合,「妻子罵他沒路用、長得醜很丟臉,每一句話都傷害男性自尊,這個傷害比打人更深。言語攻擊是一把利刃,傷害不會好,一輩子陰影都在」。

責任通報、專線助男性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科長陳怡如分析,精神暴力有一類是「騷擾」,包括言語嘲弄或不讓伴侶好好睡覺等令人不堪其擾的行為,統計顯示有增加趨勢,2019年佔比約12%,2021年增至20%,「這可能是男性受暴會遇到的狀況」。

如何幫助男性求助?陳怡如表示,精神家暴的被害男性常是「溫水煮青蛙」,沒有意識自己遭到家暴,因此家暴觀念的宣導非常重要,要讓民眾了解何謂家暴,才不會受暴而不自覺,「暴力不再只是肢體,還有精神、騷擾、經濟控制都是暴力型態」。

除了加強宣導,她強調台灣有完善「責任通報」機制,包括警察、醫院或社工,若發現男性受害應立刻通報,且衛福部也設立「男性關懷專線」,提供男性訴苦管道,提供法律諮詢,協助解決家庭問題。

疫情衝擊經濟致暴力 子女目睹留下陰影

小欣搬出來住的那晚,一歲大兒子「彬彬」安穩睡著了。她說,兒子以前住在舊家半夜會哭鬧,現在睡覺卻微笑,「我覺得很幸福,覺得做了正確選擇」。

她口中的「選擇」是與丈夫離婚。一年多前,新冠疫情開始蔓延,失業的小欣與丈夫因子女教養問題爭吵,丈夫情緒失控,將她推倒在地毆打,她立刻報警並申請保護令,終於在今年結束婚姻關係,扶養兒子獨立生活。

她在NGO機構協助下,上課學習技能並認識其他受害者,當有婦女遭家暴逃出家庭時,她們相互扶持庇護。逐漸走出陰霾的小欣感嘆:「我現在學會愛自己,只有把自己照顧好,孩子才會好。」

丈夫限制行動還施暴

35歲的小欣受訪時說,5年前和丈夫結婚,一同扶養丈夫前段婚姻的女兒「妮妮」。丈夫常情緒不穩,有次喝酒後在家裡亂砸東西,她雖未受傷害,仍在警察與社工勸說下通報家暴。那時兩人僅結婚一年,小欣希望維持婚姻,因此和丈夫一同接受婚姻諮商,過程中兩人關係改善,她也懷了身孕。

只是,隨著新冠疫情爆發,經濟萎縮衝擊家庭收入,小欣的婚姻再次出現危機。

當時,正在請產假的小欣遭到資遣,從事水電的丈夫收入銳減,加上防疫措施讓丈夫變得容易爆怒,兩人爆發爭吵,「疫情很多限制和束縛,大家都很緊繃緊張」。

她說,丈夫擔心染疫,禁止她帶小孩出去吃飯,控制行動自由;丈夫還有被害妄想症,擔心她出外會和別人外遇,因此用「親情勒索」方式不讓她出門。

「彬彬」出生3個月時,兩人因女兒教養問題爭吵。小欣回想當時:「他覺得我侵犯到他作為父親的威嚴,就叫我到房間,直接推我,動手。我爬起來,他就推更用力,一直推到我摔到地上,爬不起來。」她立刻報警、驗傷及申請保護令,透過現代婦女基金會花蓮工作站協助,向法院訴請離婚。

小欣走出家暴陰霾,獨立生活扶養幼子。
小欣走出家暴陰霾,獨立生活扶養幼子。

女兒目睹暴力 對父反感

家暴發生,受傷的不只婦女,還有在場的孩童。小欣說,丈夫的9歲女兒「妮妮」親眼目睹過程,事後曾比手畫腳描述「爸爸把媽媽壓在地上打」。

小欣說:「我覺得已造成她的心理陰影,因為她明顯討厭爸爸。她曾說:我不想要這個爸爸,妳可以帶我一起離開嗎?」

小欣的丈夫對「妮妮」長期嚴厲管教,一生氣就打女兒巴掌,也未正常接送她到學校上課,導致女兒出現說謊、偷東西等偏差行為。在小欣與丈夫離婚後,「妮妮」和小欣分開,轉由其生母扶養,因此小欣現在沒有立場管教「妮妮」,只盼她能早日撫平創傷。

親生兒子「彬彬」年紀尚小但同樣感知家暴。小欣說,以前尚未離婚時,丈夫若大聲講話「彬彬」就會哭泣,也不讓他抱。離婚後,「彬彬」偶爾和父親相聚,由於父親情緒比較穩定,「孩子看到他很開心,也願意給他抱」。

籲受害者勇敢求助

離婚後,小欣經濟一度拮据,靠領取失業補助度日,但現在找到工作,生活逐漸穩定。走過短暫婚姻,她說「不會後悔」,離婚後更懂得愛自己,「雖然現在還是會帶小孩跟前夫碰面,但我是自由的,隨時可以離開」。

她和受害姊妹組成LINE群組,彼此幫忙與療傷,「我們是有相同遭遇的婦女,大家比較願意講出來。我們在外面,不會讓人家知道是家暴婦女」。

政府與社會如何幫助受害人?小欣說,姊妹們因受過傷而缺乏安全感,很多人會隱忍或排斥社工,但她歷經風雨後體悟,受害者應勇敢向外求助,唯有自己願意接受他人幫忙,才能真正解決家暴問題。

親密家暴增一成 衝突升溫、救援挑戰多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內,社工忙進忙出受理案件、評估危險程度並安排庇護,每人每月需處理近40件新案,今年年中甚至單月收件逾50案,儘管中央積極為地方增補員額,社工人力仍吃緊。

這是新冠疫情下的家暴防治現場,案量較往年增加,以親密關係暴力為例,疫情前的2019年高市通報8131件,2021年增至9682件,增加近2成。該中心高級社工師許潓鵑觀察:「疫情期間增加很多爭吵的事,經濟問題、子女線上學習和防疫觀念,夫妻隔離在家7天,本來存在的舊問題更白熱化衝突。」

視野擴大到全國,據衛福部統計,2021年家庭暴力通報達14.9萬件,較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16%;觀察家暴類型,最大宗為親密關係暴力,2021年通報件數破7萬,占整體比重達47%,且件數較2019年增加10%。

疫情如何加劇親密家暴?我們走進案件的「衝突」、「救援」及「庇護」現場,解析家暴原因與社工遭遇的挑戰,探究社會安全網如何強化家暴防治。

衝突:三大導火線觸發暴力

親密關係暴力包括婚姻、離婚或同居關係暴力。專家解讀,近年通報增加是因全民意識提高,勇於向外求助,加上居家防疫導致伴侶相處增加,情緒緊繃下引發衝突,三大導火線是「經濟」、「防疫」及「教養」。

經濟方面,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儀玲指出,許多家庭原本從事「非典型就業」如餐館打零工,三級警戒時餐廳禁止內用甚至倒閉,夫妻頓失收入,承受巨大經濟壓力。

「家暴案件許多是低社經地位,像夜市擺攤、按摩或八大行業,他們不能工作,經濟面受到最大影響。」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社工督導陳玥君指出,外在疫情因素會增加個人與整個家庭的壓力,「衝突一觸即發」。

許潓鵑則發現,有些夫妻因防疫觀念不同引發衝突:「妻子期待先生做好清潔消毒,但是先生達不到,後來中獎確診而爭吵。這些案件,很多人過去曾經通報,因疫情期間更多事情爭吵,所以衝突頻率增加。」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觀察,台灣這兩年家暴通報數據,與全球趨勢同步,在疫情期間有所成長,原因之一是孩童不到學校,在家裡學習線上課程,大人也在家工作,相處時間增加,夫妻常因教養問題爭吵。她分析:「原先關係好的家庭,會因為相處更久而變好,但關係不好的家庭,相處時間越長,衝突越多,呈現兩極化狀況。」

救援:家訪中斷 社工緊繃

疫情衝擊家庭經濟,更影響家暴救援工作。現代婦女基金會花蓮工作站社工督導林秀儒觀察,若家庭衝突發生時,受害者剛好確診在家隔離,求助難度會增加,「她住在小套房要如何報警,不會激怒加害人?」此外,她也發現有些個案被打到受傷,卻因擔心染疫而不願去醫院驗傷,選擇隱忍。

王儀玲則說,三級警戒期間若遇到家暴緊急救援案件,北市社工需全副武裝穿防護衣,安置受暴婦女與兒少,也要幫她們做緊急PCR檢驗,坦言:「疫情使我們執行業務產生層層困難,包括社工和警察。去年還沒打疫苗前,每個社工都在想出勤會不會染疫,壓力很大。」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台南中心組長蔡淑慧,長期輔導目睹家暴的兒少,她指出在疫情期間,許多學校和家庭出於防疫考量,不願讓社工進入訪視孩童,機構自身的團體課程也被迫暫停數月,目睹兒少的權益受到影響。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長期庇護受暴婦女。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長期庇護受暴婦女。

庇護:受害者安置期拉長

善牧台南嬰兒之家安置部主任謝惠真觀察,近兩年經濟環境不佳,受暴婦女出外獨立生活的難度提高,因此入住庇護所時間增長,「疫情下一般人要找工作都不容易,何況她帶著孩子或長期沒有就業,找工作養活自己和孩子很困難,導致在庇護所的準備期拉長」。

善牧寧心園主任尹雅群則說,接受機構庇護的婦女多從事服務餐飲業,正是受到疫情衝擊最大的一群;許多婦女受暴後,因沒有經濟能力,最後選擇回到原本家庭,可能再次遭到丈夫毆打,形成「暴力循環」。

婦女受暴後無力離家生活,69歲的阿惠就是一例。她接受本報訪問時說,丈夫長期控制她的人身自由,時常跟蹤監視,前年底因不滿她出門而動手毆打,造成她手臂與耳朵瘀青。她在社工協助下,前後兩度報警並申請保護令,才讓丈夫的行為收斂。

「我跟社工說,我有恐懼感」,阿惠雖已申請保護令,現仍與丈夫住在一起,常擔心遭到責罵和控制自由。她坦言很想離婚,但考量沒錢打官司,且離婚後要在外面租屋,沒有工作難以維生,因此只能隱忍,與施暴丈夫同住一屋簷,過一天算一天。

設心衛中心強化社安網

對於家暴通報增加,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科長陳怡如分析,自《家庭暴力防治法》通過十幾年來,家暴案件持續增加,主因為民眾通報意識上升,「未通報的黑數慢慢減少」。另外,政府「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一期計畫整合通報窗口,「所以案件有比較大的成長」。

她表示,台灣與國外不同,三級警戒時間較短,不能武斷推論家暴增加與疫情有關;但她不諱言,疫情確實帶來社會環境變動,家庭面對經濟和孩童管教問題,「壓力升高,親屬相處問題難免增加,情緒控制不好就可能發生家暴」。

「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已於去年啟動,陳怡如強調,將在各縣市設立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針對有精神疾病的家暴「相對人」(加害人),提供精神疾病諮詢與輔導,透過服藥使其穩定,避免家暴繼續發生。

高雄市家防中心主任李慧玲表示,社安網近兩年重視跨網絡合作,不僅對受害者提供保護,若家暴相對人有精神疾病或毒癮,會由衛生局及毒品防制局輔導戒癮,「現在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不只看到被害人需求,相對人的社工和其他資源也進來,一起幫助這個家庭。」

去年老人虐待近萬件 「啃老族」施暴增加

「他在家裡摔東西、威脅放火,要求父母把房子賣掉,讓他出國留學。」長期輔導家暴相對人(加害者)的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內,社工督導陳玥君攤開手中案件檔案,描述一名年輕人對父母施暴的行為,憂心指出這類「啃老族」家暴有增加趨勢。

衛福部數據也顯示,2021年全國老人虐待通報逼近一萬件,較疫情前的2019年劇增42%,顯示在高齡社會下,疫情導致許多人失業,家人相處時間增長,加劇老人家暴。

中年失業 跟長輩衝突

在家暴類型中,老人虐待指的是「直系血(姻)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且被害人年齡65歲以上,也就是子女虐待年邁父母或祖父母。近10年來台灣快速高齡化,老人虐待隨之增加,衛福部統計,2012年通報僅3625件,2021年增為9821件,增幅高達171%。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主任李慧玲表示,近年增幅最大的家暴類型是老人虐待,過去占比不滿一成,現增至一成以上。數據顯示,在疫情蔓延的2021年,高市通報1641件老虐案件為全國最多,較疫情前2019年增加55%。

彰化縣社會處保護服務科代理科長陳淑芬則說,2019至2021年間,該縣保護性案件以老人虐待增加56%最高,從355件增至555件,「老人保護案件原本母體少,所以只要稍微增加,增加的百分比會提升很高」。

她觀察發現,「啃年族」多為中年底層粗工,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只能打零工維生或失業在家,產生毒癮或酒癮,「他們會跟長輩要錢,產生衝突」。許多長者較傳統,認為這是家務事,不願讓外人知道,「忍著忍著就過去」。她認為,政府應更努力改善經濟大環境,才能減少這類啃老族家暴。

繭居族翻版 年輕人靠爸養

「近年啃老案件確實增加」,陳玥君表示,台中分事務所每年家暴服務案量600至700案,其中15%至20%是直系血親子女對父母施暴,尤其今年疫情高峰的7至8月,案件突然暴增。

她舉例說,近來接到3件類似的啃老族家暴案,雙親50至60多歲,子女年僅20至30歲,不出外工作還對父母動手,「他們都跟爸媽要錢,爸媽嚇得躲起來」。發生啃老案件的家庭,有些是高收入戶,年輕人在家裡摔東西,威脅要放火,要求父母把房子賣掉,只為了讓他出國留學。

陳玥君說,這些施暴者年輕氣盛,社工接獲案件後介入輔導,卻遭他們言語威脅;「我快窮死餓死了,你趕快把我媽交出來,把她提款卡交出來。」面對這類施暴者,社工會盡速將父母與子女分開,避免衝突升高。

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內,社工督導陳玥君仔細閱讀家暴案件。
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內,社工督導陳玥君仔細閱讀家暴案件。

該事務所總幹事劉素芬分析,過往啃老族多為40歲以上失業者,但現在發現許多年輕人20多歲即成為啃老族,父母不給錢就暴怒動手,「這種狀況跟日本的『繭居族』很類似,未來台灣會越來越多靠爸靠媽的啃老族。」

如何防治老人虐待?陳淑芬強調,中央和地方積極推動「家庭關懷訪視員」(家關員),今年9月後將老人納入服務對象,家關員會訪視社區長者,檢視家庭危機程度是否升高,並將家暴意識灌輸給長者,「希望啃老的現象得到解決」。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科長陳怡如表示,這群社區裡的家關員原先就熟識長者,易於瞭解家庭狀況,「我們希望他成為社工和老人家之間的橋樑,可以進到家裡與老人家建立關係,成為社區的守門人」。

全球家暴增逾25% 一年2億婦女受暴

Covid-19席捲全球攪亂生活,接二連三的封鎖措施雖然對控制病毒傳播至關重要,但也讓許多人身心飽受煎熬,甚至加劇親密暴力衝突發生,世界各地針對女性的家暴案件數量急遽上升,形成疫情下另一陰影(shadow pandemic)。

根據《美國急診醫學雜誌》和聯合國統計,疫情期間全球家庭暴力增加了25%至33%,其中法國和賽普勒斯通報件數攀升30%、阿根廷25%、新加坡33%、巴西50%。

在美國,「全國家暴熱線」(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僅2021年2月就接到超過7.4萬通電話和訊息,為25年來同期最高。英國家暴防治組織Refuge數據顯示,與疫情前相比,2020年當地家暴熱線的求助數量增幅高達200%。

「聯合國婦女署」報告指出,去年全球約有2.45億婦女或15歲以上少女曾遭肢體暴力或性暴力;非洲、亞洲、南美、東歐和巴爾幹半島13國數據顯示,45%女性曾受暴力對待,且伴侶的言語或肢體虐待更頻繁。

研究還發現,Covid-19侵蝕了女性的安全感,對心理和情緒健康都造成重大負面影響。4分之1女性表示在家中感到不安全,主要原因為曾遭受家庭成員傷害或威脅;23%女性說,在疫情期間,家庭衝突和口角發生的頻率激增。

此外,公共場所對許多女性來說也成了危險和暴力的代名詞,性騷擾和其他形式的性暴力在世界各地反覆發生,58%女性認為疫情期間這類情況有所惡化。

亞洲8國數據顯示,2019年10月到2020年9月疫情肆虐期間,與女性遭施暴和尋求協助相關的網路搜尋量顯著上升,包括「身體虐待跡象」、「暴力關係」和「臉部瘀傷」等關鍵詞在馬來西亞增加了47%、在菲律賓增加63%、在尼泊爾增加55%;「家暴專線」等求助關鍵字在幾乎所有國家或地區都有所攀升,其中馬來西亞增加了70%。

「聯合國毒品暨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有8.1萬名女性遭殺害,其中4.7萬人(58%)死於親密伴侶或家庭成員之手,相當於每11分鐘就有一人遇害。

受害者不僅止於異性戀關係中的女性,親密暴力發生在同性伴侶的比率甚至高於異性伴侶。「美國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觀察,疫情的經濟挑戰對同性伴侶的打擊尤其巨大,不少LGBTQ社群成員受僱於教育、餐館、醫院和零售等受影響嚴重的行業,引起暴力的風險更可能伴隨壓力而來。

採訪撰稿:林奐成、許珮絨
統籌製作:林奐成
影像:葉信菉、林奐成、本報資料照片
影片剪輯:徐喬莉
設計:徐喬莉
製作單位:聯合報新媒體中心、視覺設計中心

2022.10.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