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還結束不了…
我們所知道的俄烏戰爭
俄烏戰局現況
一年來俄烏攻防戰況
戰場上的數據
烏克蘭一度失去的領土 20% |
---|
據信真實數字為數萬 約7031烏克蘭平民死亡 |
---|
難民人數 超過1700萬人 |
---|
烏克蘭軍人 超過10000人死亡 |
---|
俄羅斯軍人 超過25000人死亡 |
---|
破壞使烏克蘭損失 至少1135億美元 |
---|
重建可能需要的費用 超過2000億美元 |
---|
西方國家承諾向烏克蘭提供重建的總額 超過830億美元 |
---|
註:統計至2022年12月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兩軍損失慘重
2022年12月,烏方首次公佈其軍人死亡人數估計為1萬~1萬3000人。同年9月,俄方克里姆林宮罕見公布已有5937名士兵喪生。而美國最高將領估計,俄羅斯和烏克蘭各自應有超過10萬名士兵傷亡,但雙方皆不願在戰時公布最新傷亡數字,以免打擊國內士氣造成影響,除官方公布外,其實際數字無從得到證實。
在俄烏開戰以來逾300多天的日子,雙方軍事設備皆損失相當慘重。尤其是俄羅斯損失如此多的坦克,部分軍事專家認為,一是因為西方國家提供烏克蘭的反坦克武器非常先進,二是由於俄軍戰術運作不利而導致。
烏克蘭平民傷亡
聯合國報告稱已確認7031名平民死亡,至少有1萬1327名平民證實受傷,但這些只是確認的平民傷亡。聯合國官員承認,真實數字無疑要高得許多。
烏克蘭總檢察長辦公室表示,據烏克蘭政府的戰爭兒童門戶網站稱,戰爭導致440名兒童喪生,851名兒童受傷,329名兒童被列為失蹤,1萬2034名兒童已被驅逐到俄羅斯。
戰火下弱勢兒童的處境
12歲喜歡戴粉紅帽子,患有自閉症的女孩坦雅(Tanya),在戰後四個月,從敖德薩孤兒院隨同境內其他1900名同樣處境的院童,乘坐行程800公里的火車,疏散到烏克蘭境內的其他孤兒院。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數據,有家庭照顧的孩童中約有3萬8800名被送回至父母或監護人身邊,烏克蘭政府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正努力試著探望這些兒童,讓他們能夠正常生活。
俄入侵對烏克蘭造成的破壞
房屋、城鎮大規模摧毀
根據基輔經濟學院利用烏克蘭政府部門的資訊進行研究,自去年2月以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砲擊和導彈襲擊已經摧毀了超過13萬座建築物,包含311座橋樑受損或摧毀;18萬8000輛私家車損毀或沒收;超過2萬4783英里的道路受損或毀壞。
研究人員報告說,被破壞、毀壞或沒收的建築物範圍很廣:至少有11萬5000間一般住宅和1萬5000間公寓;2290個教育設施(包括798所幼兒園);1991家商店和27個購物中心;934個衛生保健設施和715個文化設施;行政大樓511棟,油庫28座,民用機場18座,城市建築被破壞程度及數量相當驚人,且數字還在持續增加。
烏克蘭建築受損數字
根據世界銀行、烏克蘭政府和歐盟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截至去年6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造成了廣泛性的破壞,土地需要排雷,道路、學校、公寓和醫院需要修復和重建,直接損失超過970億美元。未來烏克蘭的重建需求估計可能達到3490億美元,約為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6倍。
▲圖為烏克蘭馬里烏波爾城市,左圖:2021年6月21日戰爭前。右圖:2022年3月21日戰後破壞殆盡。
圖:Google Earth、Maxar Technologies
上圖是對烏克蘭戰爭的影響首次進行全面損害評估,而初步的數據將隨著毀損繼續不斷攀高。預估短期內將需要1050億美元來解決緊迫的優先事項,例如重建數千所被損毀的學校和500多家醫院,將是當務之急。
目前世界上最大雷區
除此之外,今年1月烏克蘭總理什米加爾說,俄國在烏克蘭製造了世界最大地雷區,廣達25萬平方公里,是烏國面臨的最危險、最艱難問題,「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雷區,不僅讓民眾通行困難,還對我國主要產業之一的農業造成嚴重破壞」。
這個雷區面積相當於七個台灣大,面積甚至還比朝鮮半島、英國還大,因此清除地雷的費用應該所費不貲。
西方各國的財政援助
戰爭導致去年烏克蘭國內生產毛額比前一年大跌34%,去年6月至今烏國經濟損失達3500億美元,烏國總理什米加爾估計,損失數字到今年會膨脹到7000億美元。他表示必須加強制裁俄國,並持續援助烏國財政。
根據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稱,歐盟承諾向烏克蘭提供最多的財政援助達123億美元,其次是美國103億美元、英國21億美元、加拿大18 億美元和德國11.5億美元。美國以分期付款方式向烏克蘭政府提供85億美元援助;還向烏克蘭和該地區提供了超過15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而西方與歐洲國家,總共承諾向烏克蘭提供超過830億美元的援助。
但基爾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夫·特雷貝施 (Christoph Trebesch) 表示,資金是非常緩慢的給付給烏克蘭,這可能是歐洲各國國內意見分歧的一種跡象,未來值得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