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乙方」
建築師 龔書章

志在教書與社會改造

錢欽青、袁世珮/採訪 袁世珮/撰稿 陳立凱/攝影 圖/龔書章提供

當年,自認「文科文盲」的理科生龔書章,考上所列志願的最後一個,沒想到東海建築引他進入文史、藝術和社會學的世界,再加上幾位典範的影響,他早早確立「理論」與「設計」雙軌進行,並設定好人生這顆球的曲線:教書─開業與教書─教書。

教書是一以貫之的理想,中間去當「乙方」完成業主交託的案子,再回歸校園、並將觸角擴及社會成為策展人,龔書章按部就班,完成他的專業、學術與社會責任。

「做設計不是一個個作品做完而已,每件作品必須是丟出去的球,它要能產生、發酵。」龔書章說:「我用到了我兩塊腦子,一個是念論述理論的腦子、一個是專業設計的腦子。我還滿樂在其中的。」

現任交大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的龔書章,相信建築師不只是服務業主。陳立凱/攝影
現任交大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的龔書章,相信建築師不只是服務業主。陳立凱/攝影
2018「幾米創作20週年原畫展—我的世界都是你」展覽空間設計。圖/龔書章提供
現任交大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的龔書章,相信建築師不只是服務業主。陳立凱/攝影

誤入人文世界的理科生

現任交大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的龔書章,執教27年,期間12年成立「原相」事務所,作品獲「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等大獎,之後專心任教,卻又更密切與社會接觸,成為包括文化博覽會、新竹將軍村等大型活動的策展人。

「我高中是理工男,幾乎只念理科,對於歷史、文學,幾乎是文盲,一竅不通。」龔書章聯考的志願卡填完了國立大學的理工科,最後補上私立大學理工第一志願東海建築,作為重考的最後一道防線。

聯考之神一指,龔書章的落點正好就是志願表上的最後一個,進了東海建築的門,也踏入了一個以建築為基底的人文世界。

「剛開始我非常不習慣,因為東海不是把建築放在理工,而是架構在人文的思考之下,我最好的理工科幾乎無用武之地,反而開始要學美學、人文、歷史、文學,完全是高中放棄掉的所有事情。」龔書章的大學教育幾乎是從零開始。

這裡的老師都告訴學生,思考可以推到超理性或超感性的極端,視野拉大到整個時代和世界,也可以細緻到材料的細節,龔書章花了三年適應,從有「標準答案」的理工思維,轉換到融入自由、開放的東海建築系。

2019龔書章(左一)參觀普立茲克建築獎妹島和世建築師(中)「瀨戶內海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作品《家計畫》」。圖/龔書章提供
現任交大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的龔書章,相信建築師不只是服務業主。陳立凱/攝影

初探理論的奧妙

四年級,年輕教授張樞自哈佛回來任教,師生們整天泡在一起共餐、看圖,讓龔書章體會到「專業是必須日以繼夜地、從頭到尾做的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張樞帶回當時最新的西方思維。

那是80、90年代,台灣解嚴後的社會氣氛動盪而生機盎然。龔書章認為,那種「做了就一定會成」、「擁有話語權」的自信,對東海建築系的學生很重要,不是關起門來搞技術,而是打開門去看外部的世界,當時的西方在社會學、哲學和藝術也正是蓬勃的論述年代,「我才覺得,建築原來可以海納百川。」

「我那時還什麼都不懂,但可以感受到那種力量。」年輕的建築系學生龔書章被賦予力量:「我開始理解建築跟世界很近,建築不是關起門畫圖而已,我們做的事可以反映時代。」

不念歷史的人,因為老師的建議,花了兩個暑假,把文藝復興跟現代主義全部讀通。這件事有決定性的影響,龔書章說:「我覺得我未來要去念建築理論,而不是做建築設計。」

念建築設計或建築理論,會分別導向開業當建築師或做學術的兩條路,現在回想,龔書章說:「我兩件事情都做了,這大概是我大學四年級在我血液裡面打了一個針,讓那件事情發酵,在此後的30年,我就走在那條路上。」

大四還有一個重大的影響,就是前一年東海成立美術系,系主任蔣勳為建築系開一門藝術概論,龔書章按老師的介紹,去看藝術電影、去看三島由紀夫「金閣寺」,「理解了藝術力量的龐大,對我的衝擊力跟興趣還大過建築。」

但也因此生了疑惑,讀那麼多藝術、理論,似乎想法無法落實在圖紙上,龔書章每天都有「撞牆」感。結果老師告訴他:「理論跟你的設計實務要合在一起,大概要在理論跟實務都有10年、20年的經驗之後。你35歲之後再看看有沒有辦法吧,」

龔書章當即下定決心:「那我35歲必須要把理論跟設計變成一件事情。」

2001松山菸廠「總統府廣場競圖展覽」。圖/龔書章提供
2011-2013尼泊爾聯新期望醫療中心義築計畫(交大義築實驗室龔書章&簡志明)。圖/龔書章提供

設計與理論雙線進行

1986到馬祖當兵帶的兩本書《空間。時間與建築》與《現代建築史》。圖/龔書章提供
1986到馬祖當兵帶的兩本書《空間。時間與建築》與《現代建築史》。圖/龔書章提供

龔書章決定出國要讀建築歷史跟理論,所以到馬祖當兵的那兩年,就帶了兩本磚頭似的建築書,在晚上熄了燈的碉堡坑道裡,伴著同袍們的打呼聲,挑小燈夜讀「現代建築史」與「時間。空間建築」。

在無可作為的空白兩年,這兩本書是龔書章唯一要做的事,後來他回台任教,主要教授建築歷史,當年那兩本書正是重要養分,儘管看到第三次才懂。

不過,明明龔書章做了決定,結果老師張樞不同意有設計優秀能力的學生去念理論、龔爸爸也持保留態度,他為了介紹信和學費考量,申請了哈佛讀建築設計學位,「可是我在進哈佛的第一天,就決定我要申請第二個學位,就是歷史跟理論。」

龔書章除了修第一學位的設計課之外,也預先修了許多第二學位的歷史跟理論課,所以在一年半拿到第一個碩士後,很快就拿到第二個學位,兩年半拿到兩個學位,設計與理論雙修到手。

2003宜蘭「凱旋社區公園暨新福宮廣場」獲2003年遠東建築獎及2004年台灣建築獎。圖/龔書章提供
屏東國立屏北高中獲2006台灣建築獎及2007遠東建築獎。圖/龔書章提供,潘瑞琮攝影
屏東國立屏北高中獲2006台灣建築獎及2007遠東建築獎。圖/龔書章提供,潘瑞琮攝影

人生的導師

龔書章的生涯決定,受到幾位人生導師的影響。

第一位是東海建築系創系系主任漢寶德。龔書章入學時,漢寶德已經出去開業,但為這個系奠定的人文傳統,仍影響了眾多學子。

「他有三階段的貢獻,社會的、學術的跟專業的。」龔書章說,漢寶德教書時連他校生都來上課,開業時是所有人才都想擠進他的「漢光」事務所,之後轉去擔任科博館館長、並創了台南藝術學院;開辦建築人文雜誌「境與象」,編輯都是現今菁英,如夏鑄九、姚仁祿、姚仁喜、黃永洪、登琨艷、阮慶岳等。

龔書章指出,漢寶德開業時期,對於台灣本土建築的研究與再現,顯現在南園、做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上;他以「也行」筆名與社會大眾溝通美學。「他從學術變成建築專業、又回來變成社會的這種平台。」龔書章說:「他對我的影響很大,建築師不只是建構在服務業主上,他對社會是有貢獻的。」

第二位是龔書章在哈佛的教授庫哈斯(Rem Koolhaas)。庫哈斯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時代性看建築,創一家做建築設計實驗的OMA,再創一間做設計思考論述的公司AMO,也是實務與理論並進。

龔書章原本很自豪是畫設計圖的快手,但在庫哈斯處遭遇挫折,一學期只與教授談了3次共45分鐘,總是獲得「interesting、keep going」的評語,潛台詞就是「無趣」。龔書章說:「我的衝擊非常大,我畫了滿桌的圖,竟然提不起老師跟我談的興趣,突然覺得我很像工具人。」

如此更堅定龔書章學理論的念頭,在修第二學位時,乾脆和庫哈斯的書對話,把他的《癲狂的紐約》(Delirious New York)反覆讀通,甚至在學成返台後,還發表長達5萬字的長文寫這本書。「一直到現在,他對我做設計的影響還在。」龔書章說:「他是理論家、是社會觀察家,也是建築師、老師。」

第三位Rafael Moneo是當時哈佛的系主任,得過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開的卻是建築評論課。他能完整介紹理論,帶有主觀觀點、又能客觀進入創作者理念,這又加深了龔書章走理論的決心。

這三人,再加上蔣勳跟張樞兩位老師,不見得都直接認識龔書章。「但這幾個人都決定性的影響。」龔書章說:「所以當時我就決定,35歲一定要考上建築師、一定要是學校的老師、一定要寫評論。」

龔書章的生涯決定,受到幾位人生導師的影響。陳立凱/攝影

堅定向著目標前進

龔書章32歲回國,先在曾贊助他哈佛學費的建築師蘇喻哲事務所工作,同時到東海任教,並開始寫評論,3年後一舉考上建築師。

1993年迄今,龔書章教了27年的書,原本母校要他教設計,但他覺得,在哈佛的第一個學位總共也只多做三個設計,還是第二個位影響更大、他也更用功,所以他要教理論。

龔書章直到1997年才開始教設計課,因為他開業了,又開始做設計,35歲的他驗證了25歲時老師說的話:「理論跟設計要十年以上才能合在一起。」

但龔書章總是超前部署:「我在35歲時,已經決定50歲就要換跑道,要回到學校去。」這樣一來,執業期只有15年,必須好好把握,所以他決定了幾件大事:做案子之外,每年要參加競圖、每年要做展覽。

龔書章認為,競圖是表述個人理念的機會,業主給的案子都有本身的任務,建築師不能把個人意念強加給業主,只有競圖是全然由建築師去解題,「持續做競圖,是自我論述、自我練習的重要任務。」

雖然龔書章笑說,競圖常常拿第二,「但我輸掉的所有的競圖,我到現在都可以一個個講出重點,因為那就是我的自我論述過程。」其中一次拿到第二的競圖,被他送到iF參賽,獲「Too Good to be True」(好到無法蓋)獎。

每年做展覽也是為了自我論述。龔書章說:「我們是建築進來策展,所以再把論述變成空間,如何把心裡的論述跟設計的空間放在一起,這是我做展覽最核心的想法。」那幾年,他做了埃及大展、拿破崙大展、安徒生童話展等,每役必與。

而龔書章在建築業務上並不懈怠,2007年獲「傑出建築師獎」,屏北高中獲台灣建築獎首獎、新港藝術高中則是第一個將跑道蓋在半空中,獲得該年度的台灣建築獎。後者也是他最後一個案子。

屏東國立屏北高中獲2006台灣建築獎及2007遠東建築獎。圖/龔書章提供,潘瑞琮攝影
2008嘉義新港藝術高中獲2008台灣建築獎。圖/龔書章提供,湯馬克Marc Gerritsen攝影
2008嘉義新港藝術高中獲2008台灣建築獎。圖/龔書章提供,湯馬克Marc Gerritsen攝影
嘉義新港藝術高中獲2008台灣建築獎。圖/龔書章提供,范姜牧之攝影

以「非乙方」角色改變社會

「很多人以為我2009年(結束事務所)是臨時決定,其實是早就決定了。」龔書章為此,他在執業期間教學不輟,保持資格,才得以從建築師無縫接軌回到學校去專任。

也同樣是預作打算,龔書章2006年開始做了很多房地產的接待中心,外界很疑惑,怎麼做了那麼多很棒的公共建築之後,跑去做三個月就要拆掉的接待中心?

龔書章的盤算是:一個建築物的合約要五年,如果2006年接案,2012年才能完成,但既然想把公司收起來,就要停下建築合約,接室內跟臨時建築的合約。

最後,還比他預期的50歲提早了兩年,原因是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許多案子暫時喊卡,隔年年初法鼓山聖嚴法師過世,原本的一個案子也要先擱置,龔書章順勢而為,一個晚上就決定,提早結束事務所。當時員工24人,是公司規模最大的時候。

回歸單純的教職,收入與執業自是不能相比。龔書章笑說,因公文流程的關係,三個月後才有第一筆薪水入帳,他以為這只是一個月的數字,打電話給人事單位詢問,這才得知,這個數字是三個月的薪水,「原來當專任教師一個月的薪水,只是我公司的一個年輕專案經理人的薪水。」

認了,因為當初沒問薪酬就決定接教職,就表示薪水這件對他來說不那麼重要,「教書更重要的事是完成我的社會任務。當我回到學校教書,扮演一個非乙方的角色,影響力會更大。」

龔書章幫兩廳院、北美館、中研院、文化部、各地方政府文化局工作,他發現:「當我不是乙方,我會跟甲方共同料理出一個很好的論述,我也知道未來的設計師或建築師可以用上什麼力,我會幫忙做好準備,然後邀請最棒的建築師來做。」

「也因為我離開了乙方的建築師角色,很多公部門或私人企業提出很多合作。我達到的任務,比那時候每次都輸競圖、變成第二名還要直接。」龔書章也還是在設計,只是這設計不是畫一條線、一道牆,而是思考空間怎麼改變,例如花了一整年打開仁愛路上的空總。

新竹的「將軍村」就是龔書章覺得有意思的案子之一。上百戶的眷村拆除後剩下15棟,新竹市長想做成園區,龔書章卻認為台灣太多商業園區或文創園區了,提出替代方案「圖書館聚落」,15棟、每棟只有20坪的「From Genearals to General」(從將軍到常民日常)的生活圖書館,分類有修復學、發酵學、探索學等等,15個館就有15位館長、15種概念,像是生活的百科全書,目前正進行第二期企畫。

龔書章幫台電做了「DS1」計畫,DS是「配電所」,改造後也多了「design」(設計)和「sustainability」(永續)之意,變成一個熱門的互動教育體驗。台電打算作成次品牌,未來還有DS2、DS3。

80、90年代的熱血青年又找回那種「改變社會」的感覺,龔書章說:「現在幾乎我每想一件事情,都能改變了。我還會自己出案子,自己想要跟哪個機構談。」例如他就想找中油董事長談談,看能不能替遍布全台的加油站改頭換面。

新竹市將軍村圖書館(龔書章+曾泊銘)。圖/龔書章提供
2001松山菸廠「總統府廣場競圖展覽」。圖/龔書章提供
2019台南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龔書章+九典張清華)。圖/龔書章提供,揅空間工作室攝影
2003宜蘭「凱旋社區公園暨新福宮廣場」獲2003年遠東建築獎及2004年台灣建築獎。圖/龔書章提供

薪火相傳

龔書章現在也忙著「推人出去」。這和個人經驗有關。

當年,在等待美國學校通知的龔書章,才到建築師蘇喻哲的事務所打工3個月,蘇喻哲就主動提議提供獎學金,解決了他在哈佛第一個學位的學費問題。

龔書章開業後,也關注各校的「孤鳥」,都是一些個人色彩強烈、可能跟老師不合的那種年輕人,雖然管理上很難套用一般的公司制度,但這些人常有獨特的想法。

現在,龔書章的電腦裡存有上百筆年輕創作者、設計師的名單,一發現人才就紀錄下來,一方面是自己擔任策展人的工作所需,一方面也是替新一代打造舞台,「現在的年輕人需要被推到更前面去,我最大任務就是在盤點所有我覺得值得把他踢出來的人。」

龔書章努力為年輕人打造舞台。陳立凱/攝影
2019新竹市將軍村圖書館開幕,龔書章(後排右一)與時任文化部長的鄭麗君(右四)及新竹市長林智堅(右三)與將軍們。圖/龔書章提供
龔書章努力為年輕人打造舞台。陳立凱/攝影

有決心的人

「我要做,就一定要做的到。什麼時候我可以做什麼,到了就轉換過去。」把決定、變動、轉換比喻為一個球,龔書章形容:「我的球都會丟的比較遠一點,用十年來丟一個球,讓那個時間點有機會達成。」

如今,社會的、學術評論的、設計的,這三件事是龔書章生活的全部,雖然忙,但興趣、生活跟工作是同一件事情。

有捨有得,龔書章掌握了更多主動權,雖然當建築師可以有自我創作,但他認為,在前面的十幾年已經做過了,可以轉換了,甚至因為轉換角色,有其他的事出現,例如他帶著一群台灣建築人去尼泊爾蓋醫療站、或到台南蓋早療融合教育中心,都是義務性質。

「不再是以前那種甲、乙方合約,這樣就是比較自由,人的自由很重要。」他說:「我現在評估要做的事情就是,只要能改變的,我就會做。」

接下來,龔書章的大計是將學術理論整理後出版,「我覺得,留下建築作品跟留下幾本書,應該是我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明年陪太太去美國,太太教書,他樂當書僮。

龔書章從當年誤闖建築系的理工男,確定建築理論的人文路線,到後來完成實務與理論的結合,並實踐社會理念,他能自豪說一聲:「非常滿意我的人生,現在的狀況是我覺得最理想的生活。」

對龔書章來說,興趣、生活跟工作是同一件事情。陳立凱/攝影
2011-2013尼泊爾聯新期望醫療中心義築計畫(交大義築實驗室龔書章&簡志明)。圖/龔書章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