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不了的誘惑 脆弱少年怎變詐騙車手?
挺而走險犯案的青春期少年逐年增,其中,涉詐欺的12歲至未滿18歲少年,占整體少年嫌犯比重更突破2成,他們多數擁有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家庭背景,就像看著一面破碎的鏡子,在建立自我價值觀的過程,破碎而坎坷,想看清自己的全貌,一面面拼起完整的自己,然而在輔導資源大多無法及時關懷的情況下,接不住的脆弱少年該走向何處?
根據警政署刑事警察局資料顯示,近五年,少年(12歲以上未滿18歲)每10萬人口的犯罪率,從2019年的705.45,到2023年上升至919.54,幅度陡升逾30%。
而在新冠疫情高峰期時,少年犯罪雖增長放緩,但詐欺嫌疑犯占整體比重則持續上升,至去年為止突破2019年高點達兩成,表示疫情間詐騙集團仍能順應時局不斷推陳出新。
據司法院資料顯示,少年因詐欺而交保護處分的人數,增長的同時也逐漸往低年齡層流動,校園裡的同儕的影響,拉幫結派與物慾的比較,更讓少年對於詐騙看似低風險卻能高回報的誘惑趨之若鶩,少子化的台灣,逐漸增長的涉案少年,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重啟人生。

詐騙為何找上 老人?
在高齡化社會裡,詐騙對象早已悄悄轉移焦點。從假檢警、假客服,到理財話術與熟人親信,長輩成了最容易被盯上的「目標」。但他們真的只是因為年紀大、反應慢,所以好騙嗎?其實更根本的,是我們長期忽略的心理孤立、資訊落差,以及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的斷層。
許多長輩在退休後失去了社交連結,生活圈縮小、情感需求無人承接,而詐騙集團正是鑽進這些空隙,以關心包裝陷阱、用陪伴換取信任。更令人警醒的是,詐騙不一定來自陌生人,身邊熟人或家族內部,也可能成為財務掠奪的來源。當我們還停留在「多提醒就好」的觀念時,詐騙卻早已進化為更複雜的心理與制度問題。
因此,防詐不只是教長輩不要亂接電話,更是全家人、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完整的支持系統:包括長輩的心理健康、法律保障、金融機構的防詐敏感度,還有社區與家庭的關係修復與陪伴機制。
詐騙事件的背後,暴露的從來不只是個人判斷的錯誤,而是整體社會對高齡者處境的遲鈍與忽視。太晚理解長輩的信任其實是孤單的求救訊號,太少看見他們對熟悉感的依賴竟也成了風險來源,更習慣用「提醒」代替實質陪伴,用「責怪」掩蓋制度與照顧的缺口。真正的防詐,不只是資訊傳遞或技術防堵,而是重新建構一個讓高齡者活得有尊嚴、有人陪、有選擇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