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任崩塌的時代 全民攜手拆「詐」彈

2025年,台灣詐騙問題已非單純治安事件,而是跨越金融、社群、電信與心理防線的全面性國安危機,騙術不只升級,更懂得掌控情緒、操弄信任。


由內政部警政署設立的「打詐儀表板」網站統計,光是2025年1至5月,全台已受理超過7萬件詐騙案件,累積財損高達近390億。其中,以「假投資」、「假交友詐財」、「假檢警」等類型最為猖獗,單是假投資就造成逾222億元損失,令人怵目驚心。


儘管政府導入AI預警、建置165儀表板,民間也加入「打詐國家隊」,但面對詐騙集團系統化、科技化、情緒操控日益成熟,現有防詐體系,如何從偏向事後應變,進化成預防於未然。


在這個什麼都太快的時代,詐騙不只是單純犯罪數字,更映照出潛藏其中的社會壓力、人際孤立與資訊失衡。

抵不了的誘惑 脆弱少年怎變詐騙車手?

挺而走險犯案的青春期少年逐年增,其中,涉詐欺的12歲至未滿18歲少年,占整體少年嫌犯比重更突破2成,他們多數擁有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家庭背景,就像看著一面破碎的鏡子,在建立自我價值觀的過程,破碎而坎坷,想看清自己的全貌,一面面拼起完整的自己,然而在輔導資源大多無法及時關懷的情況下,接不住的脆弱少年該走向何處?

根據警政署刑事警察局資料顯示,近五年,少年(12歲以上未滿18歲)每10萬人口的犯罪率,從2019年的705.45,到2023年上升至919.54,幅度陡升逾30%。

而在新冠疫情高峰期時,少年犯罪雖增長放緩,但詐欺嫌疑犯占整體比重則持續上升,至去年為止突破2019年高點達兩成,表示疫情間詐騙集團仍能順應時局不斷推陳出新。

據司法院資料顯示,少年因詐欺而交保護處分的人數,增長的同時也逐漸往低年齡層流動,校園裡的同儕的影響,拉幫結派與物慾的比較,更讓少年對於詐騙看似低風險卻能高回報的誘惑趨之若鶩,少子化的台灣,逐漸增長的涉案少年,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重啟人生。

詐騙為何找上老人?

在高齡化社會裡,詐騙對象早已悄悄轉移焦點。從假檢警、假客服,到理財話術與熟人親信,長輩成了最容易被盯上的「目標」。但他們真的只是因為年紀大、反應慢,所以好騙嗎?其實更根本的,是我們長期忽略的心理孤立、資訊落差,以及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的斷層。

許多長輩在退休後失去了社交連結,生活圈縮小、情感需求無人承接,而詐騙集團正是鑽進這些空隙,以關心包裝陷阱、用陪伴換取信任。更令人警醒的是,詐騙不一定來自陌生人,身邊熟人或家族內部,也可能成為財務掠奪的來源。當我們還停留在「多提醒就好」的觀念時,詐騙卻早已進化為更複雜的心理與制度問題。

因此,防詐不只是教長輩不要亂接電話,更是全家人、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完整的支持系統:包括長輩的心理健康、法律保障、金融機構的防詐敏感度,還有社區與家庭的關係修復與陪伴機制。

詐騙事件的背後,暴露的從來不只是個人判斷的錯誤,而是整體社會對高齡者處境的遲鈍與忽視。太晚理解長輩的信任其實是孤單的求救訊號,太少看見他們對熟悉感的依賴竟也成了風險來源,更習慣用「提醒」代替實質陪伴,用「責怪」掩蓋制度與照顧的缺口。真正的防詐,不只是資訊傳遞或技術防堵,而是重新建構一個讓高齡者活得有尊嚴、有人陪、有選擇的環境。

詐騙亂象的警訊 看見台灣社會危機

近年來,台灣詐騙情勢嚴峻,手法集團化並帶有黑幫色彩,已成社會一大挑戰。特別是重大求職詐騙案,揭露詐騙集團不只以高薪工作為餌誘騙應徵者,更涉及暴力囚禁、凌虐被害人,導致多起死傷及失蹤事件。這類案件嚴重衝擊民眾對社會安全與政府施政的信心。

一、詐騙案暴力化 社會安全網面臨挑戰

詐騙集團為達不法目的,近年爆出「台版柬埔寨」,採取囚禁被害人的實體控制手段,對社會治安構成嚴峻挑戰,顯示相關單位在高風險通訊監管、防堵人頭帳戶流通,以及金融異常金流偵測等面向,更需要進行強化。

二、社會安全破口 通訊匿名成犯罪溫床

詐騙集團慣於利用難以追蹤的「黑莓卡」和Telegram等通訊工具,甚至頻繁更換網路IP位置。這些工具所具備的高度匿名性,大幅提高了犯罪追溯的難度,導致執法單位難以有效追擊詐騙集團,嚴重阻礙了偵查工作。

三、政府強化應對 才能預防詐騙於未然

面對當前詐騙犯罪的複雜與惡化,政府雖整合金融異常、建立預警通報機制,然而現行多數措施仍偏重事後處理。由於詐騙集團已具備企業化、系統化運作特徵,單一部門的事後補救策略已顯不足。未來急需強化跨部會橫向聯繫與合作,積極推動源頭管理與制度創新,才能有效應對日益變異的詐騙挑戰。

延伸閱讀

面對詐騙進化 建立防詐體質免疫力

近年來台灣詐騙案爆炸性成長,手法也快到讓人反應不及。從老套的電話、釣魚簡訊,到最新的偽基地台發送詐騙訊息、甚至超商取貨拿到根本沒訂的包裹,幾乎每個人都可能遇上。面對詐騙集團越來越有組織、利用科技擴大攻擊面,從個人、企業、到政府,整個社會都需要一起拉高警覺,建立起對抗詐騙的「體質」。

一、詐騙型態升級 從包裹、簡訊到假投資全面滲透

詐騙手法推陳出新,不只過去常見的電話和假網站,現在竟然會利用超商取貨寄出「幽靈包裹」,讓人誤以為是自己買的而付錢;也有詐騙集團自己架設「偽基地台」,直接發送假簡訊,甚至讓你的手機訊號被蓋台。假投資更是現在最猖獗的一種,用「保證獲利」、「穩賺不賠」這些話術,編織出能快速致富的夢想,吸引人投入大把資金。從每天的網購、收發簡訊,到更嚴肅的理財投資,如果對這些手法不夠了解、缺乏警覺,就很容易就掉入陷阱。

二、心防建設是關鍵 不只是技術,更是心理素質的提升

心理師分析,很多受害者並不是笨,而是內心的某些情緒被利用了,像是想被認同、覺得不安,或是怕錯過賺錢機會等等,這些心情一旦被放大,警覺心就會跟著降低。詐騙集團很少一開始就強迫你,他們常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跟你建立關係、贏得信任,可能是扮演朋友、投資老師,或是客服人員,一點一點滲透到生活。所以,防詐的第一步,是要先了解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心軟或衝動。當收到奇怪的訊息、投資邀請或先匯款的要求時,一定要記得按下暫停鍵,「查證、查證、再查證」才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

三、公私協力成基礎 建立全民防詐聯防網絡

面對詐騙就像一個龐大的產業,而且還會跨國犯案,光靠個人再怎麼小心都很難完全擋住。現在很多銀行已經規劃導入AI系統,幫忙擋下可疑的錢;銀行和警方也合作成立「防詐平台」,想辦法更快抓到詐騙的金流。電信公司和政府也在加強偵測那些假的基地台、提升簡訊的安全性。未來,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公私協力,讓社會形成一張真正有韌性的防詐網絡。

延伸閱讀

更多詐騙故事

家庭代工陷阱多!公平會抓包無良業者最新詐騙手法

家庭代工陷阱多!公平會抓包無良業者最新詐騙手法

來電、加LINE核對個資?台水公司急喊:是詐騙勿上當

來電、加LINE核對個資?台水公司急喊:是詐騙勿上當

用「政二代」招牌攬客…佯稱投資吸金近億元 顏大鈞今移審地院收押

用「政二代」招牌攬客…佯稱投資吸金近億元 顏大鈞今移審地院收押

民眾指控旅行社前董座 倒會與吸金逾7億元

民眾指控旅行社前董座 倒會與吸金逾7億元

吹噓報酬高達八成…北市男假代操詐1076萬 一審判3年2月

吹噓報酬高達八成…北市男假代操詐1076萬 一審判3年2月

假縣長詐騙!冒名徐榛蔚拉縣長專屬投資群 花蓮警偵辦

假縣長詐騙!冒名徐榛蔚拉縣長專屬投資群 花蓮警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