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暗、悲傷、死亡
常是人們給動物收容所的標籤
但隨著零撲殺政策上路四年,動保意識抬頭,許多改變正在慢慢發生。
身穿白色上衣,寵溺的看著身旁浪犬,是Claire給我的第一印象。
現任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理事的Claire(中文名:王愛中),曾擔任新北市兩所動物之家的志工,平日跟著9貓1狗生活,都是她從街頭還有收容所陸續收養回來。
除了照顧貓狗,她也十分關注國內外動保趨勢,曾在個人部落格墨汁麻毛很多上分享她參訪加拿大卑斯省防治動物虐待協會( BC SPCA)的心得,看見國外收容所以認養人及動物為本、重視生命教育的經營方式。
談起走入動保領域的契機,收容所動物紀錄片《十二夜》是一切的起點。當時的她剛回到台灣,跟著剛從公務機關退休的爸爸一起進電影院看,兩人都哭了,不敢相信這樣的事情會在台灣發生。她跟爸爸決定要展開行動,她成為動物雜誌編輯,並走進了收容所擔任志工;爸爸則加入動物生命關懷協會,以監督行政機關及立法為目的,保障台灣動物權利,後來更成立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關注動物權立法。
起初,Claire跟多數人一樣,對公立收容所存在負面、悲傷的印象,遲遲不敢踏入,只有跟家人一起在家附近幫街貓做TNR,但做了一陣子後發現,想要理解流浪動物問題,還是得要進到體制裡觀察,因此決定擔任志工,從第一線做起。
Claire到收容所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幫犬隻洗澡。台灣的動物收容所早期多建在郊區,一個籠子通常會有8到10隻狗狗一起待著,隨著入所動物越來越多,收容所也逐漸變的擁擠,如果沒有適當的洗澡清潔,很難吸引民眾認養。
因此Claire每周到收容所第一件事情,就是帶著狗狗出來擦洗身體,過程中也會觀察哪幾隻狗的狀態最近比較適合被認養,可以多帶他們出來散步走走,提升認養的機會。牽著多隻收容所的狗狗到野外奔跑活動,對她來說便是去收容所擔任志工最快樂的時光。
不過這些功夫非常依賴志工的協助,只要當周志工沒有去幫忙,認養數字就有可能會掉下來。
據Claire的觀察,台灣收容所主要還是在人力與資源上的不足,所內負責人常常是派駐的獸醫,光是處理動物結紮問題就忙不過來,很難再兼顧行政與設備增添的需求。
「志工是無敵的資產,只有他們會出錢出力,還願意自掏腰包買東西給動物用。」
Cliare舉例,許多志工會親手幫動物拍攝照片、經營社群帳號,讓更多人看見收容所裡的浪浪,也有的志工對所內的動物如數家珍,只要有人上門想認養,他就會是最好的推銷員,每一隻狗的名字、個性、甚至是過去的狀態都很清楚,能迅速為認養人媒合到合適的毛小孩,為他們找到新家。
高雄壽山收容所志工發揮攝影專才,讓更多人注意到這群浪浪在等家。
許多人都認為零撲殺政策上路匆忙,Claire反而認為政策的實施對推動台灣動保仍有正面影響。她說明過去收容所執行動物撲殺有20年之久,這麼多生命離開,收容所並沒有改善,動物的生死在這裡像是一個循環、沒有人在意。
體制上的改變,像是一個齒輪,終於能推動更多人思考如何改變認養的現況,甚至加入更多創意。Claire形容零撲殺政策「像是關掉一個後門」,至少是改變的開端,讓縣市政府願意正視流浪動物問題。
近年不只高雄市與台中市,許多縣市都計畫要更新既存動物之家設施,甚至是新建場館,期望能扭轉民眾對收容所的印象。Claire肯定縣市政府的作為,認為這至少是一個開始,「當你讓民眾感覺到你很珍惜這些在所內的動物,讓他們在這邊活得有價值,就會影響民眾對動物的態度,會更認真的對待寵物。」
訪談近尾聲,Claire家中唯一一隻的狗狗突然出現在鏡頭前,似乎是想來看看Claire在做什麼。「她是妞妞,是我從收容所認養的狗。」Claire簡單跟我介紹,但我早從她用心經營的Facebook專頁了解她與妞妞相遇的故事。
曾經在胸前有著一顆龐大脂肪瘤的妞妞,在收容所遲遲等不到新家,為了想盡早幫她治療,Claire走上代養之路,帶著妞妞到獸醫院治療,終於成功切除腫瘤,過程培養深厚的感情,讓妞妞就此留下來,加入Claire的大家庭。
「收容所只能有悲情嗎?」Claire在部落格上提問。從不敢踏入收容所,到著手改變收容所印象、寫文章推廣領養概念,Claire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再次給收容所一個機會,撥空走進去看看,「了解這裡需要什麼,缺乏什麼,充滿什麼;大家在努力什麼、我們改變了什麼。」每一個人付出的一點關注與努力,都能促成巨大的改變。
改變,正在發生。
自2017年2月,台灣成為亞洲第二個實施零撲殺政策的國家,但隨之而來的動物超收問題,收容所不得不重新檢視過去政策,並嘗試扭轉收容所印象,讓更多民眾願意踏進這裡,增加認領養的機會。
過去曾被批評所內動物死亡率偏高,高雄市近年致力提升認養率,並有顯著的成果,成為全台少數在實施零撲殺政策後,認養率仍不斷提升的縣市之一。
高雄市動保處長葉坤松分享,過去動物收容所多被視為鄰避設施,在地居民不僅不願意走進收容所了解,更不願意收容所在當地設立。因此,除了提升收容所設施與環境外,他們也舉辦體驗活動或大型音樂活動,吸引民眾到收容所參與。
2021年五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許多公共設施因應三級警戒關閉不開放,公立收容所也不例外,大幅影響各縣市動物認領養數字。高雄市動保處長葉坤松分享,過去以民眾到收容所現場認養為大宗,佔了總體數字約七至八成,疫情來臨,許多認養活動也連帶取消,對收容所當然有很大的影響。
缺少實體接觸與互動,高雄市動保處因此規劃14天認領養活動,提供民眾14天的試養期,讓初到新家的寵物跟飼主有足夠的時間相處與磨合,希望用網路代替馬路,讓市民在家依然可以透過線上諮詢與媒合,找到合適的犬貓領養,也減少衝動認養的機會。
除了降低認養門檻,許多收容所也面臨在養動物老年化現象。北市動保處收容組組長施瑞玲說明,民眾多憂心老年照顧問題,認養意願較低,因此正著手研擬提升認養福利,減少飼主對老年犬貓的醫療負擔。包含與廠商合作,提供醫療劵,鼓勵民眾可以認領養性格穩定且乖巧的成貓成犬,同時也提供免費一年的動物保險補助。
除了改善收容所印象,2018年《動物保護法》增修第23條,鼓勵各縣市提升多元創新性認領養,讓校園犬、工作犬與陪伴犬,成為收容所邊緣犬貓走入人群的新機會。
楊靜宇建議各縣市政府開拓更多收容動物的去向,以推動校園貓犬為例,讓動保教育從小紮根,從書本上的學習延伸到生活上的實踐。
「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活動。」他舉例台灣大學以下的義務教育機構總共有3872處,但截至今年為止,只有262所有飼養校園貓犬,僅佔全體約6.8%。如果校方能加強與縣市收容所合作,將合適、聽話且沒有攻擊性的貓狗送到學校裡,不僅能實踐生命教育,也能舒緩收容所的收容壓力。
「我們將這邊收容所定位為一個公立的動物中途之家,並不是一個長期照顧動物的場所。」
高雄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長李東融表示,所內年老或不易馴化、較不容易被認養的動物,通常都會結合民間的力量來集中照顧,避免所內動物流動停滯,讓真正需要入所的動物可以獲得幫助。
楊靜宇表示,擔任獸醫師32年來,台灣民眾動保觀念已經進步很多,但飼主責任跟動保教育,許多人跟單位都還在努力中。
「因為這並不是僅僅在保護動物,也是在保護人」
「我們必須要建立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今天無論是在街上跑的動物,或是沒有家的浪浪也好,他並不是天生下來,就決定他會在街上活動的。」楊靜宇強調尊重生命的概念應該要從小紮根,「因為這並不是僅僅在保護動物,也是在保護人」,唯有觀念的提升,台灣流浪動物的現狀才會往正面的方向進行。
位在新店山區的小城里,名符其實「小城故事多」,社區充滿喜和樂,這裡不僅是新店區公所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實踐場域,里長郭仁澤更發起「社區流浪貓狗TNR計畫」。乾淨整潔的街道,幾隻貓咪一派悠哉地曬太陽,輕輕一喚就主動靠近,顯然不怕人也親人。
你對流浪貓的印象是什麼?製造噪音、具攻擊性、造成環境髒亂......七年級的新店小城里長郭仁澤因為救治一隻橘貓,努力建立對浪貓友善的社區。嚴重車禍從此後癱及失去一隻腳的橘貓,讓郭仁澤省思該如何善對待流浪動物,同時解決居民的困擾。透過更多人的參與,凝聚愛護動物的氛圍,打造人貓和諧共存、共處。
郭仁澤回憶,2020年冬天,接獲街貓「小黃」發生車禍的消息,趕緊送到新店動物之家緊急搶救,雖然保住性命,卻截肢成了「三腳貓」。「小黃的狀況無法原地放養,還要面對定時翻身、擠尿的長期照護,只能盼求好心人收養。」幾經思考,郭仁澤決定把牠收編成「社區貓」,以社區名義照顧到終老。
在善心愛媽幫忙餵養照顧下,小黃變成人見人愛的胖橘貓,每當坐上推車外出兜風,可愛萌樣迷倒不少路人。郭仁澤藉由這個契機,繼續擴大宣導浪貓議題,首先改善餵食廚餘造成的環境髒亂,公告呼籲:「請用容器裝盛乾糧,並於食用後收拾乾淨。」同時執行絕育(TNR)計畫,里內約90%的貓咪都已經結紮,不再因發情而嚎叫、打架。
陸續啟動的流浪動物友善計畫,改變民眾的負面印象,郭仁澤表示原本聽到的抗議聲:「喜歡就把牠帶回家啊」、「不要在我家附近餵食」、「送到收容所就好啦」,之後漸漸變成支持認同。里民主動通報浪貓的訊息,包括誘捕小貓、PO文認養等,愛媽發揮強大戰力,送養了2、30隻小貓!
為了保障浪貓的生存安全,郭仁澤向新北市動保處申請設置「注意動物出沒告示牌」,減少山區路殺事件發生。身兼小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郭仁澤,除了推動流浪動物動保服務改善環境品質,也致力社區關懷據點服務長輩,「希望未來能讓毛小孩融入互動,發揮『動物輔助治療』功能,彼此陪伴增加幸福感。」
郭仁澤表示,執行流浪貓絕育計畫已經近4年,持續朝友善動物的社區邁進,期盼貓咪結紮被領養,終結流浪生活。
距離樹林火車站不遠的圳福里,鐵路貫穿其間,住宅區人口稠密,繁華的車站商圈卻長期有流浪貓問題。里長蘇益和因不忍見到毒貓狀況,發起動物共榮社區的願景。除了著手宣導關懷流浪動物,還成立全國首座鄰里愛心認養小棧,讓里民就近認養更方便。
當新冠疫情仍在全球發燒,蘇益和忙著協助防疫工作時,於2020年7月接獲里民通報:有一群貓咪在防火巷內中毒身亡。14具貓屍橫躺街頭的畫面,對愛貓人士來說是多麼心痛!不忍再去臆想是否有其他浪貓受害,蘇益和決定投入友善動物環境,以永續共存為目標。「浪愛幸福」的念頭在心中萌芽,這股熱情轉化為行動實踐,期待發揮自身影響力讓更多人關注動保議題。
蘇益和曾養過貓、狗、魚、鳥,真心喜愛所有動物,流浪動物的課題並非無解,以認養代替購買就是解方之一,從中學習尊重生命與關懷。為了消弭里民對浪貓的疑慮、誤解,協請愛媽定點定時乾淨餵食,減少跟鄰居的摩擦。「民眾有權利餵養貓咪,但居民也有權利不受貓咪干擾,我們正視所有人的感受,盡其所能達到平衡。」
里內同步實施街貓結育計畫,減少求偶叫聲、搶地盤打架、過度繁殖等問題,脾氣也會更加溫馴。一步一腳印改善整個環境關係鏈,蘇益和再加強「擴大領養」,與新北市動保處合作,將圳福市民活動中心結合認養服務,設立愛心認養小棧。這也是全國首座鄰里愛心認養小棧,民眾不用再前往動物之家,活動中心隨時開放認養。
蘇益和誓志解決圳福里的人貓衝突問題,搭起里民溝通橋樑,希望扭轉流浪動物的負面印象,並為牠們找到心之所歸。「剛開始我和妻子一起合力誘捕浪貓,家裡先暫時充當『類中途之家』,透過愛爸愛媽們的PO文分享,增加被領養的機會。」他笑說經手30多隻貓的過程酸甜苦辣,後來自行收編了4隻貓,從護貓使者變身貓奴!
2021年4月19日啟用的浪貓認養小棧,其實也經過一番挑戰。蘇益和解說,「活動中心亦為銀髮族俱樂部,要先經過里民長輩這一關,所幸民衆對愛心認養的接受度高,成功申請設立。」認養小棧的待養浪貓都經過動物之家評估,健康狀況良好,蘇益和期許流浪動物不再受苦,每個人都有機會為牠們打開新生命的起點。
透過全國收容系統,我們找出在各收容等待天數前10名的犬貓,只要點擊「我要認養」,就可以了解更多浪浪的資訊,幫他們找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