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個資自保教戰

自己的資安如何自己救?

個資外洩事件頻傳,民眾都很擔心自己恐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人人自危;與其事後擔心,不如事先防範,專家要來告訴你,三招培養良好資安保護習慣,降低個資外洩風險。

提升資安意識 養成三個好習慣

首先,慎選「資料留在什麼地方」,除了必要的銀行服務必須留資料,應避免上網玩心理測驗、小遊戲,以免留下數位足跡或不適當的個資。

其二,民眾應使用二階段或三階段認證。例如多數網路銀行都會啟動二階段認證,除要求民眾輸入帳密,也傳送簡訊至民眾手機或Email進行二階段認證,確保是本人登入。

第三,除帳號、密碼,也在手機、筆電加入臉部或指紋等生物辨識。同時市面上有愈來愈多監測軟體,民眾也能善用科技監測設備、或加強來電辨識,提高警覺。

但就算做了嚴加管理,也難保詐騙集團不找上門。

趨勢科技資深技術顧問簡勝財就說,釣魚詐騙層出不窮,民眾經常會收到訊息,指稱帳號密碼被嘗試登入,建議更改密碼。一般人直接點進訊息附上的網址,帳密馬上外洩,因此切勿點選。目前內政部警政署的165全民防騙網,會在官網上不定期公告詐騙來電的電話號碼、假簡訊及高風險賣場清單,民眾都可上網查詢、求證、檢舉。

培養良好資安保護習慣,要慎選「資料留在什麼地方」。
培養良好資安保護習慣,要慎選「資料留在什麼地方」。

個資外洩 民眾求償不易

去年台灣詐欺案創10年來新高,但在台因個資外洩遭受詐騙,即使報案也難求償。Gogolook觀察暗網、黑市就發現,民眾去警察局備案或提起訴訟時,必須舉證說明資料何時外洩、哪些資料被外洩,「但要清楚舉證是有困難的。」

Gogolook說,尤其許多個資外洩的時間點、與被詐騙時間點不見得是同一時期,「有些資料外洩可能發生在1-2年前,但駭客取得個資後通常會避一下風頭,才把資料放上暗網兜售。」

民眾還得舉證個人資料極具價值,以法律層面看,求償機率不高。

過去就曾發生個資外洩的雄獅旅行社團體訴訟,民眾受詐騙單筆最高金額達84萬9983元,但最終是以和解結案。

消基會感嘆,「個資法」實施超過20年,卻未落實於業界、也未激發法院作出有利被害民眾的判決,讓消費者權益受威脅。但民眾發現資料外洩,仍要向企業或消基會申訴,眾人之力聚沙成塔,應責成企業負損害賠償責任。

採訪撰稿:馬瑞璿
統籌製作:鍾張涵、馬瑞璿、李彥民
影像:林伯東、許正宏、本報系資料照片
設計:薛羽涵、蘇韋豪
監製:應翠梅、董谷音
製作單位:聯合報新聞部

2023.03.27

 

延伸閱讀

台灣已成駭客天堂
台灣已成駭客天堂
查看全文
知名企業集體淪陷
知名企業集體淪陷
查看全文
基礎設施恐成標靶
基礎設施恐成標靶
查看全文
供應鏈資安敲警鐘
供應鏈資安敲警鐘
查看全文
政策失調 立法漏洞
政策失調 立法漏洞
查看全文
借鏡國際資安蛻變
借鏡國際資安蛻變
查看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