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人貨請上車

《 體檢行的正義3.0 》線上活動

林佳龍:發展「民本位」的偏鄉交通服務

圖 / 前交通部長 林佳龍
圖 / 前交通部長 林佳龍

台灣的國土面積不算大,但交通可及性的城鄉差距卻很明顯。偏鄉地區的地理位置、人口結構與生活條件上,與都會區的發展型態有極大的差異;都會區的交通治理思維,無法套用在偏鄉。政府有責任提供偏鄉國人就醫、就學、就業等「基本民行」,因此,讓偏鄉的民眾都能擁有高品質的公共運輸,落實「行的正義」,一直是我致力的方向。

長久以來,政府投注大量資源在高鐵、台鐵、高速公路等城際運輸,而大都會內也有捷運、公車、計程車、公共自行車等多元大眾運具可供選擇,可謂四通八達。然而,在偏遠地區,卻有長者、孩童需要步行一小時才能走到公車站牌,等著搭公車就醫或就學,通勤的時間甚至遠超過搭高鐵往返北高。

在這樣的窘境下,屏東高齡80多歲的旭海阿伯,開著私家車服務當地長者的就醫、代購;然而,像這樣的善心義舉,若一旦向乘客收取費用藉以補貼成本,卻會面臨違法攬客的法規爭議。

● 偏鄉交通服務需要政府的力量

過去我擔任台中市長時,重整公車路網,新闢公車路線加強服務偏遠地區,像是西北端臨海、被稱為「風頭水尾」的大安區,以及偏遠山區的和平區松鶴部落等,長輩的笑容和健康,讓我們欣慰行的正義正在偏鄉實現。

擔任交通部長後,我們注意到偏鄉由於市場規模小,即使有補貼,運輸業者仍普遍缺乏經營的誘因,導致交通服務供給不足。此外,政府分官設職原是期望各司其職,但到了偏鄉卻往往演變成各行其事,各部會資源難以平行整合,導致資源的錯置與浪費。

在這樣鞭長莫及之處,更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性規劃。

因此,政府必須要揚棄官本位,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

我曾到台東縣延平鄉視察交通部推動的「噗噗共乘」計畫,在原鄉部落提供「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服務」,先瞭解切合居民生活的需求後,再由政府推出誘因,鼓勵返鄉青年提供預約式的交通服務,讓在地資源服務在地,銜接公路客運到部落的最後一哩路。

接著,交通部再著手鬆綁法規、整合資源,放寬偏鄉交通服務的經營資格與門檻,輔導民間團體或個人合法,在特定條件下許可白牌車投入偏鄉交通服務。去年底在屏東縣滿州鄉首次推出「幸福巴士2.0」計畫,首度由民間社福團體一粒麥子基金會經營,同步整合衛福部長照服務、教育部學生接送、原民會職業訓練補助、地方政府敬老卡點數,運用科技平台串連資源及服務,結合交通平權「人本」、官民資源「整合」以及法規「鬆綁」等政策創新,出現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不僅改善民眾生活,也創造在地就機會。

● 持續整合資源導入偏鄉交通服務

偏鄉面臨人口老化與流失、隔代教養等問題,要發展地方創生及觀光來改善,必須先健全交通鏈結。但政府無論在體制、預算、人力,都不是全能的;因此,除了造橋鋪路的建設之外,透過體制或法規的調整創造誘因,與社會各界協力,才能將偏鄉的交通服務作根本性的改良,而不偏廢於單一的治理方式,並保有當地的生活型態。

由上而下的管理,在地人難以投入,若能透過滾動式法規調適、跨部會整合,連結民間資源,利用數位匯流和萬物聯網的時代,才能將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串連起來。未來也可善用平台和資料經濟成為創新服務的驅動力,整合錯置的資源,設法活絡在地,發展產業,才能創造新的價值永續發展。

感謝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體檢行的正義」,引領社會各界許多省思,偏鄉的交通平權是重要的課題,盼政府與各界持續關注。(相關文章:移動翻轉偏鄉 中央與地方共商解方

台灣尚是年輕的國家,在治理層面需持續進行民主深化、並創新治理模式。唯有從「官本位」改變為「民本位」,才能改變治理的思維,把每一個人民當主人,也才能服務到每一個人民。把「行的正義」落實在偏遠不便的地區,才是進步政府的表徵。

延伸閱讀

《 體檢行的正義3.0 》專題報導
《 體檢行的正義3.0 》專題報導
查看全文
「下一站,人貨請上車」故事募集
「下一站,人貨請上車」故事募集
查看全文
【影音】接力送菜 不讓偏鄉路程吃垮餐費
【影音】接力送菜 不讓偏鄉路程吃垮餐費
查看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