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打算在2023年、也就是兩年後,開始徵「碳關稅」,要依生產過程的排碳高低、對進口商品開徵關稅,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若未及早因應恐從供應鏈消失。
新北市萬里產業道路旁的金鍛工業廠房裡,不斷傳出「咚、咚」巨大聲響。廠房做的是要銷往歐洲各大車廠的懸吊系統組件。總經理江漢宗拿起一支控制臂說,這支在7、8年前被要求減碳30%,性能還要更好,「我們做到了,但聽說以後會更嚴格,要被收『碳關稅』。」
原本看不見摸不著、排了也沒人知道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統稱),將成為廠商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江漢宗說,大家都說這是產業界的大海嘯,但「感覺海嘯還很遠,政府也沒通知該怎麼做,就先看看吧」。
這位出口供應鏈一環的零組件老闆,說出了兩件事:
第一,為消滅共同敵人二氧化碳,愈來愈多國家開始課徵碳關稅,產業鏈均受到影響。
第二,以出口導向為經濟基底的台灣,政府至今仍未看見,或假裝沒看見正朝台灣襲來的海嘯。
減碳、課關稅,是國際面對氣候危機的重要手段。歐盟2019年宣布「歐洲綠色政綱」,提出2050年達到排碳增減相抵的「碳中和」目標,才能在本世紀末前,把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因此祭出碳關稅,要求供應鏈一齊行動。台灣出口倚賴的美國也有意跟進。
減碳行動不僅攸關地球存續,更是台灣經濟的存亡關鍵。「環保」與「經濟」不再是天平的兩端,現在已打包成同一件事。
「這是國安危機!」國泰金控投資長、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說,台灣經濟命脈是出口貿易,一旦歐盟、美國開始課碳關稅,等於逼國際品牌企業非找綠色代工或供應商不可;台灣若不及早因應,將從供應鏈中消失;反之,「企業永續治理做得好,再活一百年沒問題」。
曾任環保署長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不只出口產業,碳關稅將嚴重衝台灣整體經濟,若不朝減碳轉型,「肯定影響國家興衰」。
環看世界,至少有127國、524個城市宣示「2050碳中和」的氣候願景,但台灣呢?
台灣仍然依賴過時的「溫室氣體管理法」,僅要求2050年排碳量至少減到2005年的一半,簡又新說,更嚴重的問題是,依政府「非核家園」規畫,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兩成,台灣仍有八成靠煤和天然氣發電,電力排碳係數超高,「到時候人家用碳關稅伺候,我們就完了」。
2050碳中和全球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