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來襲
台灣準備好了嗎?

歐盟打算在2023年、也就是兩年後,開始徵「碳關稅」,要依生產過程的排碳高低、對進口商品開徵關稅,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若未及早因應恐從供應鏈消失。

新北市萬里產業道路旁的金鍛工業廠房裡,不斷傳出「咚、咚」巨大聲響。廠房做的是要銷往歐洲各大車廠的懸吊系統組件。總經理江漢宗拿起一支控制臂說,這支在7、8年前被要求減碳30%,性能還要更好,「我們做到了,但聽說以後會更嚴格,要被收『碳關稅』。」

原本看不見摸不著、排了也沒人知道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統稱),將成為廠商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江漢宗說,大家都說這是產業界的大海嘯,但「感覺海嘯還很遠,政府也沒通知該怎麼做,就先看看吧」。

使用綠能鋼材減少碳排放的金鍛工業。記者許正宏/攝影
使用綠能鋼材減少碳排放的金鍛工業。記者許正宏/攝影

這位出口供應鏈一環的零組件老闆,說出了兩件事:

第一,為消滅共同敵人二氧化碳,愈來愈多國家開始課徵碳關稅,產業鏈均受到影響。

第二,以出口導向為經濟基底的台灣,政府至今仍未看見,或假裝沒看見正朝台灣襲來的海嘯。

減碳、課關稅,是國際面對氣候危機的重要手段。歐盟2019年宣布「歐洲綠色政綱」,提出2050年達到排碳增減相抵的「碳中和」目標,才能在本世紀末前,把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因此祭出碳關稅,要求供應鏈一齊行動。台灣出口倚賴的美國也有意跟進。

減碳行動不僅攸關地球存續,更是台灣經濟的存亡關鍵。「環保」與「經濟」不再是天平的兩端,現在已打包成同一件事。

「這是國安危機!」國泰金控投資長、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說,台灣經濟命脈是出口貿易,一旦歐盟、美國開始課碳關稅,等於逼國際品牌企業非找綠色代工或供應商不可;台灣若不及早因應,將從供應鏈中消失;反之,「企業永續治理做得好,再活一百年沒問題」。

曾任環保署長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不只出口產業,碳關稅將嚴重衝台灣整體經濟,若不朝減碳轉型,「肯定影響國家興衰」。

環看世界,至少有127國、524個城市宣示「2050碳中和」的氣候願景,但台灣呢?

台灣仍然依賴過時的「溫室氣體管理法」,僅要求2050年排碳量至少減到2005年的一半,簡又新說,更嚴重的問題是,依政府「非核家園」規畫,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兩成,台灣仍有八成靠煤和天然氣發電,電力排碳係數超高,「到時候人家用碳關稅伺候,我們就完了」。

2050碳中和全球進展

製表/鄭朝陽
製表/鄭朝陽

2035年 台灣用電量增幅上看3成

未來的台灣,不僅火力發電占比居高不下,台電更預估,到2035年,用電量至少成長兩成,上看三成。

台電展望未來用電「新大戶」有電動車、國中小學班班裝冷氣、5G和產業回流、擴廠等。其中,電動車有政策引導增量,公務車、大型公車和一般小客車相繼在2030和2040年須全面電動化。其次是國中小校園將新增15萬台冷氣,增加夏季用電;網路速度更快的5G基礎建設陸續完成,但基地台用電量是4G的9倍;而產業回流、擴廠更將推升用電需求。

未來15年新增用電需求

製表/鄭朝陽
製表/鄭朝陽

碳中和:台灣政府不敢碰的議題

至今,政府仍未對「2050碳中和」氣候願景表態,作法也遠比國際保守,只開始研究「如何達到碳中和」。知情人士指出,政府不敢宣示的原因在於「不確定做不做得到」。

清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葉宗洸表示,台灣政府完全不敢碰觸此議題,正是因為,政府現在力捧的「護國神山」們擴廠下將帶來不斷的用電成長,同時,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和環保團體都認為,政府設定2025年「無核電」的情境,不僅再生能源占比兩成要達標很困難(目前不到6%),藻礁爭議可能讓興建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案「觸礁」,造成燃氣發電五成目標落空;就算三項都能達標,由於台灣是獨立電網,無法向外買潔淨能源,加上未來用電量大增、不穩定的再生能源要高度依賴調度性高的燃氣支援,火力發電占比居高不下,將使零排碳或碳中和目標無法實現。

葉宗洸形容,2050碳中和成為當今政府的死穴,在毫無對策的困境下,當然「能閃則閃」,不會主動碰觸這議題。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也認為,台灣能源轉型迷航,2025年不只是非核家園,恐也是缺電、高碳家園。

延伸閱讀

再不減碳<br>我們都是氣候難民
再不減碳
我們都是氣候難民
查看全文
要達成2050碳中和<br>專家建議這樣做
要達成2050碳中和
專家建議這樣做
查看全文
台企「轉大人」<br>減碳是門好生意
台企「轉大人」
減碳是門好生意
查看全文
採訪/鄭朝陽、梁玉芳、許詩愷、吳姿賢、黃有容、林奐成、賴昭穎
統籌製作/謝汶均
影像/許正宏、鄭超文、鄭朝陽、王燕華、綠色和平組織、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聯合報系資料庫
設計/蘇士堯
製作單位/聯合報新媒體中心、視覺設計中心
監製/羅國俊、何振忠、蕭衡倩
2021.04.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