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場私校 大多數的原因在哪?

檢視退場學校體質,清一色多為私立技職院校,從創校少至10年的新校,多至立足地方逾一甲子的老校皆位衝擊前線。攤開停辦17校校史,不難發現其中14所都以專科學校起家,並於90年代先後升格為大專院校,近年來包括南榮、中州、環球、東方、華夏等校更搭上改名風潮改制為「科技大學」,卻都不敵少子化使得招生亮起紅燈,在學生數驟減之下,財務危機自然浮上檯面。

難敵財務惡化再進專輔

回顧大專院校整併之初,教育部首度在2013年底,鎖定7所私校列入「專案輔導」名單,包括先後傳出積欠教職員薪水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在內,共有5所技職校院及2所一般大學。隨著《退場條例》通過後專輔名單公諸於世,可發現新入列的7校就有5間是以財務狀況顯著惡化為由二度「進榜」。

《退場條例》通過,二度入列之大專院校名單

• 高苑科技大學(現台鋼科技大學):財務狀況顯著惡化、學校積欠教師薪資。

• 大同技術學院:財務狀況顯著惡化、學校積欠教師薪資。

• 中州科技大學:爆發烏干達學生打黑工事件,證明該校財務狀況不佳且辦學不良。

• 和春技術學院: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檢核結果未通過。

• 明道大學:財務狀況顯著惡化。

• 環球科技大學:財務狀況顯著惡化。

▶▶丟失辦學精神 黑歷史難挽回窘境

不過學校體質的惡化恐非一日之寒。學校走入專輔危機,除了校地多位在中南、東部郊區,未取得地利之便造成部分招生衝擊;另一方面,丟失辦學精神也是主因。端看部分私校黑歷史,包括曾為升格科大,大刀闊斧改革、升級學校軟硬體的南榮科技大學,過去一度扭轉學生寒轉率高的窘境,境外生招生也是大有斬獲。不料,2016年卻爆發時任校長夫婦販賣假學歷、護航校內講師升遷等醜聞,自此影響往後新生註冊率。

中州科技大學則是在2022年初爆發血汗學工事件,有烏干達外籍生向教育部陳情,指控校方未依約核發獎學金、提供英語教學,更是讓學生超時工讀引發大眾譁然,因而遭教育部打入專輔。最後,在教學品質每況愈下的雙重衝擊下,校方未見改善期限的終點,便主動報請停辦,為58年立校生涯畫下句點。

財團資金挹注 瀕危私校浴火重生

不少私校直言,被列入專輔名單後等同於遭判死,招生不利所帶來的財務衝擊,形同壓垮辦學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過往也有兩間專輔私校逃過退場命運,財團的資金挹注成為最直接的救命藥,似乎也成當前專輔私校得以轉型成功的「唯一途徑」。

位於台南市的興國管理學院,在接連傳出販賣文憑、詐領教育部補助款醜聞後,在103學年度註冊率一度崩跌僅剩17.43%,全校學生數不僅未達3000人,更是連續兩年新生註冊率皆未達60%,被列入專輔名單之中。後續校方提報相關改善計畫,卻無法提供具體捐資承諾,也未見有效提升師資、教學品質的相關方針,最後遭命部分停招。

同樣面臨「瀕危」命運的還有高苑科技大學,2022年曾因董事會捐資持續跳票,又爆出讓校內外籍生從事與學業無關之勞動,繼中州科技大學後再傳血汗學工情事,首度遭列入專輔名單。隨後又因財務狀況惡化、欠薪且未有改善,同年二度再依《退場條例》續列專輔學校,改善期限更僅有1年。

2015年2月,中信金控捐資入主興國管理學院董事會,再度提交轉型計畫獲准,同年4月改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新學年度復招後,全校系所「瘦身」縮編成3學系,聚焦金融管理領域,更強調畢業銜接就業優勢,至今註冊率年年高於85%,可謂成功「轉骨」。

另一方面,改善期限將屆的高苑科技大學則是「戲劇性」地,在即將被教育部勒令停招的前3天獲得台灣鋼鐵集團資助2.8億元,一掃財務危機陰霾,並更名為台鋼科技大學。校方也縮小學校規模至7個系所,朝「開源、節流、招生」3大辦學方向,更密切與高雄科學園區商議合作,成為《退場條例》上路後首間挺過退場危機的私校。

母校退場,學生老師然後呢?

學校退場了,然後呢?私校接連停招停辦,校內師生首當其衝,不僅學生難以在母校畢業,被迫轉學離開熟悉的校園、家鄉,許多教職員也面臨中年失業危機,一份最新的審計部報告便可看出端倪。

退場安置學生退學率高

《退場條例》明文規定,專輔學校即便難逃停辦命運,仍須保障學生受教權益,不可強迫學生轉學,並視情況協調他校協助開班授課;而若有意轉學者,校方也該協助學生辦理。

排除尚未正式停辦的大漢技術學院、華夏科技大學,10年來15校累計影響近8600位學生(含停辦當年度畢業生),其中有3712名學生接受教育部安置,轉介至他校同性質的科系就讀。

放眼實際情況,撇除今年甫停辦的大同技術學院等4校,教育部統計自107至111學年度停辦的6所私校,安置學生總計1516人,其中休、退學人數共309人,退學率高達16.42%,較一般大專校院退學率7.30%,高出9.12個百分點。其中,學生多以工作或經濟因素休學,同時也凸顯學生在安置轉學後,於新環境適應不良等問題。

▲退場大專院校停辦時在學、安置及後續退學人數。

高教師媒合平台成效低

迎接少子化為高教帶來的衝擊,教育部在2015年攜手資策會,砸千萬設立求職媒合平台「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下簡稱媒合平台)」,提供職缺資訊及技能培訓課程,欲讓老師與業界接軌,助退場教師順利轉換跑道,另一方面也透過私校獎補助,來補助聘任退場學校教師的學校人事經費。

不過,媒合平台近年頻遭外界質疑「成效不彰」。除了退場教師間資訊不對等,並非人人知曉該平台存在、宣傳不到位外,教團也指出,理工與人文領域的教師出路懸殊,若是理工科出身人才可能還有望回歸業界,人文領域的中年學者恐只能當街頭藝人、返鄉種田。

細看審計部追蹤的歷年數據,媒合平台自106年度啟用至今,僅累計1151名教師諮詢媒合,其中不到百人成功轉職,歷年媒合成效未顯著成長,7年來成功媒合率換算下來剩7.8%,不到一成。

私校獎補助更是慘澹,時任教育部長潘文忠就曾透露,從2020年算起共11所學校關門、404位教師失業,扣掉183人退休還有逾200人待業,最後僅6所私校循該方案聘請10位老師。

私校退場教師被迫中年失業危機,資歷大多為中等至資深,除了年齡因素導致求職出現困難,許多因學校位處偏鄉、郊區,不僅工作機會少,更可能為了工作離鄉背井,被迫與心愛家人分開。不少教師也直言,儘管知道有此媒合平台協助轉業,但幾乎無人會抱有希望,彷彿該平台的設立僅是教育部的表面功夫。

▲「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媒合人數及成功媒合率。

雙軌制亂象多 師生命運大不同

《退場條例》的推出,儘管針對辦學不佳的大專院校停辦有了更嚴厲的機制,卻無限制私校以《私校法》停止辦學的權力,「雙軌制」也將師生領向截然不同的命運。其中為人所詬病的,是當中對於退場時程、校產歸屬、教職員慰助金等規範的不同,導致有意停辦的私校恐為保全校產鑽制度漏洞,無意辦學隨時喊卡。

檢視兩者差別,《退場條例》適用於被列入專輔學校,若非專輔的私校則可因辦學「窒礙難行」,經主管機關核定後循《私校法》停辦。細看不同之處,前者有2年改善期限、須解散學校法人,校產得捐贈公立學院或中央、地方政府;後者則無強制規定停辦緩衝年限、重組董事會,校產則無強制充公。

以《退場條例》上路後卻以《私校法》報請停辦的大漢技術學院為例,校方自2024年無預警提出停招停辦計畫後,同年由教育部核定、2025年停辦,為全台大專院校退場浪潮開啟先例。全校師生還未回過神來才發現要自救也僅剩短短1年——學生論文寫不完、能否畢業成未知數;多符合退休資格的教職員不僅少領慰助金,薪水年資也硬生遭砍2年、至少200多萬。

儘管教育部明言,若學校若「自主申請停辦」,須比照《退場條例》發放同等待遇的資遣、退休或離職慰助金,教團卻也舉過往協商經驗指出,校方總用一句「我們就是用《私校法》退場的」不願從較優方案給付教職員,更遑論過往教授為「共體時艱」遭扣減多年的學術研究費,同樣是索討無門。

專題製作/謝亞庭、陳品諭
採訪報導/王燕華、郭韋綺、陳雅玲、劉星君、劉懿萱、戴永華、簡慧珍、陳敬丰、陳品諭、謝亞庭
美術設計/朱怡姿
專題監製/劉姎宜、張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