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年有發警報的颱風


近6年27個颱風警報發布 實際侵台僅12個

統計2020年至2025年9月,警報發布的颱風共有27個,其中實際侵台的颱風有12個,實際放假的颱風也有12個,但「實際侵台的颱風」與「實際放假的颱風」並非完全吻合。

根據統計發現:

●2020年和2021年的有發警報的颱風雖不少,但實際侵台颱風數非常少。

●2022年非常特殊,有3個颱風發警報,但放颱風假縣市為0。

●2023年有6個颱風發警報、實際侵台颱風有4個,是近6年來最多颱風的一年。

侵台≠放假 強度及影響範圍更重要

●2023年侵台颱風數(4個)比2024年多,但累計放假次數(57次)卻少於2024年,這代表了2023年的颱風路徑影響到的縣市較少,或者強度不如2024年。

●2024年侵台颱風數(3個)與累計放假次數(127次),顯示該年颱風影響範圍廣泛且嚴重。

●颱風「未侵台但放假」的特殊情況並不算罕見,2025年的樺加沙、2021年的圓規、2020年的米克拉都因為強風豪雨使部分縣市放假。

由此可知若發布了颱風警報,也不代表颱風侵台。根據中央氣象署的定義,颱風「侵台」包含兩種情況:颱風中心在台灣登陸;颱風中心未登陸,但在台灣近海經過,且陸地有重大災情發生。因此,登陸必定屬於侵台,但侵台不一定需要登陸。

近6年各縣市放颱風假天數


南部與東部縣市影響較大

高雄市、屏東縣、台南市均以15-16天位居前三名,與嘉義縣市、花蓮縣、台東縣(13-14天)共同組成影響最嚴重的區域。進一步分析2020年以來颱風侵台登陸的地點,發現與放颱風假天數前段班的縣市有高度關聯。

統計2020年至2025年9月,實際侵台的颱風有12個,其中僅有7個颱風登陸台灣。進一步分析登陸地點,有5個位於台東、屏東、高雄一帶(太麻里、成功、東河、鵝鑾鼻、小港),其餘兩個則分別在嘉義布袋與宜蘭南澳,顯示台灣近年颱風的主要登陸路徑集中於東南至西南一帶。

颱風假通常依照「是否發布陸上警報」與「風雨強度」決定。由於登陸地點與路徑多經過南台灣,因此高屏地區長期位於颱風警戒核心區,放假機率自然高於北部;東部地區花蓮、台東因為位處西太平洋,地形上是颱風的迎風面、首當其衝,在颱風登陸前後也會有強風豪雨,導致放假天數僅次於南部。

離島地區影響程度不一

●澎湖縣累積天數(12天)較多,影響程度與台灣中南部的縣市接近。

●金門縣和連江縣(9天)的累積天數接近,受颱風影響程度中等。

北部與中部縣市受影響程度較低

●北部: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新竹縣市、桃園市的累積天數多在5-7天,其中桃園市以5天最少,顯示北部地區相對受颱風正面影響的機會較少。

●中部:台中市、彰化縣、苗栗縣、南投縣的累積天數多在7-9天,略多於北部,但整體仍低於南部和東部。

整體來看,2024年是這6年中颱風影響最顯著的一年。在地域上,台灣南部與東部地區是受到颱風影響最為頻繁,累積放假天數最多的區域,而北部和桃園市則相對較少。

專題製作/陳鈺涵
專題監製/劉姎宜、李依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