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曼、陳昭妤、圖/勞力士提供
改變,來自一念之間。四十多年來,勞力士以「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支持著全球默默為環境保育付出的勇士們。這回,我們將目光聚焦台灣,循著「植物獵人」洪信介、「綠蠵龜之父」程一駿、「黑熊媽媽」黃美秀及「海洋生態作家」廖鴻基,從山林探向海域,從他們累積二、三十年的保育經驗中,一窺環境和物種正面臨的威脅。而他們的「一念之間」,又是如何促使他們願意一頭栽入保育之路。
台灣四面環海,高山、丘陵、平原與縱谷地形兼具,橫跨亞熱帶到熱帶,以豐富的植物與動物種類,成為世界上最多樣化島嶼之一。但隨著經濟發展,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也益發拉扯。
近期,苗栗石虎保育事件,引發台灣各界關注,在名人帶領下,呼籲石虎保育的連署人數超過86萬人。但除了石虎,台灣有不少動植物也都面臨著瀕危命運。如代表環境指標的綠蠵龜,棲地幾乎被開發殆盡;金門僅存的水獺,日日仍得承受人類迫害與路殺威脅,更別論本島早已見不到蹤影的雲豹。而隱身在樹叢裡的水社黍、白花蝴蝶蘭等植物,在人為侵害下,也將要於台灣銷聲匿跡。
「很少人會注意動植物的死活,但它們的存活代表著這個環境還適合生命存活,若不想辦法研究適合它們的新棲地,讓它們安心活下去,當物種們滅絕,人類的生存環境遲早也將走向盡頭。」
這不是危言聳聽,但也非世界末日。我們始終相信,一人一件小事情,終能促成大改變。跟著保育專家的腳步,我們其實也有能力盡上一分力,讓台灣黑熊從瀕危動物降為保育類動物,讓絕美鯨豚重現在蔚藍的花東海洋。改變,來自一念之間。而你我的一念之間,就從這裡開始。
勞力士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文/孫曼、陳昭妤、圖/勞力士提供
全球暖化已經不是電視裡面冰山消蝕的遙遠傳說,而是全球人類必須一起面對的現實。地球還能如常轉動多久?勞力士今年開始實行「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計畫,將創立於1976年的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推到鎂光燈下,我們才驚覺此品牌原來已默默守護地球逾40年了。
在1930年代,勞力士的創辦人漢斯 · 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就率先以「極限實測」的方式,讓探險家帶著腕錶深入未知領域、極端環境,測試腕錶的牢靠性與精準度:人類首度登上聖母峰、首次深潛至馬里雅納海溝,都戴著勞力士腕錶同行;整顆地球,彷彿就是勞力士的天然實驗室。
如今,這個實驗室,正面臨億萬年來最大的危機。所謂的「探險」,已經曾從探索發現、逐漸變成保護大自然 。而大自然一旦消失,還有什麼可發現?
為此,勞力士於2019年推出名為「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計劃,取名巧妙點出地球之恆常轉動與勞力士著名的恒動自動上鍊機芯之共同點。此計劃除了強化與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合作,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 也參與品牌大使席薇亞 · 厄爾(Sylvia Earle)的「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保育海洋。而自1976年創辦以來就以表彰拓展世界知識、促進人類福祉及保護自然環境為宗旨的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簡稱RAE),更成為關注焦點。
跨越藩籬
勞力士襄贊推動改變之士
自1976年創立以來,已有超過34,000人申請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並有15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得獎者,因此得以改善人類生活、為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出一分力。透過協助不同的保育計劃,勞力士也間接成功保護中南美洲20個生態系統、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和賴以維生的人類社區作出重要貢獻。也曾協助大獎得主保護25類瀕危物種,包括東北虎、犀鳥、小海馬和世上最大型的魚—鯨鯊。如今的我們或許正站在一個可以扭轉乾坤的臨界點上,勞力士所做的,正是幫助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推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