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裡改變世界
植物獵人洪信介

一念之間·改變地球

文/陳昭妤、攝影/陳立凱

獲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巴西漁業生態學家祖奧 · 坎波斯 · 席爾瓦。圖/勞力士提供

今年,甫獲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巴西漁業生態學家祖奧 · 坎波斯 · 席爾瓦,不畏亞馬遜叢林的艱險環境與當地汙染,堅持在西部湖泊成立保護區,不僅讓瀕危的巨骨舌魚數量大幅回升30倍,近乎滅絕的海牛、巨型水獺、龜種和黑凱門鱷也都重返自然,並讓依賴河流生活的土著得已繼續維持生計,為亞馬遜尋回河口的生態多樣性。

在台灣,也有這麼一位於野生山林中默默守護瀕危生命的勇者。他是有著「植物獵人」之稱的洪信介。

「不要小看一個生命,把它弄死很容易,要專心養活它是很難的。」

洪信介以低溫液態氮保存部分植物器官。攝影/陳立凱
洪信介以低溫液態氮保存部分植物器官。攝影/陳立凱

不忘初衷
傾力護瀕危植物

俐落轉著方向盤,沾著乾涸泥土的鞋子,在油門與煞車間靈活轉換著。眼前的洪信介,正是台灣唯一的「植物獵人」。這輛車,隨他登上台灣各個山區,找回一叢又一叢瀕危植物,提供屏東的植物保種中心復育,也製成標本紀錄供科學家研究,讓許多將永久消失的植物,有了重生並被記得的機會。

洪信介相當珍惜奮力採回的瀕危蝴蝶蘭。攝影/陳立凱
洪信介相當珍惜奮力採回的瀕危蝴蝶蘭。攝影/陳立凱

「我前兩天剛從台南新化那邊採集回來,發現極度瀕危等級的水社黍,等下來拿給你們看!」談起植物,憨直的洪信介難掩興奮。待過索羅門群島、南北越叢林,在他20多年的採集生涯中,早已接觸不下數十萬棵物種,但每回探得新的稀有植物,他依舊能開心地像個男孩。

車子彎進保種中心,滿室的復育植物讓濕熱屏東瞬間被綠意沖涼。領著我們前行,洪信介指著前方的白花蝴蝶蘭,「這是高度瀕危的國寶花,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墾丁和蘭嶼,當年蘭嶼之所以被命名為蘭嶼,就是因為這個花得了獎。但現在因爲人類盜採,台灣已經快要看不到了。」

位於屏東的保種中心讓洪信介得以一展長才。攝影/陳立凱
位於屏東的保種中心讓洪信介得以一展長才。攝影/陳立凱

憶起採集白花蝴蝶蘭的過程,洪信介說,這是最危險的一次。因長在山壁上,攀爬不易,懸在山壁上採集時,又要擔心不了解的路人以為自己在盜採。被洪信介以生命帶回來的瀕危蝴蝶蘭,如今在保種中心的溫室裡優雅伸展著,淡淡清香,滿溢的是洪信介對植物保育的使命與成就感。

全心尋找
趕不上滅絕速度

紅皮書裡滿載台灣的瀕危植物,也成了洪信介努力的目標。攝影/陳立凱
紅皮書裡滿載台灣的瀕危植物,也成了洪信介努力的目標。攝影/陳立凱

「很少人會注意植物的死活,但植物在自然裡是很重要的主角,如果不想辦法研究適合它生長的新棲地,幫它找新棲地繁殖,可能就滅絕了。」在台灣,因開發過度,許多植物的棲地都被人類占去,或因生長在人潮偏多的景點,被遊客踩踏或攀折死亡,成了瀕危物種。

他以四國鐵角蕨為例,紀錄顯示近十年內只有兩個現蹤地點,一株生長在河況險惡的溪底,備受暴漲危機威脅;一個則長在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步道邊,在除草工程中被砍死。「因為遊客看不懂植物品種,所以也不會特別保護,奧萬大那裡本來有五棵,現在都死了,只剩保種中心被帶回來的那一棵還活著。」

另一讓他擔憂的還有日月潭旁的水社壩。「很多人會去那裡拍婚紗,是很熱門的景點,那裡有很多CR(國家極危)等級的稀有植物,但從日據時代到現在,因為砍草、開發和遊客踩踏,很多已經滅絕,像羊耳蒜幾乎找不到了。」全心投入採集,卻趕不上珍貴物種消失的速度,洪信介難掩焦慮。

翻著滿載台灣各級瀕危植物的紅皮書,洪信介的終極目標是找到所有CR(國家極危)等級的植物,讓它們能繼續存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任何一個物種消失,對人類都有直接影響,只是你現在還沒感覺到。我希望我的工作可以讓大家對植物有更多認識,先認識它們,你才會知道要怎麼保護它們。」

洪信介難忘採集瀕危蝴蝶蘭的過程。攝影/陳立凱
洪信介難忘採集瀕危蝴蝶蘭的過程。攝影/陳立凱

國中畢業
自學成植物專家

每回採集回植物,洪信介會立刻記錄至小手冊中。攝影/陳立凱
每回採集回植物,洪信介會立刻記錄至小手冊中。攝影/陳立凱

15歲就到工地討生活,因對念書沒輒,洪信介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精通植物的專家。但對植物的熱愛,卻是自小就可一窺端倪。「我小時候住桃園大園,機場裡面有很多水池、草原跟濕地,十歲我就在那裡採了很多植物,帶回家試種。那時候是覺得好玩,沒想到之後可以變工作。」

走出工地,洪信介憑著純粹的熱愛和自學累積,如今已是備受尊崇的採集專家,但他始終維持著初見植物的本心。「我很喜歡一個人聽著音樂在山裡採集的時刻,很自由,每次採到沒看過的稀有植物就覺得很開心,遇到不認識的就拍照下來,回去查,每天都覺得很好玩。」

攤開紅皮書,洪信介推推眼鏡,笑說做這行連老花眼也變嚴重了,加上許多植物文獻都是英文,「每次查物種資料都要猛翻字典,現在才知道英文有多重要!」儘管體力不比年少時,但他仍沒想過退休。「我有個終極目標,就是找到書上所有CR等級的植物。」不論是協助復育或做成標本保存下來,他只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喚起更多人對植物的保育意識。

「我的工作不一定能幫上多大的忙,但有些事總是要會的人去做,那我剛好有這個技能,如果可以因為這樣讓大家認識更多物種,了解它們是花了多大的力氣才能活在那邊,學著保護它們。」

洪信介對植物有著無可自拔的熱愛,直言將做到不能做為止。攝影/陳立凱
洪信介對植物有著無可自拔的熱愛,直言將做到不能做為止。攝影/陳立凱

捍衛物種
從亞馬遜到台灣 

如同隻身在亞馬遜叢林捍衛著巨骨舌魚的祖奧.坎波斯.席爾瓦,計劃運用因勞力士大獎所獲得的資金,再次擴展保育計劃,讓當地魚量回升,也增加許多就業機會。為了傳承觀念,他將舉辦環境教育工作坊,招募當地教師向400名年輕人推廣巨骨舌魚的保育工作,也將協助婦女成為漁業管理人員,賺取收入。「我希望假以時日,拯救野生動物以至改善人類社區的案例,能在全球開枝散葉。」

因日曬而顯得黝黑的雙腳,扎實踏在叢林與河口邊。一個執念,一生投入。地球兩端的兩個男人,他們救回的不只是物種個體,而是整個地球。

巴西漁業生態學家祖奧 · 坎波斯 · 席爾瓦,致力於巨骨舌魚的保育。圖/勞力士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