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MITMENT TO A PERPETUAL PLANET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推動地球持續轉動

文/孫曼 圖/勞力士提供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簡稱RAE),自1976年創辦以來,旨在促進人類福祉,守護文化傳統及推動環境保護。2019年適逢勞力士啟動「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計劃,在地球氣候變遷、環境惡化的關鍵之年,除了透過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遴選並協助有志於拯救地球環境、促進全人類福祉、以及增進知識的得獎者,更強化與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合作以研究氣候變化,同時透過品牌代言人席薇亞 · 厄爾(Sylvia Earle)的「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計劃進行海洋保育,期以推動地球恒常轉動。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原是為慶祝勞力士蠔式腕錶問世五十週年而創立,至今已有150位大獎得主因此得以獲得品牌支持,進一步推動他們改變世界的計劃;2019年5位得獎者也將分別於環保與醫療領域推出具有影響力的計劃。

汪郁雯提出能夠以低成本回收再製PE塑膠製品的方式,冀能達到完全循環經濟。圖/勞力士提供
來自烏干達的布萊恩 · 基塔與團隊研發出便捷快速的瘧疾快篩儀器。圖/勞力士提供
葛瑞格 · 庫爾坦的電子「橋樑」為脊髓不完全損傷的癱瘓患者帶來新希望。圖/勞力士提供
印度保育專家克里蒂 · 卡朗斯(右),致力於化解人類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圖/勞力士提供
祖奧 · 坎波斯 · 席爾瓦(右)拯救瀕危的巨骨舌魚同時,也大幅改善了巴西馬遜流域當地經濟。圖/勞力士提供
2019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獎者:(由左至右)布萊恩 · 基塔、克里蒂 · 卡朗斯、葛瑞格 · 庫爾坦、汪郁雯、祖奧 · 坎波斯 · 席爾瓦。圖/勞力士提供

汪郁雯
拯救塑膠大作戰

2019年得獎者汪郁雯,冀能以低成本回收再製PE塑膠製品的方式,達到完全循環經濟。全球每年生產3.4億噸塑膠,我們隨手使用後以為丟進回收桶中就沒事,但事實上,世界上僅9%的塑膠真正被回收,有91%的塑膠都被傾倒入堆填區、河流及海洋中,或甚至燃燒了事,進而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源。被回收的塑膠,目前多為PET寶特瓶,因為重製的成本較低、再製品的運用度相對較廣。但佔所有塑料製品三分之一的聚乙烯(PE)塑料,也就是我們最常使用的塑膠袋、塑膠薄膜等,目前幾乎沒有技術可處理,回收率低,不少人也不屑清洗這些微不足道的塑膠,更遑論用以製造新產品。

汪郁雯及其公司BioCellection研發的獨特化學回收技術,能將聚乙烯塑料分解為化學中間體,較從石油原料中提取相同物質的工序便宜得多,並且提升塑膠廢物價值達40倍,從而真正推動塑膠循環再用,商業市場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除了可持續利用且符合經濟效益,因為塑料被回收而非被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能因此減少,進而降低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藉此,她希望回收更多塑膠廢物、並消除二氧化碳的排放。

汪郁雯提出能夠以低成本回收再製PE塑膠製品的方式,冀能達到完全循環經濟。圖/勞力士提供

醫療科技再進化
葛瑞格 · 庫爾坦與布萊恩 · 基塔

除了環境保育,另外2名得獎者計畫透過醫療的方式,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一直以來,脊髓嚴重受損意味永久喪失行走能力;葛瑞格 · 庫爾坦(Grégoire Courtine)所設計的電子「橋樑」,可植入患者的大腦和腰椎脊髓之間,透過無線技術,將控制自主活動的大腦訊號與被電流刺激的下層脊髓連接起來。讓脊髓不完全損傷的癱瘓患者,有機會重建腿部肌肉的即時自控能力,促進脊髓神經再度生長,最終能行走自如。

來自烏干達的布萊恩 · 基塔(Brian Gitta),則著眼於威脅全球2.2億人生命的瘧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位於亞撒哈拉地區及南亞的15個國家,佔全球瘧疾病例近80%,今年有近50萬人死亡,其中有61%為兒童。在基塔的thinkIT團隊中,各人均曾罹患這種由蚊子傳播的血液疾病,他們花費5年時間製作出名為Matiscope的新型裝置,透過光線及磁力檢測瘧疾寄生蟲的存在,患者只需把清潔後的手指放入裝置、無需抽血分析、便可診斷瘧疾,較傳統快篩更為便捷安全。檢測結果可以透過雲端同步整合,提高管控率。後續基塔也希望能將Matiscope的診斷準確度從80%提升至90%。

葛瑞格 · 庫爾坦(右)的電子「橋樑」為脊髓不完全損傷的癱瘓患者帶來新希望。圖/勞力士提供
來自烏干達的布萊恩 · 基塔與團隊研發出便捷快速的瘧疾快篩儀器。圖/勞力士提供

化解衝突 保育動物 繁榮社區
克里蒂 · 卡朗斯與祖奧 · 坎波斯 · 席爾瓦

全球人口直迫80億,但地球資源有限,保育地球生物多樣性並與所有物種和平共存,是當務之急,勞力士也致力支持有志之士推廣已知可行的模式來維護生態平衡。在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際,印度國家公園保護區的豹、老虎等野生動物與附近居民發生衝突,造成家畜傷亡、財產損失等情況已是常見的光景,部分居民甚至會獵殺野生動物以作報復。即便政府每年發放500萬美元賠償金,估計仍只有一小部分受衝突影響的人口,實際獲得補償。

印度知名科學家和保育專家克里蒂 · 卡朗斯(Krithi Karanth)自2015年開始設立名為Wild Seve的免費電話熱線,協助受損村民尋求賠償協助,迄今已有7,000個家庭提出15,000宗案件申請,總額達55.5萬美元。這服務有助提升社區與政府彼此的信任,同時減少居民對野生動物的敵意,她更希望能擴展這項服務的範圍,甚至成為全球保育模式。

在巴西,祖奧 · 坎波斯 · 席爾瓦(João Campos-Silva,)則透過拯救瀕危的巨骨舌魚,團結亞馬遜流域的當地居民,改善當地經濟,成為地區保育合作典範。巨骨舌魚是世上體型最大的有鱗淡水魚類,與亞馬遜流域土著及其食物供應和傳統文化息息相關;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棲息地分裂等幾近滅絕。

但在祖奧·坎波斯·席爾瓦與當地協會和漁業領袖合作下,巨骨舌魚的數量得以回升30倍;漁獲量增加也讓當地社區每年均收入增加9,000美元、帶來學校、醫療保健及就業機會,婦女更因而首度可依靠專業捕魚謀生。

印度保育專家克里蒂 · 卡朗斯,致力於化解人類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圖/勞力士提供
祖奧 · 坎波斯 · 席爾瓦拯救瀕危的巨骨舌魚同時,也大幅改善了巴西馬遜流域當地經濟。圖/勞力士提供

了解更多: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