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村難解陰霾

新工業區「借殼」進駐 台灣恐有下一個大林蒲

高雄大林蒲遷村後,原地將建「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簡稱新材料園區)引進塑橡膠原料、肥料、化學原材料等製造業,令居民批評遷村無法解決汙染,「吹西南風,我們下風處還是汙染」。環團提醒,環境乘載有限度,高雄應加速高汙染產業轉型,若不好好治理環境,到處都會有人想遷離家園。

新材料園區綁遷村 將引進「石化高值化產業」

根據新材料園區申請設置計畫,政府將編列1045億預算,主打循環經濟與廢棄物回收利用。園區佔地301公頃,土地採用「綁遷村」方式,第一期開發範圍為154公頃的大林蒲地區及147公頃的既有填海造陸區;大林蒲居民需先遷離,園區才能動工。

環評大會召開時,經濟部稱將引進「低汙染的石化高值化產業」及新材料、循環服務、循環輔助等三大產業。園區雖主打「循環」,面積卻以新材料產業151公頃最多,又以化學原材料等製造業為主,遭環評委員質疑逾7成為傳統產業。本案目前正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除了新材料園區,中油正在鄰近大林蒲的洲際貨櫃中心,興建「大林石化油品儲運中心」,預計蓋103座儲槽,其中26座石化品儲槽工程已發包。

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同時也是大林蒲居民的黃義英批評,新材料園區若繼續引進石化產業,整個高雄仍受汙染,「我們遷村就白遷,夏天吹西南風,我們(安置地)在下風處還是汙染」。

「把你趕去別的地方,工廠繼續汙染,這邊環境有變比較好嗎?」金煙囪文化協進會發言人陳玉西指出,遷村無法解決問題,政府應要求工廠改善汙染。她心痛地說,大林蒲的沙灘已因填海造陸而消失,若遷村後繼續開發工業,無法想像50年後台灣沿海變成什麼模樣。

高市環保局副局長黃世宏回應,近年對臨海工業區加嚴標準及強力稽查已見成果,小港測站各項汙染物逐年降低,PM2.5濃度從29.1降至19.5微克/立方公尺;針對石化產業,市府要求秋冬配合減煤,也要求排放量大的廠商投入經費改善,「高屏空汙總量管制區實施後,透過管制策略已減少排放」。

2021年高雄反空汙大遊行,大林蒲人走上街頭,呼籲政府盡速改善空品狀況,還給孩子健康的未來。

工業區未來利益龐大 遷村只為取得「鑽石寶地」?

另一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土地利益。大林蒲遷村權益促進會指出,大林蒲地區比鄰臨海工業區與洲際貨櫃中心,向南連接林園工業區,未來興建園區可創造龐大利益,年產值達696億,因此大林蒲154公頃土地堪稱「台灣工業無可取代的最後一塊鑽石拼圖」。

翻開新材料園區設置計畫,可見其預估租金收入430億、售地收入191億、遷村配售收入248億,總計高達869億,遠遠超過遷村經費(694億),而這還未算入未來廠商繳納給政府的巨額稅收。

換言之,大林蒲遷村後,每吋土地都將搖身一變,成為珍稀的工業地,也將是政府手中可以快速變現的資產。

權益促進會痛批,政府不花半毛錢就能支付遷村經費,開發工業區又能發大財,這是「與民爭利」,違反公平正義,呼籲提高遷村安置費與空汙補償費,彌補居民長久損失。

對於新材料園區和遷村之間的關聯,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提出質疑:「政府是因為在意居民受到汙染,要幫他們找一個好的家,還是其實想開發新材料循環園區?」她呼籲政府必須解釋清楚。

環團呼籲,土地環境乘載能力有限,高雄應加速高汙染產業轉型,才能徹底改善空汙和居民生活環境。
環團呼籲,土地環境乘載能力有限,高雄應加速高汙染產業轉型,才能徹底改善空汙和居民生活環境。

環境乘載能力有限 高雄「四高」產業需轉型

王敏玲表示,遷村僅是將居民移走,並沒有防制汙染或調整工業生產製程,因此遷村後南高雄汙染依舊存在,呼籲政府思考新增工業區的必要性。

高雄如何減少空汙?王敏玲指出,高雄產業具有「四高」特性,包括高汙染、高耗能、高耗水及高碳排,但是土地環境的乘載能力有限,未來一定出問題,因此高雄必須走向轉型之路,從高強度的重工業,轉向低強度的永續產業。

她也強調,高雄市鋼鐵業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落後台中十年」,呼籲政府加嚴標準,才能促使工廠調整製程,改善空汙和居民生活環境。

長期關注高雄空汙的王敏玲說,大社工業區與林園工業區汙染同樣嚴重,鄰近工廠的居民也曾拋出遷村想法,「我不希望有第二個大林蒲,可是如果不好好治理環境,就會不斷有居民思考,我是不是必須離開」。

文字/林奐成
攝影/林奐成、劉學聖
統籌製作/蔡佩蓉
視覺設計/徐喬莉
2023.04.26

延伸閱讀

霾葬大林蒲
霾葬大林蒲:16種致癌物圍城 694億遷村抹不去的罪
查看全文
遷村卡關
遷村卡關:犧牲50年拿不到空汙補償 居民憂負債搬家
查看全文
居民怒火
新仇舊恨爆發:中油台電擴廠 挨批工安慣犯、南電北送
查看全文
獵地風暴
獵地風暴襲村:投資客搶進收購 炒地皮翻漲6倍
查看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