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翻轉大學生活:從課堂到日常無所不在

自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各類生成式AI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迅速融入日常生活與職場,教育現場也因此遭受巨大的衝擊:不少學生開始使用它撰寫報告、應付考試、甚至完成論文,掀起一波新的學術倫理攻防戰。然而,彼時的師生都仍在摸索的階段,尚未建立相應的規範機制。

在2023年5月,清華大學開了第一槍,公布「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成為全台首間明訂培養學生AI素養的大學;教育部在同年8月發布的學術倫理電子報,其中「大學校園因應生成式AI之指引及教學建議」的欄位便彙整各校規範文件,分別描述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注意事項、學生如何運用、教師如何因應,以及相關的教學與學習資源。

大學生曾使用什麼AI工具?95.3%都用過GPT

對現今大學生來說,生成式AI從收集資料、翻譯文章到整理重點都無所不能,早已成為課業上不可或缺的助手。《udn文教》在Dcard、Threads、IG、臉書社團等社群平台廣發問卷,邀請各科系學生分享應用習慣。最終回收173份問卷,扣除從未使用生成式AI做作業的6份回應,共有167份有效問卷。

本次調查聚焦五個面向:「曾經使用哪些工具」、「如何運用人工智慧輔助學習」、「使用人工智慧的合理範圍」、「學習效率是否提升」以及「使用人工智慧的正負面影響」,帶領讀者一窺當代大學生的使用生成式AI的生態。

結果顯示,高達96.5%的學生曾使用生成式AI協助課業,其中使用率最高的生成式AI工具,是由科技巨擘OpenAI研發的ChatGPT,在173位填答者中就有164人用過,其次是由Google開發的Gemini,約48.5%的學生曾經接觸過這項工具。

除了這些能廣泛應用的「全能型」工具外,一些針對特定用途設計的生成式AI工具,也深受學生喜愛,例如專門檢查英文文法的Grammarly、能快速生成簡報的Gamma與NotebookLM,或是影像創作工具Midjourney,都各自吸引了一群特定使用者。

怎麼用AI輔助課業?多數學生並非用來「偷懶」

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在使用生成式AI工具輔助學習時,最主要的用途是蒐集資料,占比約有75%;其次有68%的學生將它用於潤飾或改寫文章,此外,AI工具也常被用於擬定大綱或整理筆記,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重點、節省時間。整體來看,大學生在使用生成式AI輔助學習的習慣,呈現「輔助大於取代」的特徵,他們多半將其視為校對、省時或延伸學習的工具,而非完全取代自己的思考

在其他多元應用上,學生會利用AI進行翻譯、解答課程問題、主題發想或撰寫程式碼;甚至有人嘗試將其用於圖像生成、製作圖表或程式除錯,使其成為跨領域的學習輔助工具。

經驗留言板!大學生具體使用情境

udn文教也彙整多數學生應用生成式AI助力學習的情境,列出「大學生經驗留言板」,除了潤飾文章、整理大綱以外,大學生還會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呢?一起來看看吧。

用AI算投機取巧嗎?他們對合理範圍看法不一

《udn文教》將調查結果分為第一類組(文科)、第二類組(理科)和第三類組(醫療生物),並分別比較各類組學生的看法。結果顯示,在「是否會在作業中標註使用AI」題目中,有13%的文組生表示每次都會標註,理組和第三類組則皆為8%。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個類組,多數學生(36%)坦言從未特別思考過這個問題,其次則有25%認為「若使用AI的比例不高,就不會特別標註」

整體而言,約有48%受訪者認為,使用AI輔助作業仍屬灰色地帶,需視教師規定和使用程度多寡而定;但也有約32%的學生表示,AI只是一種新興工具,就像計算機或字典,運用AI並不能算是投機取巧。有趣的是其中理組學生中竟無一人認為,使用AI是投機行為,文組卻有近6%認為這樣做並不妥,作業應由自己獨力完成,顯現不同類組對使用AI的認知和態度有所不同。

問卷中也提供各種情境,詢問大學生們認為哪些應用方式屬於合理範圍,結果顯示,僅有少數人認為「完全由AI生成內容」、「未標註使用AI」是可接受的,分別佔整體的6%和10%,且文組和理組都有人認同這兩種做法;不過其中1名文組生補充說明,他在生成過程中已經和AI進行長時間的引導與討論,融入許多個人想法,因此內容可以完全由AI生成,但交出去之前仍會再次確認內容;第三類組則無人認同「完全由AI生成內容」或「未標註使用AI」屬於合理範圍

使用AI對學習有幫助?僅這類組學生認成效下降

在操作AI工具輔助課業後,有將近八成的學生認同AI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僅約7%的文組生覺得學習成效明顯下降,理組和三類組則未有學生認為學習效果變差,另外,約有13%文組生認為學習成效沒有明顯變化,持同樣感受的理組及三類組都各只有1人,或許與科系差異、操作情境不同有關。

AI就像雙面刃!學生點出正反兩面影響

生成式AI就像一把雙面刃,既能成為完成作業的神隊友,也有可能變身作弊神器,用途是好是壞,全憑使用者的意志。整體來看,AI帶來的正面幫助和負面影響,在三個類組間呈現相似的趨勢。學生普遍認為AI最顯著的價值在於節省時間(79%)與協助整合、摘要重點(75%),此外還包括提供即時回饋、帶來多元視角與創意思考、個人化調整學習方式等優點,顯示AI確實能減輕學習負擔並拓展觀點。

然而,生成式AI的缺點同樣不容忽視,認為使用AI「完全沒有負面影響」的人極其少數,僅佔整體2%,其中三類組更是無人抱持此看法。最多人擔憂應用AI學習會得到錯誤知識而不自知(71%),而為了查證AI的說法是否正確,又要額外花時間檢查,有59%受訪者覺得因此浪費時間;另有58%學生擔心太習慣遇到問題就先問AI,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些負面影響更凸顯「教育」的重要性——無論是學習如何正確運用AI,或是累積深厚的基礎知識,都能幫助使用者在運用AI時,更懂得辨別對錯及合理性,而不是傻傻被牽著走。

專題製作/陳品伃、劉奕伶 專題監製/劉姎宜、張志源、李依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