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問卷調查,《udn文教》也邀請到5位不同科系的文組生接受採訪,分別是就讀法國里昂商學院奢侈品管理與行銷碩士的以勒、美國音樂戲劇學院音樂劇系的婕希、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國維、台灣大學中文系的家維、以及正修科大幼保系的簡簡,深入了解文組對AI的理解與使用狀況,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想像。
同為文組生,5位受訪學生都認同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感受正面居多,以勒和簡簡直言自己相當依賴,簡簡特別提到:「因為這是更厲害的工具啊!」,5人也都認為AI確實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不過國維表示,自己還是更傾向與人對話交流,不希望自己的思維受到過度的影響。
用AI省時還是更花時間?從問題大小判斷
在使用AI的體驗中,受訪者們一致認同「的確有更加省時」。家維坦言,自己本來就不會把太複雜的問題交給AI處理,因此整體而言算是省下不少時間。婕希與國維則指出,人工智慧能協助整理龐雜的資料來源,他們再挑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去查證即可。但國維強調,即便AI能快速彙整書單,最終仍需靠自己閱讀消化;至於是否真的減少時間成本,關鍵在於「使用者是否對該領域足夠熟悉,能辨識其中的錯誤」。
以勒和簡簡也提及,還是要依照「問題的大小」評估。若是論文、報告等較為正式的內容,仍需花時間確認AI的回應;但若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或單純想獲得情緒支持,AI就相當省時省力。
打穩知識基本盤 判斷能力最重要
即使對AI工具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賴,5位受訪者仍強調一個核心:必須具有基本知識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勒和婕希在學習新領域的 知識時,並不會在一開始就使用AI,而是透過傳統方式,自行查找資料、閱讀書籍,累積一定程度的知識後,再詢問AI相關問題或輔助制定讀書計畫;同樣的,國維也擔心一開始就仰賴人工智慧會「學偏」,因此頂多用AI試探自己是否對新領域有興趣,若真的想深入發展,就會轉為實體方式學習。
婕希相信,AI應該是幫助人類更積極學習的工具,人必須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多方驗證AI的回答是否正確;國維更直言,人工智慧產出的成果終究要由「自己」承擔,既然如此,就更不該盲目相信AI生成的內容;家維也分享參加教育學程實踐課時遇到的真實經歷,他觀察到年齡較小的孩子往往不懂怎麼向AI下達正確指令,導致成果不彰,但孩子們認知也還不夠成熟,就直接使用了不適合的答案,他認為,仍需具備一定的認知與知識基礎,再使用AI會比較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