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Normal
Same Cancer
世界在變、癌症不變:疫情當前,醫療體系對癌症社群的承諾常在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醫療體系,值此當前癌症醫療亦無法倖免,自疫情爆發後兩個月內,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六大類癌症(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每週平均新確診案例數減少約46%。這項數據並不代表新病患減少,而是民眾可能拖延就診時間直到癌症演變至中後期,造成疾病有效控制率及存活率下降,因延遲就診導致錯過篩檢時間,或是由於腫瘤科醫療服務受疫情壓縮影響醫療量能,預估癌症致死率在未來五年有大幅提高的可能。
身處台灣,面對全球性的疫情,雖然直接的衝擊力道較低,然而根據健保署統計2020年上半年就醫量減少了8.1%。而目前世界正處於第二波疫情當中,近期台灣的境外移入病例數也明顯增加,造成民眾擔憂疫情捲土重來。面對秋冬防疫挑戰將至,醫師對於慢性病及癌症患者因擔心感染而不願回診而耽誤診斷治療的情況感到憂慮。然而,民眾應建立正確的「健康優先」觀念- 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維持篩檢習慣、及早說出異常症狀,並鼓勵親友重視健康,罹癌並不可怕,而延誤就醫、延誤治療則會導致可怕的後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院所均大幅改善重要安全防疫措施,民眾應在配合防疫規範的前提下恢復必要之就診行為及加強保健意識。
面對疫情威脅,民眾應該更加注重自身健康狀況,不論是患者、照護人員或親朋好友,都能照顧彼此、重視健康。若在疫情期間,自身或親友曾暫停治療,或取消定期預防篩檢,請聯絡醫師並恢復各項醫療服務。
癌友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勤洗手: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
→勿觸眼口鼻:未洗手狀況下,請勿碰觸眼、口、鼻,如廁蓋上馬桶蓋沖水,以減少感染之風險。
→保持社交距離: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
→居家訪客:盡量待在家中,想辦法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另,是否需要施打流感疫苗等預防針,可與主治醫師討論。
→勿共用: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
→咳嗽禮節: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降低共享空間: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預先準備: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若不知道可聯絡誰,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www.crm.org.tw/ 。
→緊急要就醫: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資源和資訊:
認識醫療保健社群的各項計畫,即使在各項隔離規範下,仍有各種網路資源可使用,同時亦有許多病友團體及醫療夥伴持續努力,在疫情期間持續傳遞資訊。
以下為各項實用資源,協助癌友了解在疫情期間可以如何持續接受治療:
✉衛生福利部:癌症病人及家屬 防疫居家照護這樣做!
✉衛生福利部:癌友勿因疫情怕就醫 安心就診五撇步
✉台灣癌症基金會:當防疫成了日常 如何維持心理健康?
✉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疫情,癌友該如何預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