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三年
那些因疫情改變的日常生活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三年期間,人們期盼疫苗和新藥,人們戴著口罩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2月20日台灣維持了812天的室內強制全面戴口罩令也已走入歷史,雖然逐步階段性的開放,新冠病毒仍然在我們身邊,與人類共存,同時在台灣留下了許多紀錄。
政府8394億抗疫振興,這些錢都用在哪?
行政院於2020年2月25日編列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600億元,至2022年6月15日共陸續追加四次預算,出增為8394億元。疫情期間,已經有超過1511萬人次領到政府發放的現金紓困,三倍券及五倍券也各自都有超過2300萬人領取。

防疫新生活
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除了室內口罩禁令放寬,包含確診者隔離方式、改變通報定義等措施,都將在指揮中心與專家討論後盡快實施。

口罩鬆綁2月20日起 兩類場所強制佩戴
●強制要戴: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長照、榮民之家、兒少中心、身障等機構)、公共運輸(車廂、空運及海運等運具及場站)。
●建議應戴:有症狀、年長或免疫力低下、人潮聚集場合。
●其餘場所:由民眾自主決定。
註:於強制佩戴場所飲食、拍照、檢查、治療可脫罩。
3月6日起 教室內可脫口罩
●強制要戴:校園指定場所(健康中心/校車等)。
●自主決定:學校、補習班、幼兒園等。


免費快篩停發●65歲以上長者、0-6歲學齡前兒童、入境人員已停發免費快篩試劑。
●民眾可持健保卡至全國健保特約藥局+偏鄉衛生所購買。
購買份數:每輪每身分證字號能購買6份(共30劑),可分次購買、可代購。
販售價格:1份5劑,共500元。

疫苗施打常態化3月6日起至4月30日止實施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疫苗加一,解封安心」,接種對象為「未曾接種任何一劑」、「尚未完成基礎劑」及「6歲以上於今年1月1日起未接種過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者」,讓大眾增進免疫保護力,做好開放準備。
而目前多數專家認為脆弱族群,如長者未來應該繼續接種疫苗,以降低重症、死亡風險。也將會評估適當建議劑次及間隔,持續參考國際政策。

入境採7天自主防疫● 入境需進行「7天自主防疫」,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
●境外篩檢陽性者,自採檢日起 5日內暫緩搭機。


自主防疫該怎麼做● 自國外入境:入境日(第 0 天)次日起,進行 7 天自主防疫。
● 為確診個案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最後接觸日(第 0 天)次日起,進行7天自主防疫。

自主防疫何時快篩● 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時,才需以快篩試劑檢測。
● 應避免前往醫療機構及長照機構。如有必要前往,需具當日快篩試劑檢測陰性證明。

保單之亂、旅遊業大傷 疫情衝擊生活
自疫情以來的防疫保單之亂,造成產險公司虧損連連,防疫雙險理賠目前也正持續失血中,金管會近日公布防疫保單理賠金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2022年整年雙險的理賠金額,高達2116.3億元,「防疫險」理賠率更超過84%。
除了保險業,受疫情重創的還有航空業及觀光旅遊業,隨著疫情爆發實施的邊境政策,使得出入境人口大幅減少,機場空無一人,來台旅客人次自2020年起開始崩跌,桃園機場更是在兩年內大虧了50億元。
全台旅行社總數也在2022年7月衰退至低谷,與2020年度相比減少95家。但因著國旅大爆發,約有1000家出入境旅行社轉型投入國旅市場,成為規模偏向5人以下的疫後新型態「微型旅行社」。
一場疫情不但讓許多企業蒙受損失,也造成許多人收入減少或失去工作,據主計處統計,台灣2022年全年失業率為3.67%,創下22年以來新高。

台灣的藝文產業也無一倖免,在疫情期間政府對於公共集會的限制,使得劇院、電影院、展覽等各種大型實體活動被迫取消,無法群聚更讓表演藝術產業的演出者與幕後工作人員頓失生計來源。據兩廳院統計,各項產值在2021年皆因疫情而明顯下滑,與2019年相比,票房損失超過7.2億台幣。
因疫情而採取遠距教學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國內雖沒有相關統計資料,但在世界各國的學生確實有受到影響,以美國為例,據《紐約時報》報導,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透過遠距教學,兒童僅吸收過去一個學年知識和技能價值的三分之一左右。2022年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測(NAEP)針對9歲學童的測驗結果顯示,閱讀和數學水平皆倒退了20年,成績出現了30年來最大降幅,國內家長也應關注此一影響。
歷史上幾次全球大流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其終結,包括公衛宣導、進步的醫療保健、治療方法和疫苗的開發,人們應該學會與病毒相處,病毒從來都沒有消失,但重視個人衛生習慣,強健個人體質,於此才能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