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X競技
李智凱完美鞍馬動作,獲得銀牌。法新社
專案小組整理了近五屆三大國際綜合型運動賽事的表現,包括整體排名及獎牌數,說明我國競技運動發展演變,事實上,2017年台北世大運似乎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
林華韋教授(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
林華韋教授。報系資料照
1.競技運動制度的演變
我國競技運動的發展,一般以學校做為主體,在地方上有體育會的單項委員會,全國有全國體總底下的各單項協會,最後由中華奧會來組隊參加。這些運動機構、組織都是負責推廣和組織賽事。
在運動員訓練的方面,由學校做主體,其中有學校代表隊、體育班。體育班從課程規劃來看,要訓練運動員是不夠的,且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各年齡層的目標不同,若要以體育班做為運動員的培育體系,是不完全的。此外,有些人將運動代表隊歸為社團,實際狀況來看,兩者是有點不同的。
從制度上來看,發展到最近幾年,因為運動種類、比賽組織的特性,由個人自己訓練,家庭來栽培選手的現象也逐漸產生,特別是高爾夫、網球,甚至羽球都有一些。
當然,訓練的最後是要參加國際賽事,最高目標就是奧運殿堂。國家訓練中心最早可追朔至1976年,國家開始注意到頂尖運動員在國際出賽需要動用更多的資源,從1970年代的後半開始發展至今,硬體資源上的提供,不管是場地、住宿空間、用餐規劃等,已經不輸給其他國家。
黃金計畫更聚焦在奧運奪牌的選手,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資源訓練。黃金計畫從2017開始規劃,真正實施是在2019年,起初各單位,國訓中心、教練或是選手也好,面對這麼多的資源,都在摸索如何善用,幸好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能夠來善用這些資源。我們可以看到,雖然2019年才真正落實這個計畫,而東奧已經有一個程度的開花結果。更期待黃金計畫在持續的推動之下,巴黎奧運也能取得好成績。此外,我們也提供一些意見,讓計畫能做一些滾動式的修正。
競技運動的發展不外乎是人的因素。找到對的人,對的有潛力的運動員,對的教練,再來就是制度辦法。制度辦法有了之後,就要來看如何落實,很多細節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國家培育運動員的體制,其實可以看到是以國家的角度、立場在發展,希望能開放更多的單位來做連結。
2.科學在運動訓練扮演的角色及具體案例
「科學化的訓練」這說法,依我個人來看,雖然現在的訓練模式科學有更多的介入,但這種說法總是比較狹隘的。狹義的科學化訓練指的應該是創新的、可量化的、可驗證的且能重複的,是這些做科學研究的特例。但在運動訓練裡,經驗上面的訓練其實是不可或缺的,是訓練的主體。運動訓練不可能缺少科學的介入,是「介入」而非單純的「科學化的訓練」。我們可以這樣認知,科學化的訓練是理性的支配運動訓練行為,而經驗訓練是感性的支配運動訓練行為。
這裡提供一個利用運動科學來協助運動訓練以獲得好成績的著名例子:日本奧運代表隊的田徑400公尺接力。倫敦奧運時,他們(亞洲人)跑出了第四名的成績,後來因為金牌的牙買加、銀牌的美國陸續被檢驗出禁藥,所以日本隊遞補到銀牌。四年後的里約奧運,日本隊是貨真價實的銀牌,成績為37.60秒,但日本隊的四位跑者,若各別參加決賽的話,應該是排名第七、八名的。他們運動科學的介入是,從運動生物力學知道400公尺接力要跟人家競爭的話,得從交接棒時如何不降低速度做起。他們觀察到各強隊交接棒時皆有速度降低的現象,接著他們找出了最好的交接棒方式——由下向上傳遞,這種不影響跑步姿勢的動作,他們認為這是最自然的。
曾荃鈺理事長(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
曾荃鈺。臉書
1.運動員生涯三個困境
運動員生涯規劃本身一個是以小見大的學問,透過運動員的個體,延伸推廣至與社會連結。職業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的困境歸納起來約有三種:一、運動表現不佳,成績不好或是無法延續好成績。二、訓練時間過長。三、缺乏自主生涯定向。接下來分別討論各個困境。
首先是運動表現不佳。表現不如預期會讓選手感受到能力感的下降,造成可能原因非常多,可能是因為年齡、因為體力無法支撐技術的需求、訓練時的受傷、疲勞的累積,或者是一些疼痛等等。對於運動的熱愛程度、環境因素、經濟需求等,與以往不同,都可能導致運動員的表現不如預期。
第二個是選手很常見,但常被忽略的職涯困境——訓練時間過長。從生涯的角度來看,長時間待在同一個訓練空間,能讓選手更加的專注,但會限制選手接觸到多元新事物刺激的機會,視野可能受到侷限,需要的是教練提供很多的引導,或是周圍團隊提供不同視角的引導,周圍的人變得更加重要。然而有些選手會因為缺乏跟家人或社會的人脈網絡的連結,導致歸屬感的下降,這會影響選手對未來生涯的規劃,不論是對內,自己既有的、熟悉的圈子的連結度降低,或是對外,對於延伸的人脈網絡的降低。
第三個是缺乏自主生涯定向。運動員基本上是按表操課的一種人生,在訓練時期,有一定的課表、一定的訓練規劃。當有一天運動員離開了運動場,他終究是要面對自己的人生時,少了訓練時的課表和教練的督促,再加上過去的環境缺乏多元的刺激,有可能在生涯的重大決定和判斷上缺乏自主的能力,這會造成自主生涯定向上的困境。
以上與生涯相關的三個困境,它們導致運動員在訓練階段或是退役階段的不順遂。當比賽落幕,盛會結束後,運動員的下一步要去到哪裡?除了在金字塔頂端,少數能在奧運奪牌的選手,其他選手的下一步是什麼?生涯規劃關注的是其他沒有奪牌的選手,雖說關注視角不同,但他們一樣是競技運動員,也是我們的孩子。退役後,除了當老師、教練、裁判之外,他們有沒有更多元的選項?這其實都是生涯規劃會討論到的重要問題。
2.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的教育
個人在臺體大兼任課程的教學上面,也會融入生涯規劃的教學系統。我覺得體育高等教育在未來的生涯規劃,重點應該是幫助運動員學習應對未知的智慧,也就是運動員還是要面對未來的情景。生涯是在談未來的情景,所以你沒辦法用過去的經驗去解決未來的問題。高等教育應該要創造的是一種環境,我認為有四個方法去啟發運動員學習。
第一個是深刻的洞見,善用比喻去透視現象和本質,轉化成理解世界運作的一種機制跟見解。我們可以提供很多的情境、案例。例如這次東京奧運就有很多的情境,比賽場上,選手說:「有什麼事情可以比拿到一面金牌更讓人開心的呢?拿到兩面。」因為這次東奧的跳高比賽中,確實有兩位同時得到金牌。也就是說,這類事情它可以超越輸贏,超越勝利這件事情。
第二個是行動的原則,也就是給運動員的是原則而不是答案或知識點。乳此可以讓運動員將知識所學變成將來他行動時具有指導意義性的原則與方法,將所學遷移到未來的學習情境中,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生涯規劃是個延續性的概念。
第三個是價值的取捨,也就是每個人在思考一件事情時,一定有自己適用範圍,所以在連結社會規範、倫理道德與個人價值觀的時候,會去考慮合理的適用範圍,這是一個重要的思考角度。
最後一個,我認為高教的體系中,在生涯上能提供的就是資源的連結,因為高教擁有非常多直接聯繫到社會上的、延續性的資源。思考知識在不同的領域,能否以不同的形式來呈現,有沒有機會在的某些場合做延伸的運用。
運動員生涯教育可以如此形容:運動員把自己做為一間公司,思考自己的優勢,去妥善配置擁有的資源,然後設計出有價值的應用或是產品。生涯規劃並沒有所謂「最好」的選項,運動員身上有他的優勢,但要如何找到適宜發展的可能性?前面提到的環境的配合、情境的配合,或者是技術上、競技上、全民上風氣的提升,這都會對運動員有所幫助,但關鍵還是要運動員相信自己做得到,這就是生涯教育上要做引導的地方。
高俊雄教授(國立體育大學特聘教授)
高俊雄教授。報系資料照
體育運動競技制度補充說——黃金計畫
過往奧運國手選拔名單多是在奧運辦理年的一、二月左右才會正式定案,也就是比賽開始前半年,原因如下:一、某些單項協會堅持自己的選拔辦法。二、我國選手的國際排名不夠前面,沒有在世界前十或是沒有達到A標,所以只能等著由單項協會主導的選拔。以桌球為例,2016里約奧運,協會堅持所有要參加奧運的選手,必須要參加協會全國國手的排名賽。因為我之前曾擔任過選訓委員,我認為這個制度非常僵硬,半年的時間要如何訓練出登喜馬拉雅山的奧運選手?太慢了。黃金計畫的概念在當時提出。
2017臺北世大運是第一次把世大運全部的選手集合起來訓練,接著2018的雅加達亞運,還是以“One plan for all”形式進行,將一套計劃用於所有的運動代表隊。在雅加達亞運會的現場與幾位國訓中心及教育部主管思考如何實施“One athlete, one plan”,一個選手一個計畫,所以改變了程序,減少選拔所需的時間。 黃金計畫的第一步就是改變了選拔程序,之後一人一計畫的金額需求比較大,平均一個選手一年就要9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