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神仙、動物都入列 颱風名字怎來的?

命名方式、為何遭除名 颱風名字知識一次看

誰取的? 颱風名字這樣誕生的

今(2020)年第6號颱風於8月10日上午生成,但在氣象局網頁卻出現「NONAME」狀況。氣象局長鄭明典坦言,這樣的狀況雖曾發生但很少見。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由於氣象局預報領先全球,所以才先沒有名字。按照慣例,颱風生成後日本氣象廳會宣布並公布命名以今年第6個颱風應該叫做「米克拉」。

另外,今年第7號颱風也於8月18日上午生成,名字是看似人畜無害的「無花果」,颱風名字五花八門,不僅人名、動植物,甚至連神話人物都能當作颱風名字,到底是依照什麼標準替颱風命名?源頭可追溯至1947年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JTWC時期(1947-1999年)

西北太平洋與南海地區的颱風,自1947年至1999年由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簡稱JTWC)統一命名。

1947年首批颱風名字誕生,JTWC列出84個女性名字,並按照英文字母A到Z的順序排列,按照上述邏輯再編為4組、每組21個名字,反覆輪流使用。

1979年因美國女權運動,JTWC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且仍照英文字母A到Z的順序排列,將84個名字編成4組使用。

時間來到1990年,由於第二批颱風名字已沿用多年,且部分颱風造成重大災害,因此JTWC再次大幅度修改颱風名字,這回增加到92個名字,編列為4組,每組23個名字輪流使用。

1996年JTWC第四度修改颱風名字,並沿用至1999年。

世界氣象組織時期(2000年至今)

1998年12月,世界氣象組織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2000年1月1日起,除編號維持原狀之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捨棄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改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周邊的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國家及地區,每位成員各提供10個名字、總計140個名字,之後再將140個颱風名稱分為5組。

颱風委員會成員分布圖如下,雖然每年有許多颱風侵襲台灣,但因我國沒有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因此無法加入颱風委員會:

Untitled infographic
Infogram

此外,颱風命名原則除了發音容易、非商業機構名稱外,在各成員國語言中也不能帶有負面意義,若有任何一國反對、該名稱就不能用做颱風命名;命名順序和JTWC時期相同,則從第一組開始往後順延、反覆輪流使用。目前(2020年8月18日)輪到第三組由美國提供的「無花果」(下表星號標記),下一個生成的颱風將是由越南提供的「巴威」:

Table Chart
Infogram

中央氣象局使用颱風譯名方式

從2000年開始啟用的140個颱風名字,由於颱風名字原文包含不同語言,更囊括動植物、神話、人名、星象等各種詞彙,且沒有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使得颱風命名列表十分複雜且不規律。為了方便,中央氣象局採取以颱風編號為主、颱風名稱為輔來發送颱風消息。

另外,在2013年以前,氣象局幾乎完全採用音譯方式來翻譯颱風名稱,不過因為音譯無法反映原文意思,在2013年7月19日以後,氣象局改用意譯為主、音譯為輔,大幅修改颱風中文譯名。

它們犯了什麼錯? 為何這些颱風被永久除名了

為何某些颱風名字會被剔除?和JTWC時期不同,目前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國引進一項新機制,針對造成嚴重災害的颱風,在每年開會時都會提出討論是否除名,防止同樣名字的颱風再次襲來、喚醒人民恐懼的回憶。另外,若颱風名字經同意除名後,將由提出此名的國家或地區再提供一個替代名。

例如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造成台灣半世紀以來最慘重的「八八水災」,其災情更甚1959年的「八七水災」,莫拉克颱風離開台灣後,繼續肆虐大陸華南、華東地區,因此颱風委員會在會議上決議將「莫拉克」永久除名,改以「閃電」取代。

Untitled infographic
Infogram

颱風造成重創肯定除名?納莉是例外

並非所有對台灣造成重大災害的颱風都遭到除名,例如2001年襲台的納莉颱風,不僅造成石門水庫連續洩洪15天,甚至滯留台灣本島長達49小時又20分鐘,創下台灣氣象史上颱風中心停滯最久紀錄。

納莉帶來的豪雨造成宜蘭縣、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等地淹水,其中台北市因基隆河多處堤防缺口未補,基隆河水由堤防缺口灌入台北市,使得台北捷運板南線、淡水線以及忠孝東路等多處遭水淹沒。

總計納莉颱風造成全台共94死、10失蹤,408所學校遭到重創、損失近8億元,工商部分損失超過40億元,農林漁牧損失約42億元。

即使納莉颱風重創台灣,但由於敏感的政治因素,我國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成員,無法提出除名要求,名稱仍繼續沿用至今。然而自2013年燕子颱風開始,氣象局決定將部份音譯名稱改為意譯,「納莉」亦因而被改為「百合」,不過並不追溯在此次改名政策推出前的颱風。

納莉颱風造成台北市多處嚴重淹水,宛如一片汪洋。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炳坤攝影
納莉颱風造成台北市多處嚴重淹水,宛如一片汪洋。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炳坤攝影

還記得嗎? 這些惡煞曾在台釀災情

每逢夏、秋,就有大大小小的颱風向台灣「報到」,颱風挾帶的風雨輕則造成淹水,重則毀壞公共建設、奪去人命。2000年後,因造成嚴重災情或是名稱有問題而遭到除名的颱風共計48個,其中以下6個颱風可能是台灣人印象中最深刻的天災之一。

2005年龍王颱風 - 重創花蓮、大陸

龍王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龍王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龍王颱風從花蓮縣豐濱鄉登陸,當時登陸後花蓮氣象站測出最大風速每秒64.9公尺,威力等同於17級陣風,一舉打破花蓮氣象站的紀錄,造成台灣1死1失蹤、約76萬戶停電,農漁牧損失約新台幣7.5億元。隨後龍王颱風襲擊大陸,造成174死、直接經濟損失更高達約新台幣278億元,因龍王在大陸造成嚴重災情遭到除名,2007年以「海棠」取代。

2009年莫拉克颱風 - 小林村滅村

莫拉克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莫拉克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莫拉克颱風大雨成災,造成台東知本的金帥飯店倒塌。中央社
莫拉克颱風大雨成災,造成台東知本的金帥飯店倒塌。中央社

莫拉克颱風挾帶豪雨肆虐,侵襲台灣三天便將一年份的雨都下光,也稱「八八水災」。台灣期間多處淹水、土石流災情,不僅造成台東知本「金帥溫泉大飯店」因洪水沖刷而倒塌的一幕,更導致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部落遭土石淹沒而滅村,400多人命喪獻肚山。

這場天災共造成681死亡、18失蹤,33輕重傷,全台損失約200億元,是台灣史上傷亡最慘重的颱風。颱風委員會最終決議將莫拉克除名,理由是莫拉克曾重創台灣,改以「閃電」代替。

莫拉克颱風挾帶豪雨引發土石流,高雄甲仙鄉小林村慘遭滅村。軍聞社
莫拉克颱風挾帶豪雨引發土石流,高雄甲仙鄉小林村慘遭滅村。軍聞社

2010年凡那比颱風 - 穿心颱、撲陸後再釀重大傷亡

凡那比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凡那比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凡那比是當年首個襲擊台灣的颱風,凡那比帶來的強風讓台北氣象站測出最大陣風10級,其威力甚至讓維持台北101大樓平衡的風阻尼球晃動達2分鐘,總計造成台灣2死、111傷、90.5萬戶停電,農漁業損失逾新台幣34億4300萬元。

凡那比撲向大陸後重創廣東,據廣東省民政廳統計,凡那比帶來的暴雨造成100死、61失蹤、328傷,並造成全省省道7條,縣、鄉村的道路79條公路中斷,直接經濟損失約新台幣218億元。凡那比暴雨重創廣東,颱風委員會除名後以「雷伊」代替。

2015年蘇迪勒颱風 - 全台逾400萬戶停電破紀錄

蘇迪勒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蘇迪勒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蘇迪勒挾帶狂風暴雨撲台,導致全台約450萬戶停電,打破1996年賀伯颱風造成279萬戶停電的紀錄,其強大威力造成8死、4失蹤、437傷,農林漁牧業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新台幣35億8423萬元。蘇迪勒撲陸後影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共5省,造成逾560萬人受災、26死、7失蹤,直接經濟損失約新台幣137億元,蘇迪勒遭除名後以「沙德爾」代替。

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南勢溪旁多家溫泉會館滿目瘡痍。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余承翰攝影
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南勢溪旁多家溫泉會館滿目瘡痍。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余承翰攝影

2016年莫蘭蒂颱風 - 肆虐南台灣、重創福建

莫蘭蒂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莫蘭蒂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莫蘭蒂颱風直撲南臺灣和花東地區,除了墾丁掀起高達5公尺的巨浪,狂風大雨也造成高雄街道嚴重淹水,大量樹木被強風吹至連根拔起。莫蘭蒂肆虐南台灣後緊接著襲向金門,創下每秒61.7公尺的最大陣風,不僅打破2004年艾利颱風紀錄,風勢之猛烈更甚台灣本島,莫蘭蒂造成全台1死、62傷,農林漁牧業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逾21億。

當莫蘭蒂撲向大陸後,造成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市248萬人受災、29死、15失蹤,其中福建災情最慘,造成近180萬人受災、18死、11失蹤,經濟損失估計超過新台幣847億元,堪稱福建史上經濟損失最嚴重之風災,之後莫蘭蒂遭除名、由「妮亞圖」取代。

2019年利奇馬颱風 - 直撲浙江 逾千萬人成受災戶

利奇馬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利奇馬颱風。圖/全球災害事件簿

儘管利奇馬距離台灣遙遠,但仍造成2死、9傷,隨後利奇馬朝大陸浙江直撲而去,由南向北肆虐東部沿海,造成逾一千萬人受災、56死與1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逾新台幣2274億元,部分受災民眾認為實際罹難人數應該更多,直指政府隱瞞災情。由於利奇馬對大陸造成嚴重災害,該名稱遭除名,新的代替名稱將於2021年初決定。

利奇馬颱風重創浙江省,圖為救難隊進行搜救工作。歐新社
利奇馬颱風重創浙江省,圖為救難隊進行搜救工作。歐新社

文章

專題製作/聯合新聞網編輯許偉恆
Top